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視角

通過文化的角度來看待世界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文化與中華民族的命運(3)

(2016-05-22 08:28:33) 下一個

2)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明朝初期(1368-1450)的中國社會處於一種有序而又靜止的狀態。著名曆史學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將其描述成是處於“冬眠”狀態[1]。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理想是要消滅社會中的貧窮。亦因此,他治下的理想社會是,家家耕有其田,經濟上自給自足。人人安居樂業,不需要為生計而到處奔波。如需要遷移則必須得到政府的許可。社會治安良好,社會秩序穩定。人民擁護政府,政府愛護人民。一幅令人向往的農業社會的美好圖卷。與此同時,商業活動在明朝初期也被限製在最低的範圍之內,商人的地位被置於社會上四個基本行業中的最底層,正所謂“士農工商”。

從明朝中期(1450-1550)開始,中國社會開始經曆了深刻的變化,而由此所引起的文化上的演變直到今天都在深深地影響著當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此時理想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正逐步消失,社會中的商業活動逐步增加。人們的興趣從務農耕作轉向如何在競爭中掌握經商技巧和追逐盈利的機會[2]。同時,地方政府也開始對商業活動持正麵和積極的態度。由於商業活動的增加,學者也開始探討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例如大學士丘濬(1421-1495)就著書支持自由貿易,建議政府少幹預市場[3]。這期間,地方政府常常為了當地的市政建設需要籌措到預算以外的資金,因經商而致富的商人也積極捐款,參與到地方的市政建設。 漸漸地,處於社會行業中最頂層的士紳與最底層的商人之間的界限模糊起來。開始有人認為,商人也可以成為具有儒家氣質的士紳[4]

 隨著商品經濟的逐步發達,一些新的社會風氣也開始浮現。例如,一些有知識而又富裕的士紳開始以各種方式顯示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例如出書談論各類昂貴的珍奇異果之間的差異[5],而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不能讓人看見他和普通人吃一樣的水果。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變得奢華起來。宴席上時常有幾十道菜。一直被認為是地位低下的商人也開始和士紳一樣穿戴新穎的衣著服飾。人們開始追逐財富與聲望而看不起貧賤之人。漸漸地,財富成為社會地位的象征[6],衣著,服飾以及擁有的詩書成為劃分人們社會地位的標誌,人們開始為了麵子和令人羨慕而消費。麵對社會的變遷,一些文人開始懷念明朝初期淳樸的社會風氣,感歎傳統的“士農工商”這樣的社會結構和等級觀念遭到破壞,並為由儒家思想所主導的道德秩序開始敗落而痛心[7]

當時光來到明朝後期(1550-1644),人們感覺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舊有的觀念和社會結構正在瓦解,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中充斥著更多的金錢以及人們內心中表現出更強烈的競爭意識[8]。與此同時,由於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社會更加繁榮,人們盡情地追求享樂,生活方式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旅遊熱潮

富裕的社會掀起了旅遊的熱潮。人們在忙碌之餘也開始熱衷於參訪各處的風景名勝,廟宇聖地,以及各處的建築藝術。旅遊已成為全民性的娛樂活動。每當春末夏初河水初汛之際,蘇州和常州常常有來自四麵八方百十隻遊船聚集在河中,擊鼓奏樂,好不快樂[9]。 一向被禁錮家中的婦女們也不甘寂寞,杭州西湖周圍的山水是她們的首選遊覽勝地。不僅江南熱鬧,北方也不寂寞。北京做為首都,更是萬眾向往。一到正月燈市,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人群不下數萬,把個京城擠得是水泄不通。到了正月十九日,城裏的居民又都湧到城外,暢遊西郊白雲觀,盡情的遊玩,並就地野餐[10]。正是在明朝後期,遊客徐弘祖(1586-1641)詳細記載了他1636至1640年間從揚子江口附近的家鄉江陰出發到雲南雞足山佛教聖地的旅程,寫就了那本名聞遐邇的《徐霞客遊記》。

在那個年代,為了顯示自己高於他人的社會地位,一些士紳熱衷於收藏各類書籍,盡管其中很多書他們從沒看過。還有一些士紳熱衷於收集各類形狀獨特的石頭,花上一大筆錢買來放到家中以供欣賞。而另一些富有的士紳則以能夠瞻仰各地的名勝美景為榮,並將其冠以“八大景觀”,“十大景觀”,等等,以此來顯示他們見多識廣,勝人一籌的文化素質和欣賞能力,將自己和普通人區分開來[11]。 

奢侈的飲食文化

飲食的奢侈情形 在宴會方麵表現得最為突出。即使是尋常百姓之家的聚餐,也必定要有十幾個菜,而且一定要有山珍海味。最好能有來自遠方的珍品,這樣才有麵子[12]。而上層社會的宴會就更為奢華,食材必定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山珍海味中的極品,如南方的牡蠣,北方的熊掌,東海的鮑魚,西域的馬奶。這種宴席的花費之巨,一個中產之家即使是傾家蕩產也是一次也辦不起[13]。政府官員與士紳之間的宴會不僅非常的昂貴,而且也愈加的頻繁。徐階(1503-1583)曾提到明朝後期知府與推官宴請巡撫的事例,宴席中甚至包括稀有珍貴的燕窩。

攀比之風愈演愈烈

隨著社會的更加繁榮,越來越多的人富裕起來。富裕的人們開始對儒家道德倫理所規範的社會結構和等級觀念發起挑戰[14],自認應享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並為此展開了激烈的競爭,而這種競爭最明顯地表現在對時尚的追求。為了顯示自己的身份地位,人們開始購買昂貴的商品。但是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買的起,時尚的標準也隨之改變,促使人們去購買更為昂貴的物品,以免自己的風頭被他人蓋過。這種對社會地位和身份的焦慮,導致這種攀比之風愈演愈烈[15]

這種攀比尤其明顯地表現在人們對名牌的追求,而當時的蘇州則是引領這股熱潮的弄潮兒。明朝後期流行起來的“蘇樣”,“蘇意”是蘇州風尚的代名詞,從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舉凡服飾穿著、器物使用、飲食起居、書畫欣賞、古玩珍藏、戲曲表演、語言表達,無所不包。僅僅是昂貴的綢紗已經不時髦了,必須配有蘇州的刺繡。隻有蘇州產的衣服才稱得上華麗,隻有蘇州加工的產品才稱得上精美[16]。在明朝後期,蘇州風尚不僅僅是一種炫耀性的風尚,更是品位和身份的象征。全國各地對蘇州的仰慕及崇敬已達極致,可謂是亦步亦趨式地效仿和追隨[17]

在明朝後期,不僅僅是有錢人,就連販夫走卒也被卷入到這場攀比熱潮之中,整個社會都陷入瘋狂的狀態。為了身份和麵子,人們在服飾上大下本錢,竭盡所能地做到衣著華麗。在街上你已不能單憑服飾而判斷他人的身份。蘇州刺繡也可以在農貿市場上買到,就連賣舊貨的和走街串巷的小商販也把自己打扮的像個有身份的士紳。而出售樸素衣衫的市場已不複存在[16]

這時的中國社會徹底的進入到了一個完全以追求社會地位為宗旨的新時代。很多人由於屢考不中,為了生計而轉而經商。經商致富後,則安排後代放棄經商而轉入學習,準備考試。無論是經商還是學習,宗旨都是為了維持或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和身份[18]

由此,中華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曆經宋朝直至明朝後期完成了一次意義重大並且影響深遠的演變。一千多年前,由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壟斷的唐朝在戰亂中結束,其陳舊的治國理念遭到拋棄。取而代之的宋朝則在各個方麵進行了一係列的變革,以儒家思想及論理作為治國理念,並通過科舉考試提拔和重用深喑儒家之道的學者治理國家。這些學者官員麵對挑戰,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實施變革,使得宋朝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化,文學,藝術等方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科技領域,文人學者遵循儒家傳統的“格物致知”理念,意識到對世界的認識來源於對自然界深入和透徹的研究和了解[19]。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宋朝期間出現了很多發明和創造,如印刷,造船,紡織,陶瓷,采礦以及農業方麵的新技術。亦因此,宋朝被曆史學家們稱為中國曆史上變革的年代,並被視為是當時人類最先進的文明。一些學者甚至稱宋朝為中國的“文藝複興”時期[20],在很多方麵和歐洲的文藝複興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當曆史進入到明朝後期,此時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財富成為社會地位和身份的標誌,人們竭盡全力去追逐利潤和金錢,使得競爭日趨激烈,傳統的儒家思想和道德觀念漸被拋棄[21]。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至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通過競爭而擁有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旋律,出人頭地成為人生的奮鬥目標。正是在這個大的背景之下,明朝後期的著名學者馮夢龍(1574-1646)通過自己的觀察和總結,在《警世通言》中寫出了千古絕句,發出了從那時起一直到今天這幾百年來激蕩在中華民族每一個人內心中的最強音: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22]

由於奮鬥目標已演變成是爭做人上人,出人頭地,人們的各種努力很自然地也都是圍繞著這個目標而進行的。對於當時的知識分子而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科舉考試以期金榜題名,升官發財,光宗耀祖才是人生的正途。而對於社會中的其他人,如不能金榜題名,則仍可通過經商致富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其他被認為有用的技能還有中醫,寫詩與作畫,因為這幾項技能仍可幫助普通人進入上流社會[23]。醫學還能入圍,隻因人們在生活中實在離不開它。在這個社會環境下,不僅僅是知識分子,整個社會都對觀察自然世界,研究和了解自然現象以及發明新的技術失去了興趣。因為這些努力不僅完全無助於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而且還屬於“玩物喪誌”。

例如,在明朝後期,由於印刷技術的高度發達,出版的書籍無論是種類還是印刷量都遠超於史上的任何時期。當時,印刷技術在歐洲剛剛問世不久。此時來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麵對中國社會上圖書之豐富,價格之低廉,驚的是目瞪口呆[24]。這時期在社會上流傳的書籍內容豐富,五花八門,包括有啟蒙讀物,德育課本,法律條文,醫藥,占卜,小說,戲劇,色情讀物,幽默故事,導遊手冊,國外風情,等等。隻要是人們感興趣的內容,應有盡有。甚至被朝廷查禁的離經叛道的圖書也有人收藏。

就在這個時候,學者宋應星(1587-~1666)撰寫了中國科技史上的巨著《天工開物》(1637)。在這本書中,他收集了中國曆史上各類技術和發明,並配有詳細的文字說明和圖解。其種類之多,可謂是史無前例。因此,這本書被稱為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在中國的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可是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氣氛,他自知這本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因而擔心會被視為是不務正業。事實證實了他的擔心。即使在出版界極為繁榮的年代,他的書上市後卻反響慘淡,購者寥寥,自然也沒有再版。更令人遺憾的是,盡管當時社會上的一些收藏家們擁有私人藏書多達幾萬卷,宏偉的藏書樓令歐洲的傳教士深為震驚,但《天工開物》這部科技巨著卻在中國幾近失傳,幾乎是無人收藏,直到三百年後方得益於僅藏於日本的版本使得此書得以重新印刷並發行[24],在中國重見天日。

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和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演變使得整個社會喪失了對科學技術的興趣,進而阻礙了科學技術以及很多方麵的發展,造成了中國在五百年前開始的停頓和下滑。

而此刻,在歐亞大陸的另一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藝複興運動和科學革命卻誕生於和明朝處於同一時期的歐洲。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當時的歐洲人在做些什麽,以及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是如何演變的。

(本文可在新浪博客閱讀)

 

[1]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17

[2] Ibid. 87

[3]《大學衍義補》(明). 丘濬. 25.16b

[4]《明清徽商史資料選編》. 張海鵬,王廷元. 439-440

[5]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136-137

[6] Ibid. 144

[7] Ibid. 148-149

[8] Ibid. 153

[9]《廣誌繹》卷2《兩都》. 王士性. 中華書局1981 年版

[10]《萬曆野獲編》補遺卷3《淹九》, 卷2《端陽》. 沈德符. 中華書局1959 年版

[11]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182

[12]《四友齋叢說》(明). 何良俊. 中華書局 1959 年版. 卷34. 頁314

[13]《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上大夫》巫仁恕. 24

[14] The Troubled Empire. T. Brook. 194

[15]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218

[16] Ibid. 219-221

[17] 《蘇樣”、“蘇意”: 明清蘇州領潮流》. (2013) 範金民,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4: 123-160

[18]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215

[19] The Idea and Reality of the “Thing” during the Sung. Tillman. 75

[20] The Age of Confucian Rule. D. Kuhn. 1

[21]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2-4

[22] 注:原句為“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後來成為民間俗語,改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23]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230

[24] Ibid. 16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xilixiaoqu 回複 悄悄話 你們這些洋奴才,什麽中國科學落後源於古希臘時期,什麽對係統性知識缺乏興趣,扯吧。
小二哥李白 回複 悄悄話 是什麽原因導致中國文人對科學知識不感興趣?這個話題值得深刻探討。

武勝 回複 悄悄話 似乎有點簡化了結論。中國科技不如西方甚至可前溯到古希臘,一向就缺乏係統性和知識層的興趣,歸咎於“明朝的墮落”可能隻是受到同期西方飛躍式發展對比的影響。其實明朝不錯的了,商品經濟和手工業之發達都領先世界,還有鄭和下西洋。

奢靡不全是壞事,它會產生對於“奇技淫巧”的需求。西方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也與貴族階層的奢靡有關。
心情夏秋 回複 悄悄話 讚,好文章。會持續關注。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