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歸檔
正文

交大-二醫合並十周年 | 陳國強:尊重醫學學科規律 迎來醫學大發展“黃金十年” zt

(2015-12-15 08:12:55) 下一個

交大-二醫合並十周年 | 陳國強:尊重醫學學科規律 迎來醫學大發展“黃金十年”

2015-12-14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強

 

根據最新出爐的我國“兩院院士”增選名單,上海交通大學成績斐然:誕生了5名新院士,其中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就有3人。院士不是一天養成的,這是多年厚積薄發的結果。過去十年,交大醫學院的發展可謂“黃金十年”,臨床醫學實力穩居全國頭把交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科技論文發表多年蟬聯全國醫科類院校第一,招生分數線連年看漲,在一些省市更是排在北大、清華、交大、複旦之後的第五名,作為一個獨立招生的醫學院,取得如此成績著實不易。

 

2005年到2015年,正是原上海交通大學與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交大醫學院前身)合並的十年。回顧當年,在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許多醫學院校與綜合性大學“強強合並”,上海交大醫學院此後的發展尤其突出。十年前的這個落子,交大與這所醫學院到底達成了什麽樣的共識?為什麽業內高度評價交大醫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到底如何辦好綜合性大學的醫學院?聽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暢談十年改革與發展。

 

 

美好而重要的約定,保持醫學學科的完整性和醫學院辦學自主權

 
 
 
 

 

“全國醫學院校合並潮之後,少有人去研究,為什麽要保證醫學學科的完整性。上海交大醫學院的發展模式也許是不可複製的。但是,醫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和醫學學科自身的規律已經決定了醫學院必須保證其學科的完整性和自主權。背離辦學規律,要搞好醫學教育是很難的。”陳國強說。

 

交大醫學院迎來“黃金十年”,本身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在陳國強看來,奠定這個發展的重要前提是兩校在合並時就約定的根本原則:在充分發揮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體製優勢下,在多方支持、共促發展的辦學格局下,始終緊緊咬住兩個“一流”:即一流大學和一流醫學院的奮鬥目標,始終堅持“兩個遵循”,即遵循綜合性大學的發展規律,遵循醫學學科的特殊規律,保持醫學學科體係的完整性和辦學自主權,保持醫、教、研、管的相對完整性。

 

如今,交大醫學院被業內高度評價為“創造了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發展的新模式”,陳國強直言,這個新模式的根本保障就是借力綜合大學的多學科優勢,保持醫學學科體係的完整性。

 

“醫學學科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需要它保持相對的完整性!”陳國強談到,醫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學科的統一體。除了醫學,很少有學科是直接針對人的,醫學更像是“人學”。這不是單一院係可以培養出來的,醫學院多年形成的多學科交融的格局是培養“人學”的基礎。

 

“更何況經過漫長的曆史發展,醫學已經成為包含眾多學科的完整體係,各學科都有深厚的理論基礎、邏輯方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嚴密的體係,但每個學科又都與其他學科形成千絲萬縷的緊密聯係,這種聯係的內在機製就是各學科的客體都是人,人為打散,是對醫學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傷害。”陳國強說。

 

此外,實踐性是醫學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在醫學課程學習中重視實踐對深刻理解醫學知識及其運用有著重要意義。所以,醫學院必須有一批附屬醫院,對應醫學的實踐性。”陳國強談到,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在臨床醫院見習和實習過程中,要仔細地觀察社會、觀察人,深刻理解疾病、病人和社會的關係,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醫者。

 

“全國醫學院校合並潮之後,少有人去研究,為什麽要保證醫學學科的完整性。上海交大醫學院的發展模式也許是不可複製的。但是,醫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和醫學學科自身的規律已經決定了醫學院必須保證其學科的完整性和自主權。背離辦學規律,要搞好醫學教育是很難的。”陳國強感慨地說。

 

 

 

打造一流醫學院,科創與臨床實力“雙豐收”

 
 
 
 

 

“坦率說,保持這種自主性和完整性,壓力也很大。”陳國強直言,兩個“一流”的目標下,用交大的話說,一流大學首先要有一流醫學院,醫學院要成為交大率先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排頭兵。

 

獲得了辦學自主權和完整性,作為交大創建一流大學的“排頭兵”,交大醫學院身上的壓力不輕。陳國強辦的第一件事是,思考交大醫學院的辦學定位。

 

“我始終認為大學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養。歸結起來,有四條培養途徑。第一是教育教學,但要思考幾個問題:誰來教?教什麽?怎麽教?三個問號不解決,很難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第二條是科學研究。科研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很重要的發展思路。第三條途徑是社會服務。通過社會服務提升學生對社會的認知。第四條途徑是文化傳承。文化是一所大學的厚度,思想是一所大學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學術自由,才有創新自由。”陳國強說,想清楚四條途徑,也就想清楚了要培養什麽樣的人。

 

交大醫學院給出的答案是:培養卓越醫學創新人才。

 

“培養卓越的學生,首先需要老師是卓越的。老師的卓越來自哪裏?這應該也必須源自於科學研究與醫療實踐。”這十年,陳國強率先抓的就是這兩點。

 

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例,這是體現科研實力的相對客觀的指標。2005年,交大醫學院獲得10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8年,一係列改革在交大醫學院鋪開,包括研究生招生改革、導師遴選改革、職稱改革。兩年後,交大醫學院拿到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達到314項,這以後逐年增長,2013年達到497項時,陳國強在一次校內大會上感歎,“無論如何明年不能超過500項了——這不能跟GDP 一樣每年要增長。”他擔心,光長數量不提質量不行。

 

今年,交大醫學院還是突破了500項,達到537項。交大醫學院獲得國家自然科學項目已連續5年排名醫科類院校全國第一。

 

陳國強沒有沉迷於這些美麗的科研數字。2010年,在製定醫學院的“十二五”規劃時,他再度提出科學研究必須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提升質量。

 

一係列改革助推下,師生們的科研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2005年,交大醫學院發表SCI論文259篇,此後連年增加,去年預計可超過3000篇,其中不少論文發表在《自然》《科學》《細胞》等知名期刊的主刊或子刊上。

 

與科研實力同時迸發的還有交大醫學院的臨床水平。過去10年,交大醫學院的附屬醫院共計有17000床位,而它們的門診占全上海門診的1/5,住院占全上海總量的1/3,診治的疑難雜症占上海總量的1/2。“也就是說,交大醫學院用1/5的醫療資源解決了全上海1/2的醫療難題。這是了不起的成績。”陳國強欣喜地說,交大醫學院的國家臨床重點專科有74個,占上海的54%,名醫名師輩出。

 

師資隊伍優化,醫學院的“種子”也越來越好。從高考分數線看,2005年,交大醫學院的分數線高出上海一本線10分,到2013年,它的分數線比外省市當地一本線高出55-178分。今年,最高的高出236分。

 

陳國強說,他有一個理想,就是希望讓一批今天優秀、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和不斷超越自己、極具創新思維的優秀老師在一起相互激勵,共同超越,使學生更加優秀,使老師更加卓越,產生使老師和學生都終身受益的創新能力和智慧。這已經成為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辦學理念。

 

 

敢為人先,教學改革提升“黑板吸引力”

 
 
 
 

 

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並以來,大力推進醫學教育教學改革,力推教學激勵計劃,營造全員育人氛圍,創造了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的新模式。

 

陳國強認為,新時期,醫學院要培養的醫學生核心能力,包括專業能力、思維判斷能力、溝通協調能力、信息收集能力、醫學研究能力、學習能力與寫作能力。

 

怎麽做?交大醫學院提出並踐行“三個前移”的改革。第一,臨床接觸前移。邀請名醫、名家向醫學生講述醫學人生,把一輩子對醫學的感悟與同學分享。同時在入學第一年,就讓學生去社區了解社區的衛生狀況,讓他們早期感受醫學的崇高,以免讀書四五年被醫學“八卦”不斷消磨學醫初心。第二,是醫學問題前移。圍繞醫學問題展開通識教育。第三,科研訓練前移。讓整個科研訓練貫穿學醫期間,他提出不僅要做研究,更重要的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此,醫學院這些年推出了一係列課程改革,除了理論課改革,還推出PBL、RBL、臨床案例CBL、係統整合課程、過程考核綜合評價等,簡稱“PRICE”教學模式。

 

在醫學教育改革上,陳國強說,交大醫學院還有許多通俗有趣的理論。比如,“三結合”戰略,即人文通識教育與醫學教育緊密結合、基礎教育與臨床醫學教育結合、科研訓練與醫學實踐結合。四個“不斷線”,即基礎醫學教育不斷線、臨床醫學教育不斷線、職業態度與人文教育不斷線、科研訓練與創新能力培養不斷線。

 

要實現這些改革目標,說到底還得把好老師請上講台,提升“黑板吸引力”。

 

“要把老師從醫療科研的主戰場推向教育教學主戰場,有難度。做科研也好,投入臨床也好,吸引力都比上講台大。如何打破舊有的利益格局,讓老師圍繞我們的教學理念展開教學?”陳國強大膽推出教學激勵計劃。他說,表麵上看這是給老師漲了一點錢,本質上是理念的大轉變。

 

這其中就包括專家治學。目前,教學激勵計劃已經形成“團隊牽引,首席負責,全程激勵,製度保障、教學督導”的路徑。與之配套,還有賞罰分明的績效製度,醫學院每年拿出1000多萬用於這項激勵計劃。

 

與此同時,醫學院加快國際化進程,進一步夯實臨床醫學法語班的教育,同時也力推與渥太華大學醫學院共建“上海- 渥太華聯合醫學院”,力求在醫學人才培養上實現各國教學模式的交融。除此之外,醫學院的學生在海外遊學的比例維持在50%左右,讓學生的國際視野、健康人格的塑造、抗壓能力和心理承受力等獲得全方位的提升。

 

2005年與交大合並以來,醫學院大力推進了一係列醫學教育改革,加強科研攻關,創造了綜合性大學醫學院發展的新模式,綜合實力快速提升。

 

 

打造“學術特區”,營造更寬鬆創新氛圍

 
 
 
 

 

“過去,為論文而論文的風氣太盛,學生為了畢業寫論文,老師寫論文拚職稱,這都背離了科研的本質。科研應該是探索未知,創造知識。”陳國強在謀劃更大的改革——推出一批“學術特區”。

 

站在過去十年這份漂亮的成績單麵前,陳國強也並不諱言“缺陷與遺憾”。

 

“科研過去強調SCI,淡化了研究對醫學和人類健康本身的提升能力。現在製定‘十三五’規劃時,我們強調兩支隊伍建設,其中就包括研究型醫生隊伍建設,我們希望他們能利用豐富的臨床資源,產生有利於診斷治療、提升人類健康水平的臨床研究成果,而不是引導醫生為了評職稱拿著細胞、耗子做實驗,這是臨床醫生對科學追求的“背離”,也是對臨床資源的浪費。”陳國強說,未來5年,交大醫學院計劃遴選100 名45歲以下的臨床科研人才,解決臨床實際問題,建設一支專職臨床研究隊伍,側重基礎研究,改善臨床研究環境。

 

打造這兩支隊伍的同時,交大醫學院還準備支持一批多中心隨機的前瞻性臨床研究。對此,各大附屬醫院反響熱烈,院長、大牌科主任都在積極申報中。毫無疑問,這個新風向的引領意義更大。鑒於醫學院經費有限,不少附屬醫院表示也願意出資支持這樣的以臨床為導向的科研項目,真正地解決臨床問題。

 

尊重臨床研究的特色,醫學院也將改變考核標準,不是考核SCI 與論文發表數量,而是考慮這些項目的實際應用,比如是否產生了國際公認的診療規範。

 

“過去,為論文而論文的風氣太盛,學生為了畢業寫論文,老師寫論文拚職稱,這都背離了科研的本質。科研應該是探索未知,創造知識,服務社會。”陳國強在謀劃更大的改革——推出一批“學術特區”。

 

目前,基礎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是交大醫學院的兩個“學術特區”,擁有“人權”“財權”。陳國強強調,要讓一批真正優秀的教師和科學家沉下心來做醫學引領性的原創性研究,為此甚至不做過多評估,個人待遇得到提升,讓他們在“無憂無慮”中發揮。“真正的科學精神是允許失敗的。當然,這個失敗的前提是科學家真正擁有學術思想,隻是這個思想可能被證明是錯的。而不是給了環境,不幹活。” 陳國強說,最終對這些科研人員的考核目標也不是拿了多少論文,基金,而是培養和造就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國際公認的科研成果。

 

目前,交大醫學院對研究生導師兩年進行一次評估,評估不合格的,取消招生資格,每年有大約20%的導師被取消招生資格,與此同時,也有40%的導師是優秀的。優秀的導師在招生上就會有適當傾斜優惠,比如,最優秀的導師可擁有“直博生”,這類學生不需要通過考試,導師麵試通過,學校就承認錄取了。

 

“我們相信導師,也希望形成寬鬆的環境。” 陳國強始終希望營造一種寬鬆的學術氛圍。為此,他提倡“教授治校”,讓一批想發展能發展,也能發展好的人得到學校的支持,讓一批有潛力發展的學科得到發展。

 

談及未來的期許,陳國強說,這些年兩校合並,交大與醫學院的學科之間有交流、合作,但還不夠緊密。“說到底,這與科研評價有關。目前,科研成果的認定製約了結合的熱情與深度。個人主義和功利思想製約了科學家之間的合作,但這種結合和協同又是創造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成果所必需的。”陳國強說,人類曆史上的無數次醫學重大進步,很大程度體現的是技術的進步,比如核磁共振的發現、CT的誕生、胃鏡的出現,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對醫學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他期待醫理、醫工、醫文更緊密的結合機製。

 

 

來源:《新民周刊》2015年第49期,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並十周年特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