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號是作家史鐵生過世八周年的日子。 他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之一,想寫一點文字以示懷念和熱愛。
一九五一年一月四日出生於北京的史鐵生是中國當代作家和散文家。他一九六七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六九年去了陝西延安插隊,七二年當他隻有二十一歲的時候因為雙腿癱瘓不得不回到北京治療,未果,從此開始了他的輪椅生涯。二十三歲的時候終於在街道工廠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七年後的一九八一年,又因患腎病不得不回家休養,同時正式開始了他的專業文學創作。一九九八年又被確診為尿毒症,以隔日透析維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遺體和器官全部捐獻用於醫學研究和移植。
他從一九七九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處女作《兄弟》發表於《花城》。一九八三年憑著中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其他著名中短篇小說有《奶奶的星星》,《禮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隨筆集《自言自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以及《史鐵生作品集》等等,而《我與地壇》毫無爭議地成為其代表作。 他的作品曾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其中一些作品也被譯成日,英,法等多國文字出版。2002年,史鐵生榮獲華語文學傳播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同年,《病隙碎筆》之六獲首屆“老舍散文獎”一等獎。
多年前讀過他的一些作品,比如《奶奶的星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病隙碎筆》,《務虛筆記》,以及一些散文集。在這裏特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讀史鐵生的感受。也希望得到喜歡史鐵生作品的朋友們的指正。
夏天傍晚喜歡在校園裏散步閑逛,認認花草,看看天空,最喜歡的是靜靜的聽校園鍾塔裏報整點的鍾聲。那是一種綿長深遠,可以通達靈魂的聲音,渾厚裏有一些肅穆,音頻不高卻可以傳遞的很悠遠。有的時候我會駐足安靜地讓鍾聲把自己深深地擁裹。讀史鐵生就是這樣的感覺。他不激烈,不尖刻,有一點沉重;他不急不緩卻深遠厚重;他用樸實的文字訴說著,思想著,把讀者很快的代入到他的世界裏:淳樸善良的奶奶,清平灣的鄉親們,醫院裏的護士們,憂心重重的母親。。。。。。語言沒有絲毫的華麗卻能夠讓人永遠不忘:“夏夜,滿天星鬥。奶奶講的故事與眾不同,她不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少了一顆星,而是說,地上死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那是一顆“給走夜道兒的人照亮兒……”的星星。小說《奶奶的星星》讀起來像是散文,用平實的語言把奶奶的溫暖和愛,她對生活的渴望和欲罷不能的無奈,與人為善和努力上進的形象不知不覺的立起來。讀罷多多少少還有一點傷感,生活和時代就是可以這麽任性地影響和改變著每一個像奶奶一樣善良的人們的悲歡和喜樂。《秋天的懷念》和《合歡樹》是寫他的母親的,雖然短短的散文,讀起來又有小說的感覺:深情無限,寥寥幾筆把那個身患重病卻全心放在因癱瘓而跑怒無常的兒子身上的憂心母親勾畫紙上。“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複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生活可以是沉重的,哀傷的,但讀罷卻不低迷,因為時時有愛,有希望。“
“職業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的史鐵生實際上是在用他的生命來寫作的,他一生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是在輪椅上度過的。記得有人說過每一個作家都有其獨特的“根”,譬如莫言的“高密東北鄉和紅高粱;譬如陳忠實的“關中的大地”,而史鐵生的“根”則是地壇,說史鐵生就繞不過去地壇。 在《我與地壇》裏,他思考苦難和超脫,思考生命和死亡,思考活著的意義和活下去的理由,思考他是誰。他深入到人性精神的困境並試圖找到出路和解脫的方法。他找到了嗎?我想是的,他找到了,這表現在他的另一部小說《命若琴弦》和散文《好運設計》以及《我的夢想》裏。他通過遊走藝人小瞎子和師傅老瞎子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們之所以能夠在苦難中活下去是因為有活下去的理由:彈斷了一千根弦就可以複明,還有愛。那或遙遠或可及的複明的希望和愛的光亮就是活下去的理由。可是當希望和愛都走進絕境的時候,我們怎麽辦?他說:“其他的辦法,看看,還有沒有”。有的! “是過程!”“過程!對,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你能創造這過程的美好與精彩,生命的價值就在於你能夠鎮靜而又激動地欣賞這過程的美麗與悲壯。”這是與命運的和解和接受,是精神的升華和勝利。作家韓少功說:“史鐵生是一個生命的奇跡,在漫長的輪椅生涯裏至強至尊;一座文學的高峰,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當代精神的高度;一種千萬人心痛的溫暖,讓我們在瞬息中觸摸永恒,在微粒中進入廣遠,在艱難和痛苦中卻打心眼裏寬厚地微笑。”他擁有的軀體雖然殘缺,但他的靈魂因為寧靜和高遠而高貴和偉大。
或許在當今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世界裏,缺少的正是史鐵生的精神境界。
附上他的作品目錄,希望給對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些許方便。
作品目錄:(摘自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同紀念史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