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寫給理工科人看的樂理(一)聲學基礎
關鍵字:成人學樂理 樂理基礎 樂理入門
技術類工作十餘年,思維方式愈發趨於純理性動物:萬物有定義、有果必求因、凡事靠推理,誠然這樣的方法論太過缺乏人文情懷。不光自己,身邊的大批科學家、工程師也深受純粹理性的毒害。加之在匪幫的體製下從小到大都沒有接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導致絕大多同學根本不懂音樂,也不會欣賞音樂,實乃人生一大憾事。
我們要完成自我救贖,基本的方法就是學習一些基本的人文知識。在音樂方麵我們最好能學習一門樂器,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同學最好能買一架鋼琴,這不僅可以使我們苦逼的人生變得更多滋有趣,還可以活動你僵硬的肩膀、頸椎和手腕。吉他也是很好的樂器,便於攜帶,容易上手,沒事還可以彈唱一曲來吸引妹子。就算實在沒有音樂細胞,在街上聽到古典音樂時和妹子談一談它的調式與調性,那逼格直接爆表不是?此外,立誌從事計算機輔助作曲、編曲和調音行業的碼農也未必真的懂得音樂,而基本的音樂知識卻成為了巨大的絆腳石。
音樂不可不學!
要學音樂,就得先學樂理。樂理就是音樂的理論,由很多非常精妙的物理、數學和邏輯原理構成的。然而樂理書籍皆非理工科人所寫,在我等看來實在是定義不明,論述不清。本係列文章將嚐試使用公理化的方式來描述,盡可能對每一個概念和方法都追根溯源,相信各位理工科朋友看過後就會像喝到了媽媽做的母雞湯一般溫馨(嗬嗬)。
樂理的基本內容包括:和聲、調式、節奏、結構、曲式。這些內容相互聯係交織,單獨研究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為了給理工科人找一個突破口,本文將從音樂的基本物理原理開始,逐步展開各種概念。我們拒絕以未知解釋未知。
音樂是由聲音構成的藝術,而聲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泛指人耳可以感知的聲波。聲波是一種機械波,由物體(聲源)振動,帶動空氣振動,從而形成聲波。聲波在一段時間內波峰的個數稱為它的頻率,標準計量單位為Hz(赫茲),即一秒內波峰的個數。聲波振幅的大小體現了聲音的強弱,也就是音量的大小。聲音以某種規律進行頻率和強弱的變化就形成了音樂,我們要研究的就是這“某種某律”。然而在所有樂理書上都沒有給出“音”的定義,可是圍繞“音”展開的各種概念卻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為了理性化思考得以繼續,我在這裏鬥膽給出音的定義,若您有高見還望不吝賜教。
音:可被人類的聽覺所感知的一段時間內的聲波。通常我們可以用一段聲波的波形來表示一個音。
音源:能夠產生音的設備/裝置/器官等,比如樂器、聲帶等。
音源的整體或某個部分振動產生聲波並持續一段時間(哪怕很短),空氣就會將這一段聲波傳導至人耳。比如:大喊一聲,敲一下水管,爆炸,嬰兒哭鬧等等。的確,音的定義非常寬泛,但樂理僅研究與音樂相關的音。那麽音樂又是什麽呢?音樂是藝術範疇的名詞,無法給出嚴格的定義。如果非要用理工科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那隻能這樣說:
音樂,就是由一個或多個音在相同或不同的時間內被產生,相互疊加所形成的一段聲波。
噪音和音樂的區別是因人而異的,老奶奶認為是噪音的搖滾樂在小年青耳朵裏就是興奮劑,而科學追求的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因此這個定義也顯得不那麽嚴謹,似乎也沒辦法做出更好的定義了。現在還出現了一些另類音樂,比如噪聲音樂和無聲音樂,在我眼裏這TM就是瞎扯淡,咱不去管它。
為了簡化研究對象,後文中提到的音都特指由傳統樂器作為音源發出的音。
(點擊以下 Link for 正文)
哈哈哈,理工男玩起來就是不一樣啊?!
謝謝來玩!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