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國文化在曆史上的演變
中國文化的演變表現在(1)知識分子在讀書目的上的改變以及(2)中國社會價值觀的改變。
(1)讀書的目的
曆史上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曾經持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製度(~606 – 1904 )。這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目的在於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它起源於隋唐,發展於宋代,明清時期達到高峰。在明清時代,通過考試最後階段的考生被授予進士稱號。而獲得進士將被授予中央或地方的官職。考試不限次數,落選的考生可以反複再考。據估計,二十五萬至一百萬考生中才能出現一個進士[1]。競爭激烈的程度可見一斑。
學習和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做官,在中國曆史上早有記載。“學而優則仕”可見於公元前540-400年間的《論語·子張》。在宋朝期間,為招攬傑出人才為朝廷服務,皇帝宋真宗(986-1022)在《勸學詩》中寫下了至今仍在民間流傳的絕代佳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見讀書做官會給有知識的人帶來無盡的好處。
從明朝的中期(1450-1550)開始,由於印刷技術的提高和推廣,市麵上出現了大量的教科書和考試教材,為更多的有誌之士準備考試提供了極大的便利[2]。由於參考人數的大量增加,科舉考試對社會的影響也因次而產生了質的巨變,並逐步地改變了人們對於學習,生活,和成功的看法及價值觀。漸漸地,對中國的文人而言,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能在科舉考試這一殘酷的競爭中戰勝對手,進而拿到官位,一舉由一個平民百姓而進入上流社會,成為有地位,有財富,和有權力的貴族。逐步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被社會普遍接受和尊重的人生奮鬥目標。
研究進一步顯示,科舉製度從明朝開始對人們的思維方式以及中華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一個針對中國曆史上二十一個著名醫學家所進行的研究發現[1], 生活在科舉製度之前的八位醫學家都把行醫作為自己的首選。而生活在科舉製度初期的五位醫學家有四位選擇行醫為自己的首選職業。可是從明朝開始科舉製度進入高峰期,這以後的 八位醫學家裏有七位首先選擇的是參加科舉考試去做官。隻是由於屢次落選,無奈而選擇行醫以維持生計。
科舉製度對中國文化的負麵影響體現在人們對生活的態度和世界觀。當時的社會普遍認為,一個人準備考試越早越好。從兒童開始在私塾裏的學習完全專注於四書五經。數學是地位低下的商人才學的東西,而科學技術更是被貶為是勞動階層的需求[3]。從明朝開始,由血緣關係而形成的大家族充分利用所掌握的資源,在很多領域投資獲利。而其中一個重大的家族責任就是為族內最聰明的男孩學習和準備科舉考試而提供一切必要的資助[4]。
由於考試不限次數,多少仁人誌士為此耗費了一生寶貴的時光。例如,生活在明朝中期的學者羅玘(1447-1519)屢次參考不中[5],但從未放棄,終於在四十一歲的時候一舉中的,考取了進士稱號,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成為弘治皇帝的近臣。而當時光來到十九世紀的清朝,對於有高遠理想的知識分子而言,能否考取進士仍是關乎其一生成敗的關鍵之役[6]。魏源被認為是清朝第一個認識到中國陷於衰退的文人。1794年出生的魏源從小聰明伶俐,在二十九歲的時候就考取了舉人。但隨後考取進士的路程頗為坎坷,屢次不中,直至五十一歲的時候(1845)才最終考得進士。
以上的這兩位還是幸運的。因為不論如何艱辛,他們最終還是達到了目的。但是在中國曆史上,太多的 文人一直考到七,八十歲而不中。很多人一直考到年老體衰,體力上無法再應付殘酷激烈的競爭。如此,他們的一生也隨之而葬送[1]。此一現象被日本著名曆史學家宮崎市定(Ichisada Miyazaki)稱為“中國的考試地獄”。此刻,當我們再度閱讀《範進中舉》,應該會對明代社會的狀況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當人們討論科舉製度對中國曆史發展的負麵影響時,大部分的焦點都集中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比如八股文的刻板形式以及對四書五經的死記硬背。人們認為這些都限製了國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其實,更深層的影響是,從明朝開始,通過科舉考試而做官已變成了一個為社會所推崇的趨勢,由此知識分子徹底地喪失了探索未知世界和開發新的科學技術的興趣。相反,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準備考試上。此刻,對於知識分子而言,人生的成功就是成為有社會地位,有財富和權力的官僚。而這才是科舉製度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對中華文化產生負麵影響的真正原因之所在。這種思想上的轉變,這種文化上的演變,阻礙了科學技術在中國的繼續發展,成為中國在曆史上走向衰退的因素之一。
接下來,進一步審視曆史,我們會發現,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更使得中國曆史上的衰退變得不可逆轉。
(本文可在新浪博客閱讀)
[1] The Hidden Cost of education Fever: Consequences of the Keju-driven education fever in ancient China. (2005) H.K. Suen.
[2]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T. Brook. 129-131
[3] China’s Examination Hell. I. Miyazaki. 14
[4] The Troubled Empire. T. Brook. 136
[5]《明史》(清). 張廷玉等撰. 7344
[6] Wealth and Power. O. Schell and J. Delury. 18
不中進士沒有官做,舉子們也能為地方文化做貢獻。那眾多連舉人也中不了的秀才,正是一支龐大的教師隊伍,不然孩子斷文識字誰來教?
說到讀書做官的價值觀,與現代人想的成名成家、做夢也要發財的價值觀相比也差不多。再說,中國古代也不乏清高之士,不可一言以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