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25)
2018 (37)
2024 (1)
忙裏偷閑的, 化了四個周末,把齊邦媛的《巨流河》一字不漏地讀完了!依舊愛不釋手,還想從頭再讀。讀這樣的書是享受,是學習,是愛和美好。
合上書,我想了好幾天,想找一段美好的句子總結一下自己的感受。苦思冥想未能覓得。一是自己知識的狹窄,二是這本書太恢弘和和深厚了。直到剛才讀到聶魯達的一句詩: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
生命的脈絡才曆曆可見”
心裏忍不住的雀躍了一下,再沒有別的句子能更確切的描繪這本《巨流河》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台灣大學外文係的齊邦媛先生。齊先生1924年生於遼寧鐵嶺,幼年時隨流亡的父親齊世英南遷至南京生活。 抗戰開始後,又與在南京的東北師生一起,一路顛沛逃至四川重慶。早年就讀於重慶的南開中學,1943年考取當時因戰亂遷至四川樂山的武漢大學。畢業後,赴台任國立台灣大學外文係助教。1950年隨夫君羅裕昌搬至台中生活17年,曾受聘於台中一中, 中興大學,台中的故宮博物館,和靜宜女子大學。1970年又因為夫君的工作調動返回台北,開始在台北大學外文係任教,講授英國文學史,高級英文,和翻譯等課程。同時主導和參與了許多台灣當代文學作品的編選,翻譯,和評論工作。致力於介紹英美西方文學到台灣,並將台灣文學推到世界文學到舞台上。她還參與了台灣的中學國文教科書的編選,大力主張摒除政治性,強調文學性的選文原則,為台灣國文教育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巨流河》在齊先生在八十一歲時動筆的一部回憶錄,曆時四年完成寫作,並於2009年由台灣的天下文化出版發行。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說,巨流河是遼寧百姓的母親河,而埡口海是台灣南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洶湧海浪衝擊到此,聲消音滅”。整個作品看似是在講訴她個人的成長和家族的記憶,但是她把微小的個體放到了時代的巨流河當中,她的故事便因此更加具有代表性和曆史性。她記錄了一個苦難的時代,和與那個時代相關的顛沛流離,壯懷激勵,家國情懷;她同時也向沒有經過苦難的人們,展示了那個艱難時代裏的人們對美好和幸福的渴望和追求。於我,這是對晚輩的一種無言的激勵和鞭策。這部書還是一部台灣文學的發展史,從中讓我了解了許多台灣當代作家和中國早期文化人物和他們的作品,展示了不同於我生長過程中所了解的另一種人文情懷,頗有動人心弦之處;她書中還介紹了許多英美文學和詩歌中優秀的作品和人物,是一部值得讀上好幾遍並收藏的,有內容,有文化,且有曆史的好書。
讀的時候,好多描寫讓我情不自禁的流淚,並全不是因為悲傷,卻都是觸動心弦。特別是她的初戀,那個在天上用生命保護著她和像她一樣年輕和無辜的人們的飛行英雄,她永遠的大飛哥哥。她在整個書中甚至都沒有提到過初戀兩個字,但那種無私的美好和純潔的情懷,讓我刻骨銘心,更不用說身處其境的少女時代的齊先生了。“看到他由梅林走過來,穿著一件很大的軍雨衣。他走了一半突然站住,說:“邦媛,你怎麽一年就長這麽大,這麽好看了呢。”接著作者寫到,“這是我第一次聽到他讚美我,那種心情是忘不了的。”“他說,部隊調防在重慶換機,七點半以前要趕回白市驛機場,隻想趕來看我一眼,隊友開的吉普車在校門口不熄火地等他。我跟他往校門走,走了一半,驟雨落下,他拉著我跑到門口,在一塊屋簷下站住,把我攏進他掩蓋全身戎裝的大雨衣裏,摟著我靠近他的胸膛。隔著軍裝和皮帶,我聽見他心跳如鼓聲。隻有片刻,他鬆手叫我快回宿舍,說:“我必須走了。”雨中,我看到他半跑步到了門口,上了車,疾馳而去。”
“這一年夏天,我告別了一生最美好的生活,溯長江遠赴川西。一九四三春風遠矣。今生,我未再見他一麵。”
讀到這樣的句子,怎能叫人不潸然淚下。。。。。。
書中這樣動人的描寫太多了。有嘉樂紙廠的書香和像藝術品般的筆記本,有寢室後麵的世外桃源和林中的鳥鳴天籟,有同學之間的情同手足和“誌不同不相為友”;還有濟慈和雪萊,有《西風頌》和她充滿激情的翻譯;有異國校園的靜謐和美好,等等等等,數不勝數。不讀不足以體會其中的輝煌和壯觀。
從巨流河走出來的齊先生,一生可謂是波瀾壯闊,雖曆經風雨,卻弦歌不輟。一路奔騰向前,無謂華美或平淡,直至晚年行至一泓靜靜的港灣。雖風平浪靜,生命的脈絡卻更加曆曆可見。
好文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