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曆史會在中國重演嗎?
此刻,當我們重新審視今日世界,我們看到,追逐財富和社會地位再次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中華民族再次陷入為出人頭地而爭做人上人的激烈競爭之中。而西方世界則繼承了文藝複興以來的文化傳統,並在此基礎上持續形成了一個相對平衡的社會。也就是說,在很多人追逐名利的同時,仍有一部分人在好奇心和夢想的驅動下,把視線聚焦於宇宙太空和自然世界,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增加了人類的知識。麵對這一切,我們似乎感覺時光倒流,又重新回到了五百年前的世界。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曆史會重演嗎?”,“中華民族是否會像五百年前那樣再次走入衰退?” 世界變遷的上一個周期是五百年,而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整個世界已演變成一個“地球村”,人類的生活節奏大幅加快,那麽下一個周期是否也會大幅加快和縮短?中華民族再次麵臨嚴峻的挑戰和抉擇。
當然,今天的世界和五百年前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國家實力不斷壯大的同時,中國已經認識到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並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來推動中國的科技發展,以使中國成為一個創新型的國家。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雖然存在競爭,但絕大多數科技的上的突破不是源自於競爭,不是源自於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比別人在更短的時間內做的更大,更快,更深和更好,以便趕上或超越他人。相反,科學技術領域革命性的突破往往源自於人類的好奇心,癡迷,激情以及要實現夢想的強烈願望。而這對以競爭為核心的中華文化產生了挑戰,如何應對這種文化上的挑戰則成為中華民族不容忽視的,也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1)文化支配著民族的命運
回顧曆史,人們應該認識到,文化深遠的影響力遠勝於政治,經濟,以及其他人類的社會活動。從政治領域來看,自明朝後期開始,中國經曆了多次重大的朝代變遷,在不同時期中國的領導層采用了不同的治國方略。但是由於文化的演變,中華民族衰退的趨勢始終沒有得到遏止,直至鴉片戰爭使得中國徹底地跌入了穀底。同理,即使在今天,人們仍然不能期待依靠政治體製的改革,甚至政治製度的改變就可以使中華民族立於不敗之地。因為政治體製的改革或政治製度的改變並不能改變中國社會追求財富和社會地位這個主旋律,不能改變全民追求出人頭地和爭做人上人的競爭意識。
此外,門戶開放與繁榮的經濟也不是民族命運的保障。例如,明朝政府於1567年部分解除了實行了四十多年的海禁,此一措施大大促進了中國的出口貿易[1]。由此,中國與附近國家和地區在南中國海形成了一個南海貿易區。在這個貿易區內,主要是由中國向其他地區提供和銷售大量物美價廉的產品,因而中國是這一經濟體的火車頭和中心。明朝繁榮的經濟吸引著歐洲各國前來尋求交易,尤其是西班牙。在明朝後期,白銀是國內交易以及出口貿易的主要流通貨幣。西班牙占領南美後,在玻利維亞和墨西哥通過采礦收集了大量的白銀,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來在南海貿易區購買來自中國的產品。由於大量的白銀經西班牙從南美流入明朝,使得中國社會變得更加繁榮和富裕,可以說是到了富得流油的地步[2]。就這樣,白銀將明朝與西班牙連接在一起,將中國與歐洲連接在一起,在南海形成了一個有限範圍內的“世界經濟體”[3]。
明朝賣給西班牙的商品主要是絲綢和瓷器[4]。西班牙商人購買的物品包括生絲,上等的散絲,各色彩絲,等等;明代後期景德鎮瓷窖生產的青花瓶在歐洲極受歡迎,以至上等瓷器被稱為China(中國)。賣到歐洲的商品還包括許多床上用品,刺繡天鵝絨等產品。相比今天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主要從事來料加工,明朝後期絕大多數賣給歐洲的產品用今天的話來說,都是有中國自己的“知識產權”的。
然而,就是在明朝後期這大好的形勢下,當中國的經濟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緊密相連,中國的產品被視為是深具特色和高質量的精美商品,中國社會呈現出極度的繁榮昌盛之時,文化上的演變在不知不覺之中開啟了中華民族衰退的曆程。曆史提示人們,盡管今日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使中華民族從低穀中再次崛起,可以使得中國的經濟再次繁榮,但這並不足以使中國立於不敗之地,直至達到超越並擁有引領世界潮流的“軟實力”。中華民族必須認真麵對來自文化上的挑戰。
(2)以已超越他人為核心的文化抑製創新
競爭從來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不同文化中競爭的含義則有很大不同。從曆史中我們知道,很多科學技術上的突破盡管不是源自於競爭,但往往是在競爭中實現的。例如與萊特兄弟同時期還有其他的人在從事人類飛行的探險活動。比爾蓋茨所遇到的競爭更是不需贅述。在這種競爭中,人們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在兒時夢想的激勵下,百折不撓,絕不輕言放棄,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成功地完成了人類從未完成過的壯舉,推動了人類科技的進步。
在以超越他人為核心的文化中,在“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這一目標的激勵下,人們也同樣做到了百折不撓,絕不輕言放棄,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做到了別人能做到的事,甚至比他人做得更好。但是當麵對世上還無人能攻克的難關時,當沒有可以趕超的目標去激勵,因為無成功的先例可循,如果失敗了,所有的投入都將會損失掉。此時人們變得不再“百折不撓”,不再“不輕言放棄”,相反常常會去尋找其他更有保障的項目。據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科學本是為了探索未知領域,然而中國的有關部門在項目審核過程中則認為安全和可靠才是優先考慮的事。因此,中國科技領域缺乏創新成果的現象和中國以超越他人為核心的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3)中華民族是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民族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麵臨的挑戰是嚴峻的,但是如果能夠及時和有效地應對這種來自文化的挑戰,中華民族將會真正地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為人類再次作出重要的貢獻。這是因為從曆史到現實,事實都證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偉大民族。
在前麵的論述中我們知道,宋朝期間出現了很多發明和創造,如印刷,造船,紡織,陶瓷,采礦以及農業方麵的新技術。亦因此,宋朝被曆史學家們稱為中國曆史上變革的年代,並被視為是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文明。而當時的中國社會還沒有出現為出人頭地和爭做人上人而瘋狂競爭的社會風氣。
再把視線拉回倒今日,我們看到中國在科學技術的三個領域裏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這就是屠呦呦在發現青蒿素等抗瘧藥的過程中作出的卓越貢獻。這些抗瘧藥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為亞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熱帶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改善了健康狀況,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熱帶醫學的顯著突破;陳景潤在研究解析數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過程中做出了裏程碑式的突破,他的工作被國際社會譽為“陳氏定理”;袁隆平通過不懈的努力和鑽研,大幅增加了水稻的產量,為世界糧食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國際社會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科學家做出的這些突出貢獻主要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二十幾年內完成的。而改革開放至今近四十年裏,中國國力大增,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發表的科學論文的數量有了顯著的增加,但絕大多數成果仍無法和上述三項突破相提並論,中國仍然缺乏在科技領域裏對科學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值得思考的是,改革開放之前的中國社會,由於經濟落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客觀上沒有形成追求財富和社會地位熱潮的物質條件。而沒有這種世俗幹擾的相對安靜的社會環境使得屠呦呦等人可以專心致誌於他們的研究工作。屠呦呦等人的成就一方麵顯示出中華民族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再一次揭示出文化和社會環境對於民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
同理,來自中國的數學家張益唐於2013年在數論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社會上引起轟動。他一生癡迷於數學。在美國拿到數學博士以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無法在大學和研究所裏找到工作。為了維持生計,他曾在連鎖店擔任會計,在中餐館做外賣,在汽車旅館裏打零工。但是由於他對數學的熱愛,即使在這樣的生活條件下他都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數學的研究。在回顧自己的研究經曆時,他認為若在中國他無法取得如此的數學突破,因為世俗的壓力太大了。很多東西即使他不感興趣,也不想追求,但家人和親朋好友是不會答應的。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4年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曆史性進步。”確實如此,中國要真正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做到超越並再次在國際社會上擁有深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軟實力”,中國的文化必須要提升,要有曆史性的進步。中國社會必須要逐步成為一個平衡的社會,每一個人在新的社會環境裏都能夠靜下心來,專心致誌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能夠百折不撓地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追逐自己少年時的夢想,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學藝術,而不是全社會都聚焦於財富和社會地位,每一個人都在爭做人上人。
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向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建言,“中國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對此建言,社會上的反應集中在教育,普遍認為這是由於中國的教育存在缺陷。自然,中國的教育確實存在各種各樣的缺陷,但正如本文所闡述的那樣,嚴重阻礙傑出人才出現的真正根源在於中國的文化。如果中國文化沒有提升,當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為了“成功”,為了成為人上人而克服一切困難,奮勇拚搏,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時候,客觀上他們正在為增加中國再次衰退的可能性而不遺餘力的添磚加瓦。如果中國文化沒有提升,中華民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仍將得不到發揮,將始終處於追趕的境地,“落後就要挨打”這把劍就總是懸在中華民族的頭上,就總是隻能被動地應付西方文化的強勢地位,中華民族就很可能陷入衰落,崛起,再衰落這樣一個循環,很難做到真正的超越,使中華文化成為具有創造性的文化而在國際上深具吸引力,進而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4)西方世界同樣麵臨著文化上的挑戰
我們同時要看到西方也正麵臨著文化上的挑戰。美國教育部下屬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項目於2012年對15歲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了數學和科學學科的測試。結果顯示,來自包括美國在內的主要工業國家的學生遠遠落後於來自東亞國家和地區的學生。華盛頓郵報2012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國的高中生普遍缺乏對自然科學領域的興趣。文中提到,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美國大學畢業生中隻有16%選擇了自然科學為他們的專業。跨國公司億滋國際(Mondelēz International)於2014年在英國進行的調查顯示,英國的年輕人普遍避開自然科學作為自己的專業。在他們眼裏,這些領域既令人生畏,又枯燥乏味。與此同時,美國學生為接受大學教育而負擔的貸款總額已超過一萬億美元,而大學學費仍然一路高歌地不斷上漲。在美國,年輕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為了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而承擔著沉重的經濟負擔。
我們應當看到,中國和西方麵臨的挑戰從本質上來說是相同的。當中國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以重新煥發民族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之時,西方需迎接挑戰以保持其文化中不斷創新的人文精神。如果說這是一場競爭,競爭的結果將取決於誰能夠成功地戰勝來自自身文化上的挑戰。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曆史不僅不會終結,更精彩的還在後麵,敬請期待!
(本文可在新浪博客閱讀)
中華文明崇尚平和、中庸,所以不容易有科技突破。
與其分析中國近代發明少,不如分析為什麽“文革”時期發明較多的原因。我認為,盡管個人水平相對發達國家低,但那些年發揮了集體的力量,特別是在青蒿素與兩彈一星項目上統一指揮及協同合作發揮了很大作用。
其實文藝複興發生在歐洲的主因可能是海森登堡的活字印刷促進了科學家之間的交流,互相啟發加速了科學發展。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就是這個意思。
你對文明的定義不了解啊,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有它的文明。
簡單的說,文明就是那一個人類群體的生活狀態呀。
製度是依照文化而建立的,
製度是用法製來維護的。
======
好奇心、追求夢想 和 競爭心 的關係是什麽?
他們互相排斥嗎?
把競爭融入合作,
再把追求夢想 和 競爭心合並、則更能發揮效用。
看看當前中國與西方為敵,國人對西方態度就像當年義和團。曆史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