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峰插雲】五絕 平水韻十二文 西湖十景之八
雙峰昔插雲
佛塔隱蒸氳
積德常沉寂
流芳不待聞
注:雙峰插雲,西湖十景之八。南高峰與北高峰,地勢高聳俯瞰西湖,流雲霞鶴,氣象萬千,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南高峰、北高峰,是古時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時的佛教名山,山頂都建有佛寺、佛塔。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時隱時顯,自西湖舟中遠觀,景觀獨標一格。南宋時,兩峰插雲成名並躋身西湖十景之列。
清代以來,兩峰佛塔或圮毀、或雷擊,僅餘塔基,終致堙廢,“插雲”景觀名存實亡。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 於今,景觀內涵則遷演成登高眺望湖山大觀,而以賞秋山紅葉、攬霜天清肅為尤佳。
-----------------------------------------------------------------------------------
(以下資料摘自【百度百科】)
雙峰插雲,西湖十景之八。巍巍
天目山東走,其餘脈的一支,遇西湖而分弛南山、北山,形成環抱狀的名勝景區,兩山之巔即南高峰和
北高峰。
雙峰插雲、
平湖秋月,都是圓明園中仿建的
西湖十景。平湖秋月位於圓明園
福海西北岸,其東度五孔橋有一倚山高台的四方重簷亭,外懸
乾隆禦書“兩峰插雲”匾。當然這裏的兩峰隻是亭兩邊的人工小山而已。
南高峰與
北高峰,地勢高聳俯瞰
西湖,流雲霞鶴,氣象萬千,古時均為僧人所占。山巔建
佛塔,遙相對峙,迥然高於群峰之上。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入雲,時隱時顯,遠望若仙境一般。
南高峰、北高峰,是古時候西湖群山中喧盛一時的佛教名山,山頂都建有佛寺、佛塔。春秋佳日,嵐翠霧白,塔尖時隱時顯,自西湖舟中遠觀,景觀獨標一格。南宋時,兩峰插雲成名並躋身西湖十景之列。
試向鳳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煙低。
南宋時主張從鳳凰山上望之,方可得其神采。明代的
李流芳,卻提出到
蘇堤第三橋
望山橋上觀賞此景,他在《西湖臣遊圖題跋。兩峰罷霧圖》中寫道:“三橋
龍王堂,望湖西諸山,頗盡其勝。煙林霧障,蚋帶層疊,淡描濃抹,頃刻百態,非董、巨妙筆,不足以發其氣韻。清以後,
雙峰之巔已無塔影,賞景位置則移易到湖上,因為洪春橋畔盡管建有景碑亭,但遊人到此隻見林木蔥蔚,‘雙峰’連影子也無覓處,倒不如泛舟湖上,尚能指雲中峰巒,心馳神往於登臨其巔,俯看塵寰的宏闊高遠。”
南北高峰高持天,兩峰相以不相連。
晚來新雨未雨之,時四山雲鎖二尖。
後來鍾毓龍在《說杭州》中也提出:“欲雨未雨之時,四山雲冪,而南、北兩峰以高故猶露其巔。此本為湖中遙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洪)春橋畔。”
清代以來,兩峰佛塔或圮毀、或雷擊,僅餘塔基,終致堙廢,“插雲”景觀名存實亡。但清
康熙帝品題名勝時,改兩峰插雲為雙峰插雲以足西湖十景全數,並在今靈隱路洪春橋堍豎碑建亭,故景目尚存,景觀內涵則遷演成登高眺望
湖山大觀,而以賞秋山紅葉、攬霜天清肅為尤佳。
清康熙帝改題為雙峰插雲,建景碑亭於洪春橋畔。其時雙峰
古塔毀圮已久,以至連此景原有的內涵也一度難為人知,‘插雲’者,虛言也。設景碑亭於此,實為權宜之計。湖中之景變成了陸上之景。雙峰插雲雖然從古至今觀查的地點和方式迭經變化,但南、北高峰都是西湖山水中極富登臨的勝景的卻至今未變。雙峰插雲”碑亭在杭州
靈隱路洪春橋畔。為“西湖十景”之一。宋、元時稱為“兩峰插雲”清康熙帝南巡,改“兩峰”為“雙峰”。
實際上,北高峰和南高峰,兩峰遙相對峙,期間小山起伏,綿亙約5公裏。峰頂時隱時現於薄霧輕嵐之中,望之如插雲天,因而得名。西湖綜合保護工程全麵完工後,人們在拓寬的
金沙澗水邊觀景亭上,可以重新欣賞到“雙峰插雲”景觀。南高峰臨折西湖,峰高二百五十七米,登山途中,峻岩顯露,絕壁崢嶸。登上山巔向東俯瞰,西湖全景曆曆在目,不是畫圖,勝似畫圖。北高峰海拔三百十四,是
靈隱寺的坐山,從寺西側上山,石磴多至數千級,盤折回繞三十六彎,沿途山溪清流回轉,林木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