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深度好文 | 論民運分子的不接地氣

(2015-09-07 23:05:51) 下一個

作者:曹長青

 

我們可以來設想一種狀態:讓幾位民運的精英們到大陸來住上一段時間,或者為了更好的體驗,入住農村吧。我們真不敢相信他們能以自己現有的思想在大陸生活多久,因為他們很快會發現,他們在海外的一整套知識與大陸,尤其是基層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如此格格不入。鄉下人知道鈔票,海外民主精英們知道的卻是選票,講到民主自由的東西,基層的百姓就沒什麽興趣,因為說到底,無論什麽選票,到最後還是演變為鈔票,人們我在自己手裏感覺才真是、才踏實。我們海外民運分子整天在外麵講的自由、民主的學說在這裏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因為老百姓不感興趣,他們看透了選票背後的東西。這就是當前民運人所麵臨的巨大困境,這種呐喊與日常生活的巨大斷裂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一個在雲端,一個在地上,老死不相往來。這種情況是令人感到沮喪的。

 

民運分子高估自己重要性,不願學習和改變

但現如今,大多數的民運分子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許多抱有強烈精英主義的人士,如曹長青看來,群眾實在是愚蠢不堪,所以才導致他們對高端的知識毫無興趣,於是這種責任不能怪罪到他們的頭上,責任在於這些刁民。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這是海外很流行的想法。基於這種想法,很快產生了一種十足的精英主義的傲慢與偏見,刁民愚不可及,因此需要精英們去啟蒙,好讓他們從蒙昧之中走出來,但是當民運人士們再次發起活動、撰寫文章去啟蒙人們的時候,發現人們實在孺子不可教也,於是他們隻能一次次抱怨,許多民運人士成了怨婦。他們總是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重要性,一旦發現這個世界沒有按照他們想象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他們就顯得過於焦慮、憤怒,甚至把這些所謂的憤怒發泄在自己人身上,相互攻訐、辱罵。在我看來,我們確實需要深刻的意識到,我們所知道的,我們所認為好的東西,好的生活方式並不是人人都會認為好,我們也根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重要。

 

民運人士應該多多的走出圈子,走進國內,多去觀察一下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多和那些根本對知識不感興趣的基層民眾多聊聊,也許倒能多少意識到,其實我們自己真沒那麽重要,於是倒會很快獲得一種我們急缺的謙卑的美德,這對於一個筆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民運人需要更多思考的是,為何他們就是不能接受我們的觀點,如果依然歸之為刁民愚蠢,我認為我們永不會再取得進步,大致說來,民眾不接受你的觀點多數在於你的那些想法脫離了他們的實際生活,老百姓更加關注的是吃穿住行,現如今,很多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農民工們生活困難,三十歲左右的人沒個住房,生活沒著落。是這些實實際際的困難才是民眾們關心的焦點。你說說你的民主自由理論到底如何與這些民眾的生活產生一點實際的聯係呢?你要是多多關注一下他們的經濟困難,你的理論很快就能推銷出去。你不是整天說民主嗎?民主精神在哪裏呢?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就找幾個農民工談談話,讓他們各抒己見,把自己的想法、生活困難說出來,然後你再把這個東西寫成文章,發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向相關的政府部門去反應。這個就是最實在的民主啊,表現在農民工也可以有表達權了,而且有人尊敬他們的表達權了,而你把意見送往政府部門,這就是在爭取權利,這就是民主。民主不是你寫篇文章、發起個運動,這些東西都是很虛的,無法落地的。常常有這樣的例子,政府部門麵對民運人士的所謂倡議,準備大張旗鼓實施改進的時候,往往無處實施,太假大空了。這樣的例子很多,我不想舉更多。

 

深挖民運分子不接地氣的原因

民運的這種不接地氣,是近代社會以來才發生的事情。鴉片戰爭之後,西學東漸,我們大部分的知識就來源於西方。作為後發國家,基本上要重新置換大腦。我們古代的知識像是樹苗從土裏自然而然那樣生長起來的,在英國,知識也是自然生長的,但現如今,中國的自然生長狀態被打亂,我們開始進入“盆景”時代。也就是我們暗地裏有一個歐美模型,然後我們照著那個模型來裁剪我們的枝葉,這是一種不自然的生長狀態。過去我們的根係是紮根在民眾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的,而今天我們的根係腳朝天,伸到了西方去了。這就使得民運分子腦體倒懸。失去了和本國民眾生活土壤的有機聯係。民運分子知識和思想的不接地氣也就出來了。近代社會任何一個後發國家都會麵臨這種困境。法國通過大革命和自己的過去發生了嚴重斷裂,導致出現了很多托克維爾諷刺的文人知識分子,毫無實際事物的經驗。在德國這種斷裂感變得更加巨大,德國的哲學教授逐漸演變成徹底的學院思辨生活,與日常生活徹底斷裂,馬克思譏諷德國的哲學與德國的社會經濟關係格格不入,腦袋跑到英美的資本主義世界,而腳下還在站在封建時代,這就是馬克思說的唯心主義。俄國的斷裂來得極為爆裂,布爾什維克基本要徹底斬斷與俄國過去的任何聯係,而且從此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自己的過去。在印度最近一些知識分子也深刻意識到歐洲知識在印度的懸浮狀態,於是一些後殖民主義者提出要讓歐美在印度本地化。如果我們更加清晰的理解後發國家的困境,那我們對民運分子的不接地氣狀態也就能抱以同情的理解,而不會過於的指責知識精英。但理解不表示民運分子的過分精英主義就是理所當然。讓我們回顧一下曆史,或許能給我們今天的知識精英帶來一些啟發。

 

近代革命共產黨的興起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啟發,當然必有很多知識分子是不願意聽此話的,因為共產黨還能有什麽借鑒呢?五四知識分子的激進主義讓知識分子很快從民眾之中遊離了出來,失去了民眾的支持讓五四知識分子孤立無援。早期的共產黨知識分子諸如李大釗、陳獨秀的路線是走精英主義路線,脫離群眾,幾經挫折之後,毛澤東找到了群眾路線的法寶,群眾路線就是為了克服知識精英的不接地氣狀態,讓知識精英能與群眾形成有機的聯係。從此中國革命才走上了正道。

 

今天民運分子浮於整個社會的表麵,而無法取得與社會的有機聯係。於政治,不知政治實際之運作,於經濟,不知經濟之現狀,於基層,不知百姓之生活,甚至有種極為激進的要自絕於政治、經濟之外的狀態,但又時時被政治和經濟束縛。在我看來,民運分子必須廣泛基層政治、社會、經濟的建設,才能理解各種實際事務,才能從實際事物的經驗之中獲取學問的現實支撐點。才能改變不接地氣的狀態。不參與實際事物的民運分子根本無法獲得對社會的深刻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