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在意

隨便寫寫,隨便看看,隨便聊聊
個人資料
何必在意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之行倫敦篇 (11)- 蹬上St. Paul’s Cathedral

(2025-04-11 11:47:01) 下一個

在介紹西敏寺的一篇博文中我有提到西敏寺為什麽有個西字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倫敦東邊已經有了聖保羅大教堂。還有兩天就要離開倫敦了,我們決定去參觀這座在倫敦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戴安娜與查爾斯舉行婚禮的所在地。從酒店走到教堂也就半個小時左右,我們經過非常幽靜的Queen Victoria街後不久就來到了教堂的門前。

到底是世界上具有最高圓頂之一的建築物,雖然從我站的角度還看不見圓頂,但是教堂的氣勢和高度擺在眼前,不得不讚歎其外觀的宏偉壯麗,極具巴洛克風格的雙塔設計讓整座教堂給人以非常平衡以及穩健的感覺,北鍾樓上安裝著16.5噸據說是英國最大的吊鍾(Great Paul),而南鍾樓上則懸掛著著名的“巨號鍾”(Great Tom)。雙眼往下移時,看見在教堂正前方有一組由鐵欄杆圍起來的雕像,原來矗立著的是女王Anne,來紀念她在聖保羅大教堂完工時的統治。雖然大教堂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04年,但是命運不佳,在1666年被大火完全吞噬毀滅,而現在的這座教堂是在1675年至1710年間重建的,而正是女王安妮在位期間,教堂順利竣工。

教堂的正門位於兩座塔樓之間,門口由一個非常高聳的柱廊,由十二根堅固的石柱支撐,給教堂增添了恢弘的氣勢以及莊嚴肅穆的感覺。在正門上方有一個三角形的山牆雕刻著聖保羅皈依的典故,象征著改變和救贖。在教堂的外牆以及柱頭上都有著精致的雕刻,我相信這些雕刻都有著寓意,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我們踏入教堂的大門,雖然那天忽陰忽晴,但是光線還是透過高高的彩色玻璃,將色彩鋪灑在黑白交替的大理石地麵上。那天遊客不是很多,教堂內的寧靜和室外的嘈雜聲對比鮮明,我們仿佛身處一個與外界隔絕被安寧和神聖氛圍的隱蔽空間中。在教堂的正中間有一個大型刻製的圓圈,而圓圈四周用黑色和暗紅色鋪設成猶如光芒發射的形狀。我抬頭向天花板處望去,竟然發現教堂不隻是有一個圓頂,而是層層向上由好幾個穹頂組成,從地麵向上望去感覺遙不可及,深不可測。天花板上有著栩栩如生的畫作,據說每一幅都是刻畫聖保羅的生平故事用來展現信仰的旅程與靈魂的救贖。

  

教堂內也有像在西敏寺內一樣的唱詩班席位,每個座位前都亮著一盞小紅燈。雖然沒有唱詩班表演,但是那天正好有一群穿著紅色套衫的小學生們在排練合唱,我也不禁坐下來靜靜欣賞他們稚嫩純真的歌喉。悠揚的歌聲在教堂內回蕩,給教堂加添了一份溫馨和純淨的氛圍。

雖然這裏沒有像西敏寺那樣葬有那麽多的王室成員和曆史偉人,但是也有一些英國曆史上做出巨大貢獻的著名藝術家,科學家和軍事家,比如在1666年倫敦大火後負責重建倫敦以及聖保羅大教堂的Sir Christopher Wren,而他的墓誌銘:“如果你尋找他的紀念碑,看看你四周的建築吧。”極精簡地概括了他一生的追求和貢獻。還有一位在世上最著名的戰役之一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拿破侖的Duke of Wellington也被葬在這裏,他的墓地非常矚目,華麗的青銅棺槨倍顯他國家英雄以及曾經的英國首相地位。另外有一座紀念碑讓我停足細看,這是為紀念現代護理學創始人Florence Nightingale而建的。她在克裏米亞戰爭期間以“提燈天使”聞名,夜間巡查傷員,拯救了無數士兵的生命。她在護理領域的改革和創新奠定了現代護理的基礎。盡管她的墓葬不在聖保羅大教堂,但她的名字被列入教堂的紀念碑,以紀念她在人道主義與醫療領域的傑出貢獻。不過最觸動我的是一塊碑文和一本厚厚的書,這塊碑文是用來紀念一位美國公民參加皇家空軍並在1940年8月18日犧牲的飛行員William Meade Lindsley。碑文上簡單的語句:“An American citizen who died that England might live” 深深地觸動了我。這本厚厚的書是記錄了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英國戰士和美國戰士的名字,一個名字就是一條生命,這本書不僅代表了英國政府,人民,和教會對這些勇士們的敬意,也時刻提醒世人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來之不易。

  

  

走遍了教堂底層,我們當然想知道教堂中央的大圓圈相對應在教堂圓頂上的是什麽東東。我倆根本沒有想到先打聽一下一共有多少階梯,很輕率地就決定抬腳從教堂一側的樓梯起步了。一開始,石階較為寬敞平緩,我們還覺得較為輕鬆,兩邊的牆壁上有著許多曆史悠久的雕刻和銘文。一邊看一邊往上走,可是台階變得越來越窄,也越來越高,然而卻不見盡頭。這時我的雙腿不隻是酸脹,而且沉重,速度也緩慢下來,心中開始打退堂鼓,不過還好堅持了下來,讓我倆終於到達了教堂攀登的第一個停靠點耳語廊(Whispering Gallery)。站在這裏感覺很奇特,因為教堂圓形結構,利用獨特的聲學效果,低聲的耳語可以從一側清晰地傳到相對的另一側。我倆坐在耳語廊的石凳上,雖然我有恐高症,但是我還是忍不住在盡可能遠離護欄來俯視腳下教堂的主堂,不禁讚歎建築結構的宏偉以及裝飾的細膩。

其實我應該就此打退堂鼓,不再向更高的石廊(Stone Gallery)進發,可是我太低估石階的數量和圓頂的高度了, 也太高估自己攀登的能力和膽力了!石階是越來越窄,有些部分隻能側身而過,而台階的高度卻有高有低,增加了攀登的難度。我的雙腿開始有些發抖,有些太狹窄而且台階比較高的地方,我隻能用我的雙手借力爬行,心裏是既悔又怕,不斷埋怨自己怎麽就跟著老公走上這“華山一條路”。咋辦?隻能迎著頭皮上唄!哆哆嗦嗦地又爬了不知道多少台階後,終於來到了石廊。這是教堂圓頂外部的第一個觀景台,石廊的四周是用石柱圍起,對於我這個有恐高症的人來說,有了這些粗壯的石柱保護,才讓我稍微有了份安全感,讓我能雙腿不抖索地靠近石柱,向遠處眺望,泰晤士河,塔橋,倫敦眼,還有其它著名的地標盡在我們的眼底。

 

到了這裏,其實我應該知難而退,不再向教堂的最頂部金廊(Golden Gallery)進發,然而在豬隊友的鼓動下,我腦子一熱,又把自己恐高以及不擅長爬高的小缺點給忘了。我們從石廊回到圓頂內部,這時發現往上的樓梯從石梯變成了鐵梯,令我望而生畏的是,不但鐵梯更為狹窄陡峭,旋轉度高,最要命的是鐵梯是鏤空的。我當時就有些傻了,不看樓梯我不敢上,看著樓梯特別是往下望的話,我的腳就發軟。這可咋辦?老公看我憂鬱不決,於是一拍胸脯說:“你慢慢上,不要怕,萬一掉下來,我接著。”他以為這麽一說就能讓我信心百倍了,老實說我怕到時真掉下來,我那一百多磅不得把他給壓扁了。

沒辦法,我又一次硬著頭皮,雙手緊緊握著兩邊的扶手,如蝸牛以慢的不能再慢的步伐,一步一個腳印地往上攀登,這段蹬梯經曆對於我來說猶如攀登喜馬拉雅,雖然體力上的挑戰還不是太大,但是畏高給我心理上造成的壓力卻是從未感受過的。特別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台階我們需要攀登 又增加了一份焦慮感,每上一個台階,就心靈拷問一下:這咋還沒到啊?

還好不知道又過了多少時間,也不知道又蹬了多少台階後,我們終於到了金廊。當我踏上金廊的最後一個台階,當我站在教堂圓頂最高點,當我從這間狹小閣樓中央崁在鐵質地板上一個玻璃小窗望下望時,我忍不住哇了一大聲。原來這個小窗正對著教堂底層中央那個刻製的大圓圈,而從這麽高的地方望下去猶如看見了一個光芒四射的小太陽。不得不感歎教堂設計的周密精細以及建築的偉大。

  

金廊是能讓遊客到達的最高點,它所占的空間也是最小的,所以金廊四周的平台要比石廊小太多,而且不是用堅固的石柱來做圍欄的。當老公一踏出平台,就哇哇聲不斷大讚無遮擋景色的美麗,他不斷揮手讓我踏出平台。這時的我心裏還有爬梯留下的餘悸,雙腿還在微顫中,怎麽可能走出平台膽戰心驚地去欣賞美景。然而,有時候人的勇氣是來自於鼓勵和自己一樣有恐懼感的人,希望自己能以自己的言行來帶給他人信心和勇氣。就當我退縮不前時,我的身邊來了一對母女,女兒早已經大步跨出平台,一邊拿著手機不斷拍攝風景,一邊大聲叫她媽媽趕快加入她,但是看似四十多歲的媽媽和我一樣有恐高症,拉著通往平台的門框,怎麽都不肯鬆手。不知道當時的我心裏是不是有些小英雄情懷做慫,自己還膽小著,卻開始鼓勵這位媽媽,告訴她能做到的。看她還遲疑,於是我拉起她的手,說我陪你一起走。真想不到我們兩個有恐高症的中年婦女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跨出了平台,雖然我們還是小心翼翼地緊貼著身後圓頂的外牆,但是畢竟我們戰勝了我們的恐懼感,站在這個至高點上,一覽無遺地眺望整個倫敦。我倆情不自禁互相給對方來了個High five!然後相視而笑大叫:We did it!

 

人說上坡容易下坡難,原來下梯特別是下陡峭狹窄的梯難度也是有增無減啊!我是小心再小心一格一格慢慢地往下行,反正當我的雙腳踏在教堂平地上時,我忍不住長長地呼了一口氣,雙腿還沒有從疲累和緊張中恢複,但是內心由於恐高而產生少許的恐懼和焦慮終於煙消雲散了!

 

在離開教堂前,我實在忍不住問了問工作人員一共到底有多少級階梯。想不到一共有528級,也就是說我們上下一共走了一千零五十六級。後來我上網查了查,從地麵到耳語廊一共有259級台階,差不多是全程的一半; 從耳語廊道石廊有119級陡峭石階,最後還要攀登152螺旋形鐵梯才到達金廊。老實說,如果我事先知道要爬那麽多梯,我肯定就賴在下麵讓我家豬隊友: 哥哥,你大膽地往上走啊!

不管怎樣,雖然腿是酸的,心還是有些餘悸,但是整個攀登圓頂的過程讓我親身體驗了,讓我對這座充滿曆史和獨特建築特色的教堂有了不同尋常的認識。從雙腳下踏過的每一個石階和鐵梯到壯膽眺望毫無遮掩的壯麗景色,我相信這段讓我哆哆嗦嗦的旅程會長久地深印在我的記憶中。再見了聖保羅大教堂!可以100%非常負責並肯定地說:我再不會來爬528級樓梯了!

下麵是我用手機拍的照片做的一個小視頻

以上文,圖,和小視頻都是原創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