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嘉年華旅遊的博客

收集世界各地華人旅行社提供的著名旅遊景點與線路,給您物美價廉的選擇
正文

北極光:《龍玉出冰天》 - 華夏民族”龍“的起源

(2015-10-22 07:58:04) 下一個

近來看西西河論壇的石頭布所寫《龍玉出冰天》一文,很有意思,貼一下部分內容供大家分享。

(三)龍的驚人美麗和巨大

龍不是一種普通的光現象,它給人以無以倫比的視覺感受。它的光采煥然,變幻虛靈,讓劉向作“忽微哉,斐然成章”的慨歎。孔子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二三子問》篇中對龍有這樣的評述:

 

“智者不能察其變,辯者不能(言)其美,至巧不能贏其文”。

(四)龍的夜光屬性

在先秦古籍的描述中,龍還有一個少人留意的特性。比如馬王堆漢墓帛書《衷》篇:

“龍不侍光而動,無階而登。”

就是說,龍可以在沒有照明的情況下活動。《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龜與龍是也”。“能存能亡”與《瑞應圖》中對龍的描述“乍存乍亡”一樣,都是說龍在黑暗中“忽而可見,忽而不可見”。 從這些記載看,龍似乎有活躍在黑暗背景中的本領。

(五)龍的北方屬性

故宮博物院院長段勇在《從考古發現看龍的起源及早期麵貌》一文中說:“要探究龍的起源,僅靠文獻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龍的曆史比有文獻記載的曆史要長得多”。確實,最古的文獻--甲骨文也隻有三千多年的曆史,而出土文物中的龍的形象則有七八千年的曆史了。龍的早期曆史,文獻中隻能提供一些蛛絲馬跡,更多的要從地下文物這本無字之書中探尋。

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與龍相關的文物似乎集中在北部和中部的幾個省份。距今七千年以上的龍形象,隻見於燕山以北地區。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的出土文物中的龍形象為最古老、數量最多、發展演化脈絡最完整和清晰。這個現象似乎暗示了龍的某種北方屬性。

文獻中的線索也指向同一結論。《山海經》成書於戰國時代,保留了眾多上古神話傳說。據段勇統計,《山海經》中提及龍、龍形的動物和含龍字的神名、獸名、山名、水名等等的次數和項數,按地域計:北方(見於北山經,大荒北經,海內北經,海外北經,下類推)有11次52項;西方8次8項;南方4次29項;東方4次15項;中部8次31項。毫不意外地,以北方為最多。

西漢劉向在《說苑-辯物》裏的那段對龍的生動細致的描述之後,末尾說了這麽一句話:

“觀彼威儀,遊燕幽間,有似鳳也。”

明白指出龍與鳳凰一樣,是在 “燕幽之地”出沒的神物。

 

《楚辭-大招》:

“魂乎無北!北有寒山,趠龍赩隻!”

曆代文人對此理解不能,所以有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詮釋。比如有人認為“趠龍” 是一座山的名字,它的山體是紅(赩)色。還有人認為趠龍是燭龍之異寫。但若是燭龍,“燭”字是其重心所在,屈子豈會假借它字?更何況楚辭中本有燭龍,《楚辭-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其實此處的“趠”就應該理解為它的本義:“高絕超遠”。從地下的“無字之書”中展示的龍之北方屬性來看,《楚辭-大招》中的這句“北有寒山,趠龍赩隻”的描述再正常不過。它描繪了一幅北方絕域的冰天之上飛龍高舉、紅光四射的景象。從《大招》為亡魂引路的性質來看,這種景象應該是春秋時代人們所熟知的。

既然龍有多種顏色,屈子為何在《大招》裏單提這種赤紅色的龍呢?這肯定不是為了讓畫麵更美,也不是隨便選的顏色,而是有其內在邏輯。這在種場合下,非紅色不可。我們稍後再揭開其中原因。

他強調了龍的三個方麵的特點:靈動變化萬端,最聰明的人也預料不到。美麗得難以形容,最善言辭的人也描述不出來。紋式巧奪天工,能工巧匠望而興歎。孔子肯定沒有見過真的龍,但他是當時最有學識的人之一,這番評述是一定基於上古流傳下來的對龍的認識。

龍的色彩豐富豔麗,古籍中多處曾提及。比如《管子·水地篇》說龍有五色:“龍生於水,被五色而遊”。《河圖》說:“舜以太尉即位,與三公臨觀。黃龍五彩,負圖出,置舜前”。孔子在《二三子問》中有另一段話:

 

“夫文之李,采物畢存者,其唯龍乎?德義廣大,法物備具者,其唯聖人乎?”

 

這段話中前八個字的隸定疑有錯訛,詳細解讀起來各家大有分歧,但大意是強調龍的文采(紋采),與聖人的德義相對應,當是無疑的。孔子接著又說:

 

“聖人出法教以道民,亦猶龍之文(紋)也,可謂玄黃矣,故曰龍。見龍而稱莫大焉”。

 

注意,玄黃出現了。玄黃是個神秘的字眼,有多重含義,我們後麵還會專門的討論它一下。這裏隻需指出它的含義之一是“色彩豔麗”的意思。比如班婕妤《搗素賦》:“閱絞練之初成,擇玄黃之妙匹”、張衡《思玄賦》:“獻環琨與深縭兮,申厥好以玄黃”等等,都是用‘玄黃’來形容絲織物的豔麗。《禮記·祭義》亦雲“蠶事既畢,遂朱綠之,玄黃之,以為祭服”,則‘玄黃’又是渲染和裝飾禮服的程序。同時‘文’這個字的本義就是彩色花紋,是紋的本字。《左傳-注》稱:“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荀子《賦》:“五采備而成文”。既然龍而有‘文’,且‘龍文’又那麽玄黃,可見龍的豐富豔麗的色彩確是古人所確信不疑的。

如此一來,讀者大概不難理解《文心雕龍》這個書名的匠心。該書開篇就說:“文之為德也大矣”,後來又說“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這裏的‘動植’就是後世‘動物’、‘植物’二詞的老祖宗。這段話就是說萬物皆呈錦繡,尤以龍鳳為首。似乎龍之美麗,還要壓鳳凰一頭。

善做賦的兩漢文人對龍的美好外觀也不吝濃墨重彩的讚美,比如東漢劉劭《龍瑞賦》稱龍:

 

紆體鞶縈,摛藻布文。青耀章采,雕琢璘玢。煥若羅星,蔚若翠雲。光舄奕以外照,水清景而內分。

 

同時代繆襲做《青龍賦》:

 

懿矣神龍,... 敷華耀之珍體,耀文采以陸離,... 觀夫仙龍之為形也。蓋鴻洞輪碩,豐盈修長。容姿溫潤,蜲蜿成章。繁蛇虯蟉,不可度量。遠而視之,似朝日之陽。邇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鑒陽,和映瑤瓊。對若望飛,雲曳旗旌。或蒙翠岱,或類流星。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紅蘭之芳榮。煥璘彬之瑰異,實皇家之休靈。奉陽春而介福,賚乃國以嘉禎。

 

漢代文人筆下龍的這番美麗燦爛的形象,在今人眼中頗為新鮮和陌生,但卻與先秦古文化一脈相承,具有高度連貫性和統一性。所以並非出於文人的矯飾和虛誇。曆史的細節就像掌中之沙,時間越久,漏去的越多。漢賦中的龍,好比是在龍的形象行將模糊和淡化之前,為我們留下了它的一張快照。它來自於對龍的原始形象的曆史記憶,除了文學價值之外,其史料價值亦無可估量。

另外,龍雖然形體富於變化,但先秦古人一致認為龍的尺寸可以非常大。李鼎祚《周易集解》引馬融曰:“物莫大於龍”。前文引用的馬王堆帛書《二三子問》中孔子說過:“見龍而稱莫大焉”。《管子·水地》說龍:“欲大則藏於天下”。這種性質也足以否定龍是某種動物的可能。龍,更可能地,是某種天象的化身。

極光旅遊:https://www.ctravelers.com/add/v.php?aid=1027

環遊世界, 就在北美嘉年華旅遊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