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前卒:中國應該搭便車還是自己開車?
上周六,觀天下講壇請到了知乎大v馬前卒講述中美大豆貿易的故事。從“周恩來推磨盤”到“張作霖之死”,從“中美農業實力對比”到“貿易戰的前景”,督工的許多觀點在成功撩到觀眾的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啟發。
看過直播的童鞋肯定知道,督工為了準備講座,30個小時沒睡覺,準備了厚厚一摞講稿:
在這兒,我們就把這份良心講稿分享給大家~
一、大豆的曆史
1、來源
我們中國有很多物種是和其他文明反複交流之後產生的。比如說玉米、小麥、菠菜都不是中國原產。但從考古證據和生物學證據來看,大豆幾乎可以100%的確定源於中國,因為在近代之前,所有大規模種植的記錄都在東亞;而全部野生大豆也都分布在東亞。
出現於青銅時代末期的《詩經》,多次描述了大豆這種植物:
從詩經的描述看,青銅時代大豆資源還是野生和種植並存。但是野生大豆有些特性非常不適合種植,比如說豆莢容易爆開。作為一種野生植物,大豆的種子一旦成熟,就應該讓豆莢用力炸開,才能在盡量大的範圍內培育下一代,但這顯然給收割製造了麻煩。所以,這一階段,中國北方主要的農作物還是小米,也就是粟和黍,南方的農作物是稻米。菽,也就是大豆還沒有成為主要的糧食。
2、一度主糧
到了鐵器時代,也就是春秋戰國時代,中原文明獲得物種的來源越來越多。按史書記載,東北和華北之間的燕山山區,也就是我老家所在的承德市一帶有一個山戎部族,他們就經常把高質量的豆子賣給中原文明。公元前663年,孔子出生前112年,山戎南下攻擊燕國,齊桓公出兵幫助燕國反擊,一直打到燕山深處,在我老家附近找到了非常良好的豆種帶回中原,大豆從因此半野生的零食上升為主要的莊稼。
山戎
大豆成為主糧以後,中國北方是栗菽並稱,南方繼續吃稻米。到了戰國後期,一度40%的北方土地都種大豆。
為什麽這個時代豆子種的多呢?前麵我提到了,豆子適合地廣人稀的種植區。春秋戰國是青銅器向鐵器過渡的時代,過去隻有各個城邦國家周圍的土地有意義,現在整個國家都可以開發了。同時邊緣的一些國家,比如楚國秦國趙國拿著先進的武器,把文明的邊界往外推進了幾百公裏,人均土地一下子大大上升,很適合豆子這種適合廣種薄收的物種。
當然,豆子作為主糧也有它自己的問題。首先豆子吃起來會脹氣。其次,大豆有豆腥味,氣味聚集在一起是臭味,也讓人不想多吃。最後,生大豆是有輕微毒性的,裏麵的皂苷、凝血素會刺激內髒,讓人嘔吐甚至昏迷,必須完全煮熟才能吃。大家煮黃豆或者煮毛豆的時候,一定記住要徹底煮熟了,不能有僥幸心理。
這幾個原因放在一起,導致大豆不能成為絕對的主糧,不用磨碎的粟,也就是小米始終保持了第一主糧的位置。
但是,作為油脂和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糧食,大豆有很多吃法。磨成粉就很容易炒熟或者煮熟,不會中毒。如果做成豆漿或者豆腐,就不會脹氣,也沒有豆腥味。為什麽春秋戰國時代的人不做豆腐或者豆漿呢?
因為加工費用太貴了。
古代要把糧食磨碎,最高效的辦法是用磨。磨說起來簡單,就是上下兩個圓柱體,刻上磨齒,在中間的縫隙把糧食擠成粉末。
3 、邊緣化
戰國後期,鐵器逐漸普及,拿著鐵鑿子的石匠越來越多,解決了製造石磨的技術問題。漢朝初期,石磨還是有錢人家的廚房奢侈品,到了漢末就大眾化了。現在豆腐行業說自己的祖師爺是劉邦的孫子、漢朝淮南王劉安,從石磨的傳播來說,這個傳說是符合曆史背景。因為在劉安生活的西漢時代,平民的確要向貴族家庭學習用石磨。
但是,石磨的普及並沒有增強豆子的地位,因為另一種莊稼在石磨普及的過程中受益更大。這就是源於中亞的小麥。
小麥傳入中國,比齊桓公去我老家旅遊更早,甚至可能在傳說中的夏朝就進入中國了。但是,因為沒有石磨,最好的吃法不是蒸饅頭,烤麵餅,而是煮麥飯,也就是把去皮的小麥粒像大米一樣煮熟。現在也有這種吃法,叫麥仁飯,大家嚐一下就知道為什麽當時的人寧可煮豆子也不吃小麥了。畢竟豆子隻要煮透,口感也能鬆軟細膩,麥仁就算煮一晚上,還是難消化。
麥仁
一旦有了石磨,麥子可以變成麵粉,這種口感好,吃了不脹,也不容易中毒的食品就立刻打敗了大豆。漢朝早期,豆子還是絕對的主糧,到了唐朝,小麥已經上升到第二甚至第一主糧的地位。同時中原人口越來越多,也不願再種產量較低的大豆,大豆就逐漸邊緣化了。
大豆這個“邊緣化”有兩重概念。從食品的角度說,從主糧變成了配菜,農民種大豆主要是為了做醬做豆豉,或者是和其他作物輪作,調整一下土地的肥力。從地理的角度說,中原人口稠密的地方集中種麥子,種小米,大豆重新回到了地廣人稀的邊疆地區。反過來說,如果人口稠密的地區堅持種大豆,就可能導致主糧不足,社會動蕩。
4、榨油難
作為糧食,大豆的曆史到此就結束了。但我們知道大豆含油率高,今天說起大豆,我們的第一反應也是豆油。為什麽豆油沒有挽救大豆的地位呢?
因為豆油太難榨了。前麵提到,大豆作為糧食,含油率是最高的,但是作為油料作物,含油率反而是偏低的。花生含油率40%,菜籽含油率30%算非常低,大豆含油率18%就算高的。習主席當知青的時候,想吃炒菜沒有油,就把杏仁放到鍋底碾碎,出一點植物油也能勉強炒菜烙餅。大豆絕對沒有這種效果。
其次,大豆油不是均勻分布在大豆裏的,而是分散成很多微米級的小油滴。這些油滴表麵覆蓋著一層非常堅固的卵磷脂,就算把大豆磨碎也不會破壞。所以,我們用石磨就能從芝麻裏獲取香油,磨豆漿卻磨不出豆油。
宋朝人才學會如何榨豆油。到了明末,《天工開物》記載,黃豆每石得油九斤,出油率低於5%。所以,大豆一直不是重要的油料作物。
而且,由於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豆油和生豆子一樣,有嚴重的腥臭問題。現在有些小作坊違法賣油,標榜自己的時候還特意會宣稱自己的豆油腥味濃厚。古代人不會脫腥技術,如果不是窮的沒辦法,不會吃豆油。豆油主要用來點燈,潤滑,或是和桐油混合起來造船用。
總結一下,大豆作為糧食產量不高,作為油料出油率低,豆油味道還有問題,這三個問題在古代無解。所以大豆在漢朝以後的古代社會越來越一直邊緣化,直到明清的海運興起。
5、古代大豆貿易
豆油沒有拯救大豆的地位,但由於蛋白質含量高,榨過油的大豆反而有了新用途——豆餅可以當飼料和肥料。這對於人口密集的中國農業核心區來說是很大的貢獻——核心區已經沒有太多糧食用來養豬,土地的肥力也逐漸耗盡了。
豆餅就是大豆榨油後的殘渣。作為肥料,豆餅最早見於元朝史料。到了明朝中後期,隨著江南農業開發和人口增長,肥料需求急劇上升。作為優質的氮肥,豆餅和草木灰鉀肥、骨頭磷肥混合後,可以製成中國傳統的複合肥料:糞丹。
豆餅腐爛放熱需要大量水分,另外殘餘的油脂也需要水水熱條件來分解,所以不但適合於南方稻田區,兩廣地區也有一定需求。再加上江南用豆餅養魚養雞鴨的需求,北方豆餅南下,成了中國重要的海運貿易內容,比直接運糧食更能緩解人口密集區的糧食問題。
同樣由於江南水稻種植已經接近飽和,家禽魚類養殖也有了長足發展,而這類養殖同樣非常依靠豆餅,尤其是稻間養魚用豆餅碾渣作為魚飼料,而魚的排泄物亦為農田肥料。
這些豆餅需求,首先是山東東部地區來滿足的,但大豆真正對中國經濟地圖產生影響還是在東北耕地開發以後。東北地廣人稀,還有內河航運發達的遼河提供運輸,到1800年,東北農產外運規模已經超過400萬石。
到了1900年,東北大豆貿易規模已經達到4000萬銀元/年,而大豆種植區域也從遼河出海口附近擴張到整個遼河流域。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在1900年前後英國輪船已經大規模加入中國沿海的大豆運輸,但豆餅第一次出口日本是1906年,大豆第一次通過俄羅斯轉運歐洲是1910年。可以說,在1910年之前,中國的大豆貿易都是國內問題。江南的豆餅需求支撐了東北的大豆生產。
二、近代
1910年之後,大豆已經是一種世界性物產了,不再是中國的內部問題。我們研究大豆,必須從國際視角、技術進步和物種擴散三個角度去談。
1、帝國爭奪
首先我介紹一下帝國主義對中國大豆資源的爭奪。
隨著帝國主義全球擴張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普及,西方國家發現,豆油可以做工業原料,俄國發現遠東地區可以拿大豆補充蛋白質,於是俄國從北,日本從南麵開始從東北往外運大豆。東北的過剩大豆可以換外匯,誰掌握了大豆,誰就掌握了東北的財源,誰對東北的開發就有可持續性。
起初東北大豆最大的供應對象為日本和東南亞。日本人口增長非常快,但土壤缺乏氮元素,急需豆餅做做肥料。1886年東北大豆的出口價值為117海關兩,1889年上升到十萬兩,1890年更是增長到十八萬兩。其中70%-80%從營口出海,去了日本。
1908年,這一年東北大豆大豐收產量大約有150萬噸。日本的市場難以消化如此之多的大豆。恰逢當時的埃及、印度、北美等國的棉、麻榨油作物欠產,英國榨油工業出現原材料恐慌。日本三井物業將東北大豆運到英國,英國人發現大豆可以替代棉籽油、亞麻籽油、胡麻籽油,又發現在食品工業和化學工業也有廣泛的用途,於是東北大豆走向世界。甲午戰爭之後,大豆不再隻用於榨油,還可以製作肥皂、油漆,這一時期70%的原豆和豆油、豆餅被用來出口。由於日本控製了大連和大連向北的南滿鐵路,大連取代營口成了大豆的主要出口港口。
在1910-年1930年,中國大豆以豆餅形式作為肥料主要出口到日本,豆油作為工業潤滑劑主要出口到歐洲,其中德國需求量最大,其進口的東北大豆占到了當年東北 向世界出口大豆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德國和英法以工業用油不同,還拿豆油作為人造黃油製品的原料,並直接直接進口大豆以補充蛋白質與肥料,魏瑪共和國時期還嚐試推廣豆漿以替代牛奶。一直到1930年之德國開始用更為廉價的鯨油作為人造黃油的原料,大豆才逐漸停止出口。同時,日本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工業氮肥體係,不再需要豆餅,所以1930年之後東北大豆出口開始大幅下降——到1945年基本完全停止。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就是大豆主導東北經濟的時間,也是東北主導大豆經濟的時間。
1929年,由於鐵路和出口的刺激,東北大豆產量從1910年的兩百萬噸增長到1930年的接近七百萬噸。占全國產量的90%,出口份額占99%。從分布來看,大豆生產和鐵路港口直接相關。大連出口一半大豆,還有35%走俄羅斯控製的海參崴:
作為一個半殖民地國家,20年代的中國國際貿易處於嚴重逆差狀態中,白銀外流嚴重。北洋政府基本依靠帝國主義借款與出賣更多的權益過日子,一般地方軍閥則拚命收地租和厘金吃飯。這期間東北因為大豆出口成為中國唯一大規模順差的地區,控製東北的勢力擁有中國最大的一筆機動資金。
前麵說了,大豆從開始出口,到達到高峰,是1910年到1930年。這20年誰控製東北呢?就是張作霖家父子。所以,盡管奉係軍閥戰鬥力在各路軍閥中最差,但他們的控製區每年有一兩千萬銀元的順差,所以他們屢敗屢戰,一直是中國的頭等軍閥。
為什麽張家能控製東北大豆,後來又失去了東北大豆呢?
因為張家根本就是日本控製大豆的代理人。等到這個代理人不聽話的時候,日本人就果斷自己出手控製大豆了。
1920年代前後,中國大豆出口主要被日本與英國控製,而張作霖早在日俄戰爭的時候就給日本人當間諜,所以取得日本人的信任,逐步擴張勢力,讓日本拿走出口的利潤,自己分享產地的一部分收入,最終控製了整個東北。
但是,僅有錢,是維持不住現代軍隊的。所以東北軍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差。在東北軍內部,稍微受過一點教育,有一點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軍官就不會安心給日本人收大豆。比如說郭鬆齡就在李大釗勸說下造反了。到了後期,連張學良這種隻受過一點點現代思想熏陶的人,都不服張作霖了。張作霖不得不做出一點變化,哪怕是樣子上的變化,也要搞一點自主性了。
既然統治東北的前提是大豆,而大豆需要鐵路運出來,張作霖首先嚐試著修一條自己控製的鐵路支線,就是奉海鐵路,從沈陽到現在的梅河口。同時對日本人修鐵路的要求開始拖延。結果呢,張作霖就被日本人炸死了。皇姑屯事件的策劃者叫河本大作,當時是關東軍的高級參謀。日本戰敗後給閻錫山打工,對抗解放軍,1949年被解放軍俘虜。他在戰犯管理所裏回憶皇姑屯事件,說:“張作霖修建海龍鐵路被日本軍人認為是對帝國的重要背叛!”。張作霖死之前的身份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可以說這個名義上的中國元首的死因就是想自己賣日本大豆。
到了張學良執政時期,他知道英國人對付不了美國人,就引入美國資本,在英國顧問建議的情況下首先增加了一條與南滿鐵路並行的南北幹線,並且公開宣稱葫蘆島港是東北主要港口,以後在這裏賣大豆。這更加激怒了本來就已經心懷不滿的日本人。到了1931年,美國資本支持的三條幹線已經完成過半,而葫蘆島港也開始初步裝卸貨物。所以日本人趁張學良入關支持蔣介石打中原大戰,果斷發動918事變,控製東北全部的大豆。中國抗日戰爭就這樣從日本人搶大豆產地開始。1935年,共產黨的文藝幹部給東北軍寫了一首抗日歌曲,就是著名的《鬆花江上》,歌詞說“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可見大豆是東北最重要的農產品。
2、物種擴散
我前麵提到的大豆,基本都是中國北方生產,南方和外國消費。在什麽時候開始外國人也開始種大豆呢?下麵我介紹一下大豆在全球的擴散過程。
齊桓公打到燕山,發現了優質豆種,可見大豆的“傳統勢力範圍”是東北亞一帶。大豆跨出國界,也首先從東北亞開始。一般認為,中國大豆在公元就已經傳到了日本和朝鮮,秦漢時期又二次傳入優質的豆種。接下來1000多年,就是這三個國家種大豆。
宋朝的海洋貿易發達,之後一二百年,中亞和印尼開始種大豆。到了16世紀,東南亞國家和尼泊爾印度也開始種大豆,大豆已經不再是東亞特產。
大豆的擴散
接下來就是大航海時代的發現了,1665年,西班牙傳教士看到中國人做豆腐很奇怪“他們從哪些小豆子中提取白汁,不斷攪拌,製成像乳酪一樣的大蛋糕,一大塊一大塊的像雪一樣白,單獨吃的時候也沒什麽特別之處,可經黃油一煎,我敢說它是又好看又好吃。”
1740年,法國巴黎的Jardin植物園種植了大豆。1855年,法國一位領事從中國引了大豆種子,經巴黎遠方植物學會推薦開始在歐洲大陸作為大田作物試種。到這個階段,歐洲也開始種大豆。
除了被動輸出,清朝政府也有不少主動推廣大豆的動作。
1873年,維也納舉辦世博會上,中國大豆以及各種豆製品參展。植物學家哈勃蘭特在博覽會上獲得了19份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大豆種子,精心安排試種後有4種結粒。這場世博會再次掀起大豆種植的小高潮。1857年大豆擴展到埃及,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可以追溯到1877年,1855年在加拿大種植。1879年,伊藤博文送給澳大利亞一顆豆種。中國人已經沒法壟斷大豆的生產了。
這裏我著重提一下美國引種大豆的過程。這個國家對大豆的研究是最用心的。
1765年東印度公司的水手沙繆爾·布朗途徑倫敦,回到佐治亞州種大豆。到1770年,他已經自己釀造的醬油出口到英國。伊利諾州的大豆種子是一艘在太平洋遇險的日本漁船上獲救的船員贈送的,因為適應當地氣候,生長很快。
1898年,美國科學家開始來華考察和采集野生大豆。1906年,美國農業部再次派出人來華,從我國東北營口寄回一大批優良的大豆品種,在此後的兩年多內,從我國采集50個品種。
1909年,美國農業部土壤局局長專門到中國考察土地和察肥料。學到了中國的大豆種植經驗。1925年~1927年,美國學者多賽特在中國東北地區采集了1500多份大豆材料。1929年~1931年,多賽特和莫爾斯,又在中國東北地區采集了622份大豆材料。他們在考察報告中詳細記錄中國大豆生產情況、栽培技術以及加工豆油、豆餅方法和出口情況,還附有100多幀照片。
之後,美國人又從日本、朝鮮半島采集了4000多份大豆材料,培育出了適合本土的高出油率、高蛋白,抗旱抗蟲的大豆品種。上世紀50年代,大豆包囊線蟲病嚴重打擊美國大豆。美國科學家在中國一種叫“北京小黑豆”的野生大豆中,找到了抗病基因,成功度過危機。
多賽特和莫爾斯在中國考察時的照片。圖為多賽特在北京西山八大處附近。
(來源:美國農業部圖書館網站)
世界上90%以上的野生大豆資源分布在我國。但到了2008年,現在美國作物基因庫中保存的大豆資源已達20000多份,使其成為僅次於中國的大豆資源大國。
最後我介紹一下南美的大豆引種過程。
南美洲的大豆是純粹的商業化種植的結果。1910年,從與巴西最南部氣候條件類似的美國北部地區引進大豆品種,試種獲得了成功。50年代開始,大豆在巴西成為大宗商品。當時巴西政府鼓勵小麥,夏收之後,種植大豆又能肥田,價值又高是最佳選擇。60年代,美國技術進入南美,大豆從巴西擴展到阿根廷。阿根廷應用農業技術非常開放,基本全國都是轉基因大豆。
3、大豆和革命
說到大豆在西方的推廣,我這裏再給大家講一個插曲。1902年,軍機大臣李鴻藻的兒子李石曾到法國留學,上的是巴斯德農學院。他發現當時的歐洲人對大豆的價值沒有充分認識,就在河北省招募了一群豆腐工人,到巴黎開豆製品工廠,生產豆腐和豆漿。1909年巴黎豆腐店開張,本來沒什麽生意,不料1914年世界大戰開打,法國人的牛奶供應緊張,隻能從豆腐和豆漿獲得蛋白質,所以豆腐店的生意一下子火起來。最高峰的時候,一天賺3000法郎。每年100萬。
生意做大了,就要培訓自己的骨幹員工,李石曾先培訓自己招募的這群河北文盲工人,效果不錯,就打算開留法勤工儉學學校。1916年,李石曾在巴黎組建華法教育會,趁著大批華工去法國支援世界大戰的機會,培訓中國工人和小知識分子。1920年,李石曾和孫中山搭上關係,在裏昂成立裏昂中法大學。 後來李石曾當了國民黨監察委員,號稱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但更重要的是他發起的法國留學事業吸引了一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到法國,讀書的同時接受了世界大戰後期形成的左翼革命思想。周恩來,鄧小平、朱德都是他發起的勤工儉學運動的成果。這幾個人中,朱德當過軍閥,不缺錢,周恩來鄧小平都是窮知識分子,到了1923年窮的吃不上飯。於是他們仿效李石曾又開了一家獨立的豆腐店,鄧小平周恩來都推過磨盤,鄧小平自己還下廚炒豆腐賣。可以說中國革命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資源都來自向海外推廣大豆。
4、工業生產
僅僅是種植多,還不能保證大豆成為中國人的油料來源。前麵提到了,豆油天生有豆腥氣,有臭味,不解決味道問題,豆油恐怕今天還是被中國人當潤滑油。這個問題的解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發生的事情。 最先解決大豆除臭問題的國家是德國,我手頭的資料沒有說德國獲得這套資料的時間。但是這套方案被公布,是二戰後。
在二戰行將結束時, 位於伊利諾伊州皮奧裏亞的美國農業部北方區域研究中心 (NRRC),指派了一名化學工程師Warren H. Goss, 跟隨巴頓將軍的坦克穿越德國, 調查彼時飽經戰亂、殘損不堪的德國油料行業。此次行動的起因是因為NRRC聽到了一個消息:德國人掌握了一套神秘的技術流程,能夠改善豆油的氣味和防止豆油質量因回味而惡化。最後在漢堡, Goss終於學到了德國人防止豆油回味的關鍵技術, 並把它帶回了美國。
(2) 使用溶劑浸出法。當時美國生產大豆油的方式仍然是壓榨法。
(3) 用熱水衝洗兩次油, 以除去卵磷脂, 再用離心法除去固體雜質和汙泥。
(4) 在除臭過程中, 在油中加入少量檸檬酸, 使殘留在油中的卵磷脂鈍化。
浸出法提高了50%的產油率,有效地去除卵磷脂和微量金屬解決了臭味,從這以後,大豆才成為中國人乃至全世界都能接受的油料來源。
三、現狀
1 先吃飯再加油不過,雖然海外推廣大豆很順利,中國在建國後卻並沒有特別積極的擴大大豆和其他油料作物種植。實際上,以人均計算的話,食用油消費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下降的。原因是吃飯的問題更迫切。
這幾張圖表說明,由於死亡率下降,人口暴增,水稻小麥玉米等主糧的播種麵積不斷增加,而油料作物停滯或減少,介於糧油之間的大豆不斷縮小麵積。尤其是從1949年到1999年的五十年間,玉米的畝產增加4倍,是主要的高產作物,而大豆的畝產隻增加了兩倍。東北各省當然優先種玉米,壓縮了大豆麵積。從絕對種植麵積來看,2000年,我國大豆種植麵積隻有建國初期的三分之一。隻要中國還想靠自己來解決口糧問題,大豆就注定要被邊緣化。
2、非大豆不可
1980年代,中國人解決了吃飯問題,開始用工業賺外匯,從國外買油。但是,全世界這麽多油料作物,中國人吃豆油的熱情是最高的。除了中國之外,這麽積極吃豆油的國家隻有巴西和美國——但它們都是大豆出口國。隻有中國,明明國內不產大豆,明明棕櫚油比豆油便宜,供應量還大,中國人偏偏要拚命進口大豆榨油。
為什麽我們如此偏愛大豆油呢?在人均食用油消費已經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前提下,為什麽我們還要進口那麽多油料呢?
首先,中國人口很早就占滿了東亞季風農耕地區,人口密度遠遠大於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區和牧業地區之間的距離很大,吃肉喝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大多數中國人除了吃糧食外,主要以蔬菜為副食品。為了給糧食和蔬菜提供足夠的香味,我們習慣於用“炒”這種烹調方式來同時加熱油脂和蔬菜、糧食,讓植物性食物吃起來更有誘惑力。中餐對炒菜炒飯炒粉的熱衷,是油脂需求持續提高的原因。
第二,前麵提到了鐵器的普及讓中國人擁有了石磨。漢朝以後,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後來居上,在長達1000年的時間裏,擁有獨家的大規模生鐵冶煉技術,鑄造鐵器的能力全世界最強。所以中國鑄鐵鍋的生產成本最低,宋朝乃至明朝清朝,生鐵都是中國重要的出口物資。南海一號上就裝了很多佛山鐵鍋。生鐵鍋的普及。
第三,基因決定了大多數中國成年人消化奶製品的能力不行。下麵這張圖是乳糖消化能力的全球地圖,顯然中國人是最差的。
所以,印度經濟水平比中國差很多,人均牛奶消費卻是中國的兩倍。中國人吸收蛋白質要麽靠大豆,要麽靠吃肉。從國際貿易的角度說,兩者是一致的,因為中國進口大豆,榨油隻是一部分需求,還要利用榨油剩下的豆粕做飼料。大豆蛋白質含量那麽高,都留在豆粕裏麵了,豬和雞吃了最長肉。現在中國人一年吃掉9000萬噸肉,其中差不多3000萬噸是豆粕喂出來的。將來的肉需求量隻能增不能減,豆粕的需求量還要上升。如果中國進口菜籽或者棕櫚榨油,這部分飼料還得另外買。所以必須進口大豆。最後,雖然棕櫚油比大豆油便宜,用來炒菜也比較健康,但棕櫚油熔點比較高,十幾度的氣溫下就要凝結,在中國大多數地區都會變成固體。用起來不方便,觀感也不太好,讓人想起豬油,覺得葷油不健康。所以棕櫚油一般用在方便麵企業,不會直接進入家庭。這幾個原因疊加在一起,中國就成了世界上大豆需求最旺盛的國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們還要吃更多的肉,炒更多的菜,今後幾年的需求隻會增加不會減少。
3、市場現狀
從大豆全球產量的數據來看,美洲三國:美國、巴西、阿根廷幾乎占據了全球九成的大豆生產。從國際貿易數據看,中國進口占全球大豆進口總量超過六成,整個歐盟加起來才剛剛超過一成。
從美洲三國的大豆收獲期時間表來看:
美國:10~11月期間;
巴西:3~5月期間;
阿根廷:4~5月期間,5~6月期間(小麥收割後輪作的大豆)。
銷售季節按南北美的氣候條件,美國一般是當年10月到次年3月,巴西和阿根廷為4月到9月。
因此,國際市場上,南北美洲在供應上大體呈現季節互補。在貿易戰中,針對北美的限製政策造成的市場缺口,如果轉用南美供應來填補,對整個大豆的全球運輸、存儲體係都是一次壓力不低的挑戰。
美洲三國是中國大豆進口的主要來源,其中目前最大的進口來源是巴西,占到進口總量的一半左右,其次是美國,兩者合計約占據中國超過八成的進口量。
與此同時,國產大豆的表現又不是很理想:
5、結論
前麵就是我對大豆問題的一個匯總。從曆史說到現在,我粗略總結一下,有這麽幾條感想:
中國人要想吃的好,就必須進口。國產土地現在不可能滿足我們用油和吃肉的願望,這是資源稟賦決定的。隻要農業還依賴於土地,我們用全球7%的耕地滿足20%的人口的糧食供應就可以了,不太可能滿足20%的人口吃肉喝酒炒菜還要吃水果。
大規模吃豆油不是中國人的傳統。雖然大豆的確是中國最本土化的農作物,但中國農業社會傳統上不吃豆油,在有其他選擇的時候也不會在核心地區種大豆,隻在空曠地帶種大豆當肥料。現在我們靠外國供應大豆,反而是順應了曆史規律。什麽都強調本土化,必然是顧此失彼。相對而言,自己種糧食,讓外國種大豆還是比較安全的選擇。
四、未來
1 、美國農民的影響
討論到這裏,我已經把自己能找到的曆史資料都介紹了一遍,接下來我們談談未來。
今天的話題是貿易戰,那麽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製裁大豆,對美國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國漲關稅了,離美國大豆播種還有一段時間,豆農改種別的行不行呢?中國人的製裁清單把這個口子也堵上了。從地圖上看,美國大豆產區和玉米產區基本重合。而美國三分之一的玉米用來生產燃料酒精。由於2017年9月,中國開始全麵推廣乙醇汽油。到2020年全國汽車乙醇含量要達到10%的目標,燃料乙醇的潛在需求量是每年1200萬噸,而去年國內產量僅為260萬噸。2017年1月,中國已經對美國燃料乙醇的稅率調高至30%,即便在這樣的關稅下,美國乙醇價格仍然足夠吸引人,2018年1-3月進口激增,來勢凶猛。所以,為了避免豆農部分轉產玉米通過生物乙醇出口中國,這次加稅25%的清單也沒有放過酒精。美國豆農就算轉產也躲不開。可以說中國對美國農民施加了一場覆蓋麵很大的打擊。 這個打擊麵對特朗普是有一定影響的:
大豆帶:
特朗普獲勝州:
從上麵三張圖看,特朗普的支持者的確和豆農有很大的重合。打擊是有效的。但是力度未必有我們想象的那麽大。美國大蕭條期間有個“商品信用融資公司”計劃,簡稱CCC計劃。這個計劃可以向財政部借款300億美元來購買物資。美國國會上個月解除了這個計劃的限製,讓政府可以花錢來安撫美國農民。一般估計,如果大豆和生豬價格因此下跌10%,政府要花50億來補償農民損失。這個錢,特朗普暫時還花得起,還不至於因此和國會撕破臉。畢竟農業相對美國總的經濟規模來說,還不夠大。要是想讓農業影響美國的政府決策,我們還得加力度。
2、替代的可能性
從我們的角度,製裁了美國,大豆該買還得買,那麽我們有沒有替代選項呢?我這次也做了一點研究:世界三大大豆出口國依次為巴西、美國、阿根廷。目前巴西大豆年產量在1億噸左右,18年預計年產量將達創紀錄的1.174億噸,出口量可達6000萬噸,居世界首位。阿根廷大豆年產量6000萬噸,出口1000萬噸(阿根廷把大量大豆加工成豆油和豆粕出口)。也就是說,目前世界上事實上已經沒有任何一國可以單獨滿足中國的大豆進口需求。不買美國大豆導致美國的3000萬多噸缺口,很難在現有的供應國得到滿足。
但非洲似乎有重大的潛力:
實際上,連阿根廷人也認為,東非的土地資源是世界上最好的。但是在這裏開設的外資農場,很少能賺錢。地方政府腐敗無能,拿走了大多數投資,卻安撫不好當地的居民,對抗導致運行成本非常高。除非徹底改造這裏的政府,否則很難生產太多的剩餘糧食。最後還剩下俄羅斯,尤其是靠近中國東北的俄羅斯遠東,可以彌補美國這個北半球生產基地的產量。但是從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的數據來看,俄羅斯的大豆和玉米潛在產量合計,也就是1000萬噸。不足以滿足我們的大豆需求。還是巴西和阿根廷潛力較大。
如果我們有足夠多的需求的話,在南美繼續擴大供給是可能的。但前提是砍伐大量森林,修建更多的基礎設施,同時還得對抗美國資本為主的四大國際糧商。更何況南北美的糧食收獲周期差半年,豆油的保質期18個月,大豆很容易吸水變質。指望南美解決中國的大多數大豆需求,就得承受非常大的存儲壓力和資金壓力。
3、中國農業
這時我們再看看自己農業的總體差距,我給大家念幾個枯燥的數字:
美中總耕地麵積比23.66億畝:20.24億畝。
糧食生產上,美國以玉米和小麥為主,收獲麵積分別為5.02億畝和2.28億畝,總產量分別為3.97億噸和0.47億噸;
中國以玉米、小麥和稻穀為主,播種麵積分別為5.32億畝、4.53億畝和3.60億畝,總產量分別為2.16億噸、2.09億噸和1.30億噸。
生產效率上,除了小麥單產中國略勝一籌,其它主要糧食作物的指標均低於美國。
換言之,美國用中國1.9%的農業勞動力完成了中國117%耕地的生產勞動。主糧生產上,美國用中國36.1%的耕地生產了中國71.8%的糧食。
小麥種植總成本為每畝965.13元,是美國的3.03倍; 玉米種植總成本為每畝1063.89元,比美國高53%; 大豆種植總成本為667.34元,比美國高39%。 上述三者平均總成本比美國高80%。我國糧食種植總成本明顯高於美國,主要體現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大幅高於美國。經計算,2014年我國種植小麥、玉米、大豆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33-44%,而美國糧食種植人工成本極少。
而中國則是用66.5%的耕地生產了89.8%的糧食。
總之,國產農業應該承認自己的差距,規模化,產業化才是大方向。海外的供應選擇有很多,我們應該盡可能去開發,但是必須承認美國有獨特優勢。我們可以給美國政客施加一定的壓力,但不是決定壓力。但反過來說,我們可以給美國提供足夠的誘惑,拿不到手的誘惑,也是壓力。
五、貿易戰
1、必然性
大豆問題要從幾千年前談起,這次貿易戰看似是特朗普最近幾個星期拍腦袋的結果,也不能隻看最近幾個星期。最近特朗普的行為看似瘋狂,但實際上都是在兌現他競選期間的承諾。可以說,特朗普上台,就是美國和中國,和世界的矛盾發展的結果。中美這次貿易戰是有必然性的。暫時我要拋開大豆的話題,聊聊貿易戰的核心矛盾。
這個核心矛盾是什麽呢?就是與美國的帝國地位和美元霸權相比,美國的實體經濟相對衰落。
矛盾反映在美國外部,就是實體經濟的生產能力不足,金融和軍事主導權減弱。具體而言,就是美國擔心自己造航母轟炸機不如別人快,最終沒資格讓全世界都用美元,享受不到印美元的利益,當不成全世界金融市場的莊家。
矛盾反映在美國內部,就是實體經濟的分配能力不足,社會割裂。具體說,就是美國分裂成兩半,一部分人能分享帝國利益和高科技利潤,不斷抬高美國夢的平均數;另一部分人的生產效率停滯甚至降低,不斷壓低美國夢的中位數。平均數代表帝國主義的夢想,中位數代表有多少人發現夢想和自己無關。這兩個數字的差距就是美國社會割裂的程度。
特朗普上台,就是美國社會內部割裂的結果。他跳過美國的地方精英和媒體人,直接用社交媒體和選民聯係,承諾給那些想追上美國夢的人口一份體麵的工作,而不僅僅是再增加福利。由於他是華盛頓以來,第一個不需要中介就和選民直接聯係的總統,所以他必然重視自己的競選承諾,讓選民看到自己的確努力履行了競選時的口號。至於做的好不好,效果怎麽樣,那倒是其次。
所以,他競選的時候說要給美國提供就業,要打壓外國商品,他就得真拉個架子出來,不能像以往的總統那樣找個別的話題把話題岔過去。今天這場貿易戰,自從社交媒體興起,就有一定的必然性。
2、合理性
1945年的美國,工業世界最強,農業世界最強,金融世界最強。這個世界如果搞絕對自由貿易的話,所有國家的所有企業都得垮掉,因為美國人什麽都比你便宜,還有美元這種最可靠的貨幣提供交易工具。短期內看,貌似全世界的老百姓得了便宜,買到的工業品和糧食都便宜了。但從長期看,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法形成生產組織,企業直接破產,老百姓花光自己的積蓄之後就失業了,失業就會造反,就會革命,就會站到蘇聯陣營一邊,因為這個國家沒有別的選擇了。換句話說,在全世界人民普遍覺醒的情況下,美國越是利用自己的霸權,越是給蘇聯陣營增加力量。
當然這個邏輯可能有點奇怪,美國賣便宜貨,反而減少自己的盟友。但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1946年11月國民黨和美國簽訂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美國貨一瞬間充滿中國,國統區的經濟幾個月後就破產了。共產黨控製區不到一億人,養幾百萬軍隊越來越壯大,國民黨3億人的統治區,養幾百萬軍隊把法幣貶成了廢紙,美國怎麽送武器都救不回來。本來毛主席預計解放戰爭起碼打個四五年,沒想到3年就收尾了。
美國接下來就知道要給大多數國家留一條活路。允許各國建立自己的貿易壁壘,擋住一些美國貨,同時對跟自己走的國家開放市場,提供貸款,轉讓技術,允許這些國家利用美國市場發展自己的工業。德國、日本、拉美,東南亞,在這個階段都獲得了經濟發展,避免了全球革命。等到各國經濟都發展起來,再搞一個wto自由貿易體係,互相開放市場相互促進發展。
不過,用美國的市場去養別國的企業,美國工業必然會在這個過程中相對邊緣化,占全球經濟的比例越來越低。美國得到什麽好處呢?
好處就是控製全球貿易樞紐,保證新創造的這些財富都以美元計價,全世界財富越多,美國就可以印越多的美元。1972年後,美元已經不再和黃金掛鉤了,就是純粹的紙片。美國獨家壟斷向全世界發紙片的權利,就可以回收讓出市場的利潤。
美國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建立一個吸引全球人才的體係,同時利用美國市場控製世界標準。高科技和行業標準在美國人手裏,就可以賣一些利潤率很高的商品,比如大飛機,比如好萊塢電影,比如特效藥品。
最後,美國還在大多數工業國家裏駐軍,負責提供安全保證,必要時還可以幹預內政,不怕這些國家憑借發展出來的工業能力失控。
這個扶植盟友,再用金融科技軍事綜合手段來控製的模式,不是哪個天才設計的,但客觀上還算運行良好,一方麵增加了美國陣營的力量,另一方麵通過金融手段把力量集中到美國,用來打擊蘇聯,建立帝國秩序。最後打贏了冷戰。
3、中國的位置
中國在冷戰後期加入了這個體係。80年代,軍事上中國緊跟美國反對蘇聯。經濟上,中國也開始接受美國技術轉移,借助美國市場發展自己的工業,同時反過來用美元做生意,攢下錢就買美國國債,支持美國金融體係。
不過,由於中國的體量夠大,之前建立了一支還算能打的軍隊,也有自己的核武器,中國終究沒有像其他工業國那樣,給美國駐軍的權利。隻是計劃萬一和蘇聯爆發全麵戰爭,允許美國和日本軍隊來聯合作戰。青島小口子海軍基地,80年代開始規劃建設的時候,本來是按停放美國航母考慮的,但最終停的是中國自己的航母。美國不能像對其他國家那樣幹預內政,或者是提供安全壓力。
此外,中國在按照美國技術和市場發展工業之前,曾經接受過蘇聯全麵的工業轉移,有一個水平低但是門類全工業體係。無論從美國引進什麽工業門類,發展幾年都能在上下遊找到國內企業來配合,結果就是整體水平迅速爆發,很快超出了美國的預期。到了最近幾年,已經開始造大飛機了,直接威脅美國利潤最高的經濟部門。
第三,中國受教育人口足夠多,國土麵積也擺的開足夠的工業,很多新出現的產業鏈從頭到尾都擺在中國內部,不需要美元做交易工具。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給美元體係做的貢獻越來越低。美國沒法用金融方麵的利潤來彌補製造業外流,因為這些利潤留在中國當發展本錢了。
這幾個原因導致中國經濟連續幾十年保持了全球最強的競爭力,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正好美國在20世紀末積極促成了總體上的全球自由貿易體係。保證了大多數商品的自由貿易和海上安全,中國在最近20年成了這個體係的最大受益者。現在已經強大到美國擔心了。
其實在美國擔心中國太強大之前,已經有很多國家因為中國工業的崛起喪失了發展機會。前麵我們說1946年美國和中國搞自由貿易,結果國統區經濟破產。現在是中國超強競爭力的工業加入了美國打造的國際自由貿易體係,迅速超越了很多中東國家和拉美國家的工業。
在美國冷戰後期建立的這個體係裏,中國不僅僅是失控的一環,現在還可能導致其他環節一起失控。所以美國不得不針對中國搞貿易戰。強硬的說法就是要打壓中國發展,客氣的說法就是指責中國是“搭便車”,搭了美國的車,發展自己的經濟,要中國交點車票。
剛才我說的一切都是從美國角度說的。如果換到中國視角呢?
客觀上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工業的確是當前世界體係的最大受益者,而且還有繼續受益的可能性。就算這個秩序必然要崩潰,那也是晚點攤牌對我們更有利。如果交車票就能繼續搭車,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車票的價錢。隻要車票價格還明顯低於中國得到的好處,再坐一站地也是好的。
當然,我們還有另一種選擇,就是建立另一套基於實體經濟共同繁榮世界體係,替代以金融和軍事霸權為核心的美國世界體係。我之前寫過一本書叫《大目標》就是談這個問題。但是,輸出世界體係,是需要軟硬件配合的。我們中國現在沒有可以輸出的思想體係,軟件不具備輸出的條件,隻靠硬件沒法建立世界體係,所以我暫時不考慮這個選項。專心討論如何在美國體係下多混幾天,盡可能地在最後攤牌之前改變實力對比。
4、實力對比
我想請大家仔細考慮一下中美現在的實力對比。
軍事上肯定是一邊倒,雙方都不會動進攻本土的心思,那值得對比的就是海外投放能力,以及代理人戰爭的能力。這兩方麵美國都是絕對優勢,就算停下來十年不發展,中國和美國也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何況美國還在全世界布局了軍事基地,有大批不沉的航空母艦,就算飛機比我們落後,都不是可以小看的對手。
農業上呢?顯然美國人自給能力比我們強的多。其他礦產資源也比我們豐富。
中國唯一有優勢的方麵,就是工業規模。但必須記住,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的製造業國家,在質量遠遠勝過我們的前提下,製造業規模依然超過中國的一半。再加上美國能夠間接動員的日本、韓國、英國乃至德國製造業,中國沒資格說靠工業規模抵消其他方麵的絕對劣勢。美國依然是曆史上空前強大的帝國主義霸權。
這麽一個霸權逼上門來,戰略上我們可以藐視他,必要時可以貨幣大貶值,拋售美國國債,斷絕貿易,敢於把世界拉進下一個大蕭條。但戰術上,我們必須承認,如果能通過鬥爭達成妥協,我們還是樂於妥協。更何況美國也是這個體係的受益者,隻是擔心中國受益太多衝擊體係穩定性而已。美國也有妥協的主動意願。
5、短期與長期
分析到這裏,我們開始接近最終的結論了。就是在美國貿易戰的壓力下,我們如何確定自己的妥協點。以及大豆和這個可能的妥協點的關係。
這時我們再看特朗普或者說美國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
特朗普的長期目標是複興美國工業,壓製中國工業發展,讓中國變成一個經濟規模像日本,政治結構可操控的國家,保證美國的帝國體係絕對穩固。這個長期目標沒啥可討論的,我們完全不接受。
但特朗普還有短期目標,就是在2-4年的時間內,大幅增加美國就業,減少逆差,給選民一個交代,贏得接下來一次大選和兩次中期選舉。這個目標我們盡管未必讚同,但也沒必要堅定的反對。
實際上,由於美國的畸形經濟結構,特朗普的兩個目標之間也經常衝突。比如說美國最近就在不斷加息,利用加息和加息預期,讓資金回流美國。但這顯然和複興製造業的目標是矛盾的。既然他自己有矛盾,我們就可以利用。
從中國的角度看,我們的目標也可以拆分成兩部分。
主要或者說長期目標,是持續的產業升級,讓包括農業在內的所有經濟部門都現代化,都有國際競爭力,在新的國際體係內有決定性的發言權。
次要目標是當前各地區和產業部門的利益都不受侵害,保證社會穩定。
中國這兩個目標之間也是有衝突的。因為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利益集團。現代化不太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轉型太快必然會有人抗議。我們需要用國家補貼來減少這種矛盾。實際上,國家每年已經花了很多轉移支付,用來安撫各種轉型期的不穩定隱患。
我們當然希望穩定和發展兼得,平靜過渡,少用財政補貼。但客觀上,如果世界第一強國的長短期目標重合,全麵逼上來,我們必須想清楚哪些東西是核心利益,哪些東西是可以拿出來交換的條件。
探討到這裏,大家應該已經知道我的結論了。就是在保證口糧和基本副食品自給的前提下,承認開放中國農業市場的可能性,大幅增加進口農產品的份額。同時大幅改組中國農業,建立現代化農場,消滅中國的小農經濟,把更多的勞動力轉入現代經濟部門。至於現代化農業很難覆蓋的小塊坡地,不妨進一步退耕還林,保護環境。至於大豆問題,我們會向全世界購買更多的大豆,但增加的份額給不給美國,給多少,就看美國能否在高科技出口和貿易壁壘方麵做多少妥協。對美國農民乃至整個美國經濟來說,失去潛在的巨大新增市場,可比眼下現有的大豆加稅要難受多了。
6、安全與穩定
對於饑荒,我們畢竟還是有18億畝耕地,扣除坡地之後也有十幾億畝良田。隻要我們的工業體係和水利體係還在,如果我們把大豆這些副食品的生產再外包一些,就算大農場的產量略低,無論如何一年少不了5億噸糧食,每人每年有700斤毛糧,足夠我們吃飯乃至少量吃肉。再加上倉庫儲備,我認為不存在饑荒問題。
對於市場條件下的分配問題,必須承認。在貧富差距巨大的情況下,的確可能出現富人買走剩餘糧食養豬吃肉,窮人掏光積蓄也買不起口糧的情況存在。這樣,即便糧食夠吃,社會也不穩定。但現在是一個二代身份證普及,天網攝像頭可以精確識別每一個人的時代。隻要政府願意,按照人口分發基本口糧,剩下的食品再市場化分配,不是什麽難事。我們不需要搞糧票,也能保證基本的糧食供應。所以這也不是什麽風險。
前麵兩點都是基本的算數問題,大家應該也能想到。我猜真正的質疑來自我消滅農村的想法。但實際上,不用美國農業動手,我們這個社會也有意願,有想法消滅農村。去年冬天對付華北燒散煤的時候,農民受到的壓力不比美國大豆小。僅僅為了保證農村人取暖的時候不至於毀掉空氣,我們也得消滅分散的村落,把人口集中到可以集體供暖的鎮子上。而補貼農民轉型,其實比強迫農民改變取暖方式要容易,因為小農經濟在土地方麵的相對損失是可以調查的量化數據,取暖的意願和標準卻各不相同。既然轉型是早晚的事情,主動一些反而不至於手忙腳亂。
這裏必須講清楚的一個事實是,消滅小農經濟不等於損害農民利益,在職業上消滅農民並不是要搶劫他們。大興安嶺的很多林場被禁止砍樹,轉型為國家公園了,裏麵的工人或者拿補償費到外地生活,或者留下當護林員,你能說林業工人就一定被侵害,被歧視了嗎?過去幾十年,大多數農民放棄農業的時候是高高興興進城的。隻要我們能提供合適的職位,提供足夠的培訓和就業補貼,農民一定會在轉型中得益。畢竟人均土地就那麽多,都留在土地上就不可能有高效率生產。
我們國家的一切政策,從長期來看都必須能刺激生產力持續增長,否則不可持續。小農經濟顯然不是合適的激勵對象。如果消滅小農經濟能給整個國家延長發展機遇期,能給農民提供更體麵的生活,那就沒必要遮遮掩掩地談轉型,而是應該主動去做。
六、總結
1、自由貿易
4月6號那天,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有一段公開宣言。高峰說:“我們認為這是單邊主義和多邊主義之間的一場鬥爭,是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之間的一場鬥爭。如果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受到威脅,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遭到破壞,整個世界經濟複蘇都會受到嚴重威脅,這既不利於中國的核心利益,更不利於全球的共同利益。麵臨這樣的重大問題,我們必須堅決鬥爭。”
風水輪流轉,輪到中國談自由貿易,美國談貿易保護了。這個玩笑其實是不確切的,其實看特朗普講話,他也是主張自由貿易的。他要求中國讓步的理由,也是中國開放的不夠,對外來投資和商品限製太多。為什麽兩邊都主張自由貿易,反而會打貿易戰呢?因為從來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自由貿易,貿易一定是不自由的。因為“貿易”這兩個字隻意味著交易,並沒有說明在什麽情況下做交易,也沒有說明以多大的主體規模去做貿易。比如說1840年英國指責中國人不自由貿易,明明你的國民願意為鴉片出錢,你們卻偏偏不肯讓他們自由的買鴉片,還要燒了我的貨,必須打你。但反過來,清朝也指責英國人不自由貿易。說中國樂意和你們每個商人做貿易,隻是不許賣鴉片的那個進來。實際上,當時林則徐特意宣布,歡迎一切不賣鴉片的商人進珠江口,反而是英國用炮艦堵在那裏,禁止那些不賣鴉片的商人去做生意。這就是對貿易主體的理解不同。到了21世紀,情況又不一樣。2017年11月,特朗普訪華,一個重要議程就是希望中國停止向美國和墨西哥出口麻醉藥物和半成品。其中一種藥叫卡芬太尼,中國人以獸醫用藥的名義出口,到了美國成為上百萬人的毒品來源。還有一些半成品,本身雖然不是毒品,但到了美國可以用很簡單的工序變成毒品,中國人是以化工原料的名義賣過去的。特朗普發現,這些藥物每年可能給美國帶來幾千億美元的經濟負擔,所以要求中國停止出口。我不知道特朗普對此拋出了多少交換條件,反正中國從去年開始嚴打類似藥品的出口。但在中國嚴打之前,中美雙方的政府和貿易商都認為自己在堅持自由貿易原則。我講這兩個段子,不是想讚同麻醉品出口,而是想說,理想中的自由貿易根本不存在。現實中的的自由隻意味著雙方就實力和利益達成了一個平衡點。在毒品方麵是這樣,在大豆,在其他農產品和工業品方麵也一樣。既然中國和美國都是很有執行力的政府,大家就沒必要討論真正的“合理平衡點”在那裏,也不用琢磨著大量走私,直接就實力和利益談一談就好。中國能拿出來的籌碼多一些,就能讓對方在自己希望的方向上多做一些讓步。中國如果能改革好自己的農業,在保證糧食安全性的前提下多放一些需求出來,就能在其他方麵多爭取一些發展空間。
2 、不做無本生意
我之前已經在互聯網上表述過類似的觀點。有人反駁我,說如果特朗普或者其他美國領導人拿了我們的市場份額,迫使我們消滅了小農經濟,卻不在其他地方讓步怎麽辦?
對此我隻能說,首先,消滅小農經濟是我們本來也要做的事情,農業現代化是大方向,不是別人逼我們做,而是主動要做,挖掘最後一批新增勞動力。
其次,我們的確要多開拓一些供給來源,比如說去非洲開合資農場,比如說給美洲大豆產地提供一些貸款,幫助他們擺脫國際糧商的控製,比如說和俄羅斯做一點交易。這樣,我們新增的需求可以給美國,也可以不給,對美國的談判是更靈活了。
第三,我想反問一下,他們對中國最近製裁美國大豆的行為是支持還是反對呢?如果你反對製裁美國,那我什麽也不說。如果你支持中國提高大豆關稅作為反製的措施,就說明你認為大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美國政局。那麽,現有的大豆貿易已經可以影響美國政局了,更多的大豆貿易,更深入的農產品訂單當然會有更大的影響力,讓我們潛在的製裁更有利,能用來交換更多的條件。特朗普或者任何一個美國領導人都不是瘋子,知道如果好處搶不來,就要通過交換拿到。
反過來說,我們也不是賭氣的三歲孩子,製裁美國大豆不是目的,將來買更多的美國農產品也不是目的,為中國爭取發展產業升級的市場和時間才是終極目的。我們承認中國在現有世界體係下是受益國,的確是奧巴馬說的那個“搭便車”的國家。為了發展更輕鬆,我們通過農業改革,增加一點車票的麵值,換來走的更遠,是很合理的想法。
3、合則兩利
當然,我們還得考慮特朗普有沒有可能接受這種交換。我認為是有可能的。因為特朗普要減少逆差,增加就業,這兩個目標很難通過發展製造業來達成。製造業的發展不僅僅是個經濟問題,更是個社會問題。
比如說,中國的大學可以讓最窮的孩子考最好的大學,一點也不擔心學費,所以我們有源源不斷的工程師供應。中國幾乎所有的公立學校,氣氛都是以學習好為榮,鼓勵學生靠學習改變命運。這兩點就不是特朗普短期內能複製的經驗。特朗普要想搞工業,複興製造業,打壓中國隻是一小部分任務。
相比之下,靠農業和資源提高就業就容易多了,是一個皆大歡喜的選擇,也符合經濟學意義上的合理分工。美國3億人口,耕地比中國還多,天經地義地應該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給中國養雞種豆。所以,我認為,隻要中國一方麵表現出鬥爭到底的勇氣,另一方麵提供可以共贏的農業市場,特朗普會做出理智的選擇。畢竟他在美國樹敵那麽多,需要盡快做出點成績來證明自己。
即便中美基於農業市場達成交換,中國經濟規模和產業升級的速度也遲早會戳破眼下的世界格局,中美還會在更深的矛盾下進行新一輪對抗。至於到其他的地區尋求農業供應,一方麵俄羅斯也不是什麽可信的國家,另一方麵非洲人口也在爆炸,遲早會沒有剩餘土地。
但是,那都是未來的事情,而且從長遠來看,都是要通過工業發展來解決的問題。中美對抗就算發生,中國工業水平高一分,贏麵就大一點。南半球人口爆炸問題雖然很難避免,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農業未必要依賴於土地。美國許多毒品工廠,生產大麻就不是種地,而是在地下室和樓房裏麵種大麻,用高強度的電燈代替太陽,生長速度很快。這些工廠的大多數設備都是從我們中國采購的。如果我們將來搞定了核聚變或者其他廉價能源,或是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我們也可以蓋樓房種地,把農村都變成草地和森林。或者生物技術進步,改變有機物的合成方式,我們或許可以直接從工廠裏生產口味更好的食品,根本不用種植業。
總之,給14億人口解決吃飯,吃肉,吃豆油的問題是一個工業化社會的問題,從一開始就不能基於農業社會的思維去解決。產業升級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問題,但沒有產業升級,所有問題都會發展成致命問題。這就是大豆產業和所有產業的共同特征。希望大多數中國人能夠正視這個現實,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我們的大豆產業,我們的農業,乃至整個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