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很中國的博客

自題:夢徊秋水,魂係中華

史迪文:紅塵萬丈三杯酒,功業千年一品茶。
個人資料
正文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啟示錄

(2016-06-07 09:23:05) 下一個

     

 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啟示錄

-三權分立是打開多元和諧社會之門的金鑰匙

               

時間一波波,一幕幕漂移過去,三權分立聳立其間。在其前,籠蓋全球的是君權神授
(這是彼時的普世價值),是專製主義的長夜;在其後,西方民主衝雲破霧,冉冉升
起,世界各國的專製皇冠紛紛落地。在其前,有朝代,無國家;在其後,有國家,
無朝代。這就是學者們所謂的劃時代!

三權分立是1688年光榮革命中揭幕的。那時英國麵臨著一個世界級的曆史課題:即
一元專製政治係統如何應對商品經濟引發的多元社會大係統的挑戰。當一個社會的
經濟係統,意識形態係統已經多元化了,政治係統仍然囿守著傳統的一元化的專製
主義模式,必然導致一元政治係統與多元社會係統的激烈對撞,這就是本文所說的
“結構性政治危機”。

 "結構性政治危機”是一道奇特的世界曆史景觀。當一個國家的經濟係統從壟斷走
向自由,當社會經濟係統中的自由因子達到了一定數量,達到了邊界條件,引發了
多元社會對一元化政治係統的怒濤般的抗爭和社會政治危機的烈性爆發。比如,1640年
的英國革命,1789年的法國革命,1848年的歐洲革命,1905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
以及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在筆者看來,1989年震驚世界的六四天安門事件
同樣是在這一曆史坐標點上引爆的。

     一. "結構性政治危機”透視

市場經濟係統是動態的,開放的,多元的。哪裏有利潤,商業大潮就湧向哪裏。利
益不同的人們在市場中組成各式各樣的社會利益集團,既彼此競爭又相互攜手。有
錢,就有權。以金錢為中心,市場經濟大係統形成一道道亮麗的多元化的社會風景
線。

市場經濟係統另一醒目的結構特征是它的平等性。“等價交換”,是商品經濟的黃
金法則。買方和賣方相互需要,願買才能願買。在合理的市場結構裏,誰也不應當
把個人意誌單方向地強加給對方。

 曆史深刻地表明,商品經濟係統與中世紀封建等級製的社會上層建築,在係統本質
上是不兼容的。在商言商,以平等的身份搞等價交換,是幹淨的市場,健康的市場。
站在封建等級製的台階上以上淩下地插手商品經濟,甚至把等級係統本身也化為金
錢買賣的商品,是特權之源,壟斷之源,腐敗之源。當平等結構的市場經濟係統遭
遇不平等的等級製金字塔,係統的腐敗如黑色瘟疫般滋肆蔓延。世界近代史上的歐
洲和英國,一如今日之中國,到處是權錢交易的宴席,到處是不受節製的封建特權
與金錢的狂歡。

平等的,多元化的新興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係統與封建等級金字塔係統的首次對決,
發生在十六世紀西方宗教意識形態的太空。馬丁.路德挑戰羅馬教皇,翻譯聖經,是
西歐宗教意識形態多元化的曆史起點。每個社會利益集團都可從聖經中引發出自己
的教義,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宗教組織:加爾文教,英國國教,慈運理教等多元化
的新教教派相繼脫穎而出。一場雨驟風狂的宗教改革運動就這樣自德國發仞,橫掃
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羅馬教廷籠蓋全歐的一元化天主教金字塔土崩瓦解了,一個
多元化基督教世界在神學激辯的風暴中橫空出世。


 當整個社會大係統一步步演變為多元化的結構體係,而政治係統仍然堅持傳統的一
元化的結構模式,一元政治與多元社會的博弈和係統對決立即在世界曆史舞台上占
據了異常搶眼的地位。

那個時代的結構性政治危機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麵:

一是一元化的封建行政之手,自上而下地插入平等結構的商品經濟之中。由此產生
的腐敗,是巨黑、巨毒、巨貪的製度性腐敗;

二是壟斷商人和特權資產者麇集在國王行政權力四周,構成盤根錯結的壟斷經濟板
塊,破壞了市場經濟的平等原則,毒化了市場環境;

三是壟斷政治權力的封建統治者把自己一元化的特權利益淩架於整個社會的多元利
益之上,強悍地地宣稱自己的一元利益就是社會的整體利益,運用政治強權把自己
一元化的封建意識形態強加給整個多元社會。

17世紀40年代,英國資產階級以一場雨驟風狂的大革命,掃蕩和擊潰了延續近600年
的英國專製主義王權。然而,當資產者的開國元勳們著手設計和創造新的政治統治
機器時,卻出乎意料地遭遇了接二連三的失敗。短短十數年間,僅僅全局性的政體
更迭就有三次,各種社會動亂更無計其數。這一切,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綜觀這一時期的英國政體危機,我們發現,1640年以後,資產階級的政權係統雖然
幾經變遷,但無論長老派的長期國會統治,還是獨立派的共和政府,其揮之不去的
統治模式仍是一元化的專製主義思維。這些挑戰專製的民主派一旦大權在握,馬上
自命為多元社會全體利益的最高代表。質言之,這就犯了和英王同樣的錯誤:把一
黨一派的一元利益淩駕於整個社會的多元利益之上。結果群體事件迭發,政治地震
不斷,社會多元力量之間的撕X大戰愈演愈烈,多元動亂飛速升級為多元內戰。新興
資產者政權接連垮台卻苦於找不到治國良方,其源蓋出於一元化統治思維的庸醫奪
命。英國深陷結構性政治危機,病入膏肓,風雨飄搖......最終導致了克倫威爾的
軍人獨裁和長達28年的封建王朝複辟。

     二. 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兩權分立與民主社會的起點

1688年,英國曆史的航船進入一個嶄新的轉折點。7月30日,國會輝格黨與托利黨的
7位政要邀請荷蘭執政,奧倫治的威廉率軍前來英國,複辟時代的封建國王詹姆士二
世倉惶逃遁。國會通過權利法案,英國國會與國王近半個世紀的鬥爭以國會的勝利
而告終。史稱“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之所以光榮,就在於英國的這次革命,永別了近半個世紀前英國大革命的
血雨腥風。它沒有死一個人,沒有流一滴血,僅僅更換了一個國王,就在曆史上濃
墨重彩地留下了 一筆,留下一個盡管天地翻覆,然而象天鵝之歌一樣和平的革命。


1688年的“光榮革命”,不但意味著資產階級曆盡劫波後再度掌握了統治權力,而
且標誌著一種全新的政體模式的誕生。國會,作為資產階級的民意代表,執掌立法
權,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英國國王,服從於國會的統治,執掌所謂執行權, 負
責執行有效的法律。資產階級思想家洛克同年發表的<政府論>一書,對這一政體及
其兩種權力,作了經典的說明。我們不妨把1688年的光榮革命政體,稱之為立法權
與執行權兩權分立的政體。在政治上,這意味著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達成曆史性妥
協,兩大階級分享政權。

除了上述兩大權力係統,民主選舉和政黨係統這時也作為一種嶄新而隱形的權力,
正式加入政體組合,成為其中的一個有機環節。

1688年“光榮革命”之所以居於世界曆史記憶的核心,在於它確立了一個對英國民
主政治至為重要的黃金法則:“國會主權”。“國會主權”是1688年英國政體與複
辟時代及封建主義時代一切專製主義政體在結構上的根本性分野。當國會作為立法
機構一躍而成為最高權力機構,一個全新的民主靈魂就走進了舊日的政權軀體。

作為最高權力機構,國會內部的結構功能也發生了調整變化。從此它成為多元社會
的紛繁利益的自由展現與平等競爭的一塊理想天地。而把國會和多元社會溝聯串通
起來的政黨係統,開始執行權力反饋的功能。如果說,各種專製主義政體的一般統
治模式是單向直線式的 - 以上馭下、層層效命、直控全國;那麽,二權分立政體則
把一種回環式權力自反饋係統生動地展示在曆史的視野中:國家政權控製多元社會,
多元社會支配政黨組織,政黨組織又反轉過來通過民主化的選舉支配國會。隨著多
元社會的動態發展,某種國家機器不斷地自我更新與再生的模式脫穎而出。 

在封建專製主義時代至尊至貴的一國之君,為什麽到了1688年以後,不得不屈居於
國會的權威之下呢?關鍵在於,國會手中握持著經濟、政治、軍事三種強有力的權
力杠杆。

經濟控製權,即國會的財政大權,對國會來說,是一種古老而屢試不爽的武器。1688年,
國會每年隻撥給威廉國王70萬固定財政收入來滿足宮廷和政府開支。以區區70萬鎊
年金,是休想與國會頂牛,或維持一隻軍隊反抗選民意誌的。

政治控製權,指國會的彈劾權。彈劾作為一種訴訟程序,通常用於政治起訴。這是
翦除國王黨羽,力逼大臣對國會負責的頗有威力的手段。

軍事控製權,是國會手中的第三種權力杠杆。<權利法案>第六條明確宣布,未經國
會批準,國中不準征募和維持常備軍。

就這樣,國會憑籍經濟、政治和軍事三大權力杠杆,對國王的執行權建立起有效的
監控,使國家意誌的執行聽命於國家意誌的表達。

在兩權分立政體中,國會是作為社會多元利益的載體進入政體組合的,這給整個係
統帶來可親可戀的民主光環。承載國會民主功能的,是它的三大結構特征。

開放性,是國會的首要結構特征。從利益形態來看,國會不是獨立的利益共同體,
其議員來自全國各地,攜帶著各方麵的多元利益要求走進威斯敏斯特大廈。從權力
形態來看,支配議員的權力之手不是來自國會內部,而是來自外部。議員由地方選
舉產生,向選民負責。

自由性,是國會另一個至關重要的結構特征。英國議會史權威銳立徹把“自由原則”
列為國會的基本原則之一:每一位議員都享有發言自由,有權利不受懲罰地說出他
的思想觀點及對任何提案的見解與建議。

平等性,是國會的又一個決不可輕慢的結構特征。銳立徹指出,“在理論上和實踐
中,全體議員絕對平等應當成為全部議會程序不可移易的基礎,和一切國會事務的
法律前提。”

威斯敏斯特的國會大廈不但為四分五裂狀態的社會多元利益提供了一個自由、平等
的棲身之所,更為社會多元利益的趨同與協調提供了卓有成效,又別具一格的途經,
這就是國會立法的三讀程序。任何利益要求從輸入國會,到以法律形態輸出,都需
要按照嚴格的立法程序,經曆各種對立意見反複駁辯、再三錘煉的曲折路線,這包
括七大步驟:提出議案、一讀、二讀、委員會審議、三讀、送他院複議、國王批準。


上述英國立法程序,揭示了一項提案在國會中曲折複雜的行進路線。從起點到終點,
每通過一個關節點,議案就要經曆一次嚴峻的考驗。在辯論程序中,彼此對立的多
元利益圍繞議案激烈交鋒,不能以半數通過的議案將麵臨淘汰的命運。或是相互衝
突的力量各自做出讓步,以一項折衷式的議案縮小利益差距,彌和各方裂痕。就這
樣,社會多元力量可以在自由、平等的基點上尋找利益的折衷點和結合部。最後,
國會作為最高立法機構,為經國會辯論程序協調產生的社會多元意誌,蓋上一枚法
律的印章。

英國經濟史學者坎寧漢發現,進入資本主義時代以後,社會多元經濟利益錯綜交織,
乃至任何政府措施都會使“一些人受益,另一些人受害”。怎樣“通過個人利益的
迷宮來尋找和探求公共利益”,怎樣通過阻止某些人和鼓勵另一些人,從而實現整
個國家的最大利益,是公共政策製定者麵對的一個極大的難題。現在,這個牽引出
無數動亂和危機的曆史之迷,終於找到了答案。這不是求助於哲人策士的奇思異想、
聰明睿智,也不是訴助於統治者的天縱英才、道德良心,而是借助國會結構和程序
的力量化解了矛盾。彼此紛爭不已的社會多元利益,在國會中找到了一塊平等競爭
的自由天地,它們在議會民主程序中一步步趨同,熔為一體,凝聚為統治階級的共
同利益,以法律形態昭示於世。這就使統治機器與多元社會最終建立起協調一致的
關係。光榮革命後,英國結構性政治危機攸然而逝的秘密,正在這裏。議會民主的
主要社會功能,也在於此。

當國會在新政體中上升為最高權力機構,兩黨輪流執政的最高統治者群取代了國王
的獨斷統治,政黨開始在政體組合中承擔起一個重要的政治職能,這便是權力反饋
功能。全國性黨爭周期性地調整著最高權力機構的政治構成,這卓有成效地保證了
國家統治機器與動態的多元社會的同步變化。

英國大革命時代的結構性政治危機,源於一元政治係統的黑色陰影下,各派政治力
量之間黨同伐異,永無休止的政治死磕。曆史學者B.W.希爾指出:從17世紀40年代
至80年代,整整兩代人不是以和平方式解決分歧,而是聽任衝突升級,直至訴諸於
流血、暴力和戰爭。現在英國人充份品嚐了政治惡鬥的苦果。從1689到1742年,每
一位政治家的腦海中都銘記著這樣的可能性:由於政治鬥爭失敗而走上被告席,不
但丟掉官爵,而且喪失財產和性命。因此,政治對手們隻得權衡利弊,彼此做出讓
步,相互釋放善意,把鬥爭框界在憲法範圍內,把一元化政治中的隱藏在幕後的多
元衝突和鬥爭轉移到多元議會政治的陽光下。英國政治社會逐步達成一項諒解:隻
要在不叛國的前提下,當權者應該允許政治反對派的合法存在。

政治寬容是宗教寬容的延伸,是多元社會演變的必然歸宿。1688年以後英國兩黨製
的確立和反對黨憲法理論的問世,標誌著英國政治終於從黑暗走向陽光,從多元混
亂、多元混戰走向多元和諧、多元秩序。

民主製意味著平等。它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製度和
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1688年英國政體生動地顯示了,資本主義時代的社會多元利
益,是如何利用民主型的國家機器,平等地協調相互關係,共同行使統治權力的。


那麽,這種民主的覆蓋麵到底有多大呢?換一句話說,光榮革命以後,有多少人可
以享受上述民主權利呢?有關的曆史統計數字是令人迷惑的。根據曆史學者希爾援
引的數字,18世紀上半葉,英國的全部選民隻有28.4萬人,在全國550萬總人口隻占
5%。一個問號油然而生:民主王國僅僅能夠容納如此微不足道的幾個臣民,它的意
義何在?整合社會多元矛盾又從何談起呢?

根據當時著名經濟學家格裏高利.金的統計資料,我們的研究表明:那時英國選民階
層所擁據的資本已經統攝了大約80%左右的國民經濟收益,從而支配和調動著英國主
要社會資本的宏觀經濟運動。可以說,民主政治的功能領域已經把多元社會主要的
矛盾衝突囊括進去。正因為如此,民主政體才能夠成為英國社會穩態運行的調節器。


由此人們看到,西方民主的客觀基礎,不是原子式的個人,而是以私有財產為基本
單元獨立運轉的社會係統。選民及選民家庭,構成係統的核心結構;受控於選民家
庭的若幹勞動者家庭,構成係統的隸從結構;實力雄厚的大私有者,以種種手段支
配一般選民,形成係統的群體結構。西方的政治民主,正是在全局水平上調節著這
種宏觀的社會係統運動。西方民主的自由、平等原則,也正是在這個層次上發揮作
用的。

 我們應當注意到,作為西方民主政治基石的自由、平等原則僅僅存在於商品經濟中
的有產者和有產者之間,存在於商品經濟中相互獨立的各個經濟單元之間。但自由、
平等的人際關係並不存在於微觀經濟單元內部,並不存在於雇主與雇員,資本家與
工人,或地主與農民之間。把自由、平等原則引伸到社會的微觀經濟單元內部,並
不是西方民主的關注點。在人類政治生活的下一幕裏,這是社會民主,或人民民主
的世界曆史使命

     三. 1701年司法獨立:英國三權分立與法治社會的揭幕

1701年,英國國會通過“王位繼承法”,其中的“司法獨立”條款致使國王執行權
一分為二,立法、行政、司法鼎足而立的三權分立政體模式從此脫穎而出。

以法治國的第一要義,在於把法律提升到君臨一切的位置。翻開英國憲政史,人們
可以看到:法律向最高統治權步步挺進的道路,也是國會立法機構向統禦一切的政
治製高點頑強推進的道路。

1688年的光榮革命最終確立了國會立法機構的最高權威,使法治狀態步入正軌。<權
利法案>第一、二、三條款均涉及“法治原則”。它宣稱:以國王權威停止或廢除法
律是非法的;設立宗教特權法庭是非法的;設立一切特權法庭是非法的和有害的。
這樣,資產階級為之奮鬥了幾個世紀的法治目標被確立為憲法原則。

司法權為什麽要從行政體係中獨立出來?在封建專製政體中,司法權力隸屬於君權,
法官的榮辱進退乃至身家性命無不操縱在英王的鐵腕中。因此不可能有公正的執法。
盡管1701年的“司法獨立”還隻是相對的,比如,英國法官仍然是由國王任命的,
但“司法獨立”條款畢竟在法院工作的重大事務中大體排除了來自宮廷的幹擾,初
步保障了法官的獨立審判。至此,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政體輪廓,以其新
生而不完備的形態晨星般升起,從而在政體結構上,拉開了法治社會的序幕。

在三權分立政體組合中,國會作為立法機構,處於支配地位,承擔著國家意誌的表
達功能;行政與司法作為執行機構,處於從屬地步,承擔著執行國家意誌的功能。
行政係統的活動模式是組織,司法係統的活動模式是審判,兩個執行係統各司其職
又相輔相成地把國家統治功能付諸實施。

主動性與被動性,是行政與司法的功能區別之一。以行政手段主動幹預商品經濟,
市場中處處是行政長官們驕縱的身影。在他們無遠不屆的威風之下,各種貪汙腐化
風生水起,成為市場經濟難以忍受的係統枷鎖。司法係統卻以被動模式的控製取而
代之。也就是說,任憑市場自由運轉,僅僅當商品生產與交換遇到難以排解的糾紛,
向法院提出申訴時,法院才出麵,代表國家做出仲裁。平時,行政係統的長官和長
官意誌請靠邊站。“管得最少的國家,是最好的國家”,成為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風
靡一時的格言。

 等級性與平等性,是行政與司法的功能區別之二。等級製的行政之手自上而下地插
入等價交換、平等結構的商品經濟,以上壓下,以上欺下,是壟斷之源、特權之源
和腐化之源,是結構性政治危機的主要係統病因。司法係統的特點是平等,即法律
麵前人人平等。用平等結構的司法係統盡可能全麵地,係統地取代行政權力去管理
市場經濟,是解決製度性腐敗和開辟出一片幹淨的市場環境的唯一有效的係統手段。


 自由裁量權和依法性,是行政與司法的功能區別之三。盡管行政和司法都是國家意
誌的執行者。在行政係統中,國家意誌以長官個人意誌的形式表達出來,自由裁量
權如何行使和怎樣行使,雖有一定的法律限製,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於行政長官
的主觀意誌和個人品質。行政權力上因而深深地銘刻著人治印記。在司法職務中,
國家意誌以法律形式表達出來,司法審判要求“法官以法律的文字為依據”,以便
做到裁判隻能是 法律條文的準確解釋。法官個人意誌的自由度很小。司法係統自然
而然地帶有法治色彩。

馬克思有一句發人深省的判斷:哪裏有商品經濟,行政權力就要在哪裏終止。

光榮革命後,國家控製和管理社會的主要統治模式,逐步由行政係統向司法係統轉
移,整部政府機器的外觀形態從而發生了由人治到法治的曆史性轉變。

 貪汙和腐敗,長期以來,作為結構性政治危機時代揮之不去的標誌性醜陋,死死糾
纏著英國政體。這種貪汙和腐敗的係統基因,就在於一元化的,等級製的政府長官
意誌的權力,主動地、自上而下地、肆無忌憚地插入平等的商品經濟之中。這種腐
敗,是係統病、時代病。

反腐敗的鋒芒,勢所必然地在第一時間指向貪官汙吏,指向封建貴族,乃至於指向
封建勢力的總後台英國國王。1640年英國大革命狂飆怒卷。然而,縱然人頭滾滾,
血流成河,但革命的反腐運動僅僅在短時間起到了威攝作用。隻要行政插手市場的
係統模式不變,深沁入骨的腐敗病毒很快就故態複萌。盡管政權更迭,貪官和汙吏
們換了名字,改了頭銜,在新的時代他們以新的名目和身份粉墨登場。金錢和特權
的盛宴依舊杯觥交錯。貪汙腐敗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1701年的“司法獨立”和“三權分立”,從社會係統論的觀點來看,就是從製度上
斬斷從官僚係統自上而下地伸向商品經濟的貪婪之手。當被動的,平等的和依法的
法治管理模式逐步地、係統地、盡可能全麵地取代了主動的、自上而下的和長官意
誌姿肆縱橫的人治管理模式,貪汙和腐化終於在英國節節敗退下去,作為係統的、
時代的標誌落下了帷幕。

就這樣,憑借著社會係統結構和運行機製的鬼斧神工,三權分立美妙絕倫地托起商
品經濟的一片碧水藍天。

     

      四. 光榮革命啟示錄:三權分立開啟了多元和諧社會的大門           


立法,行政,司法,這三大政治權力子係統相互協同又鼎立製衡,是西方憲政體係的
軸心結構。

三權分立是西方民主的淵藪,是法治社會的基石,它傳承了世界近現代史上幾百年
政治風雲的頂點智慧。

三權分立政體模式是在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中破題而出,走向輝煌的。

 在這一如歌如詩的世界曆史的華彩樂章裏,英國政體中的立法權與執行權主從易位,
國會立法機構冉冉升起;執行權一分為二,開創了行政與司法分權並立的先河。沒
有天崩地裂,沒有刀光血影,英國政製以國家權力結構的係統重組 - 和平地,穩定
地,舉重若輕地完成了從中世紀君主專製向近現代西方民主憲政的華麗轉身。

 以三權分立政體的確立為轉折點,英國社會終於從多元動亂,多元革命,多元戰爭,
步入多元和諧與多元秩序。三權分立就這樣為英國打開了多元和諧的大門,三權分
立是通向多元和諧社會的必由之路。

自1640年英國大革命以來,言論自由,出版自由,宗教自由等等許諾英國人耳熟能
詳,但自由的期盼卻在寒冷的政治原野中流浪了幾十年,沒有人真正重視,更沒有
人敢於兌現。原因是無論是長老派的長期國會,獨立派的共和國,克侖威爾的護國
主統治,還是查理二世的複辟政權,他們一元化的政體模式無法為多元利益的自由
競爭提供一塊和平共存的政治空間。麵對政治地震、政體危機的現實威脅,這些民
主派無法落實自己上台以前的自由許諾。要政權穩定,還是要自殺式的“自由”?
他們的選擇隻能是前者。

 1688年光榮革命之後,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與結社的自由,宗教自由,政治
反對派的合法存在,等等、等等,這自由的繽紛花雨,在英國幾乎象是一夜之間便
魔術般地從天而降了,所有的自由之花仿佛刹那間便同時競放了!

關鍵在於三權分立為社會多元利益在陽光下自由、和平地競爭提供了係統條件。  
         

 光榮革命僅僅是多元民主的起點,僅僅是政治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起點。這個民主
政體架構一旦在質上確立了,就可以在憲法範圍內和平地加以調整,以適應多元社
會的變遷,從而幾乎無限地承載和容納民主政治的量的擴張。

曆史表明,三權分立政體有著極大的彈性和包容性。

光榮革命之際,以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主導的國會執掌最高立法權,代表封建貴族
勢力的國王執掌執行權。隨著時間推移,封建貴族勢力和新興資產階級的力量此消
彼長,封建貴族勢力逐步退出政治舞台,國王手中的行政權力也一步步削弱。到了
英國首相華爾波時代,英國國王正式成為虛位君主,國會多數黨的領袖接掌行政權
力,是為內閣製的三權分立模式的開端。三權分立就這樣實現了階級統治模式的轉
換。

 “三權分立”不但對多元社會的國家和人民春風習習,對於統治者和當權派,她更
展示出別有風味的一派妙曼風光。在一元專製體製下,涉足政治,是與死神的致命
調情,比販毒的風險係數還高。一不小心,馬上跌入萬丈深淵,身敗名裂。“三權
分立”為權力競技場提供了法製化的進出通道。允許成功,也允許失敗。權力競逐
者再也沒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恐懼了。這充份適應了多元社會瞬息萬變的權力組合。
在“三權分立”之前,有朝代,無國家。朝代更迭,血雨腥風。在“三權分立”之
後,有國家,無朝代。“三權分立”周而複始地運行,從1688年一直到今天,英國
再沒有發生過大的災難性的政治係統故障。這是一部與多元社會相匹配、相協調的、
超穩定的政治永動機。

光榮革命之際的英國民主政治,僅僅覆蓋了占人口總數5%的選民。18世紀英國憲章
運動的興起,以及由此推出的《1832年改革法案》和《1867年改革法案》,使得城
市選民由51萬增至120萬,郡選民由54萬增至80萬,增幅達一倍。雖然還沒有達到成
年男子普選的水準,但有效地推動勢力日益上揚的中產階級和勞動階級大體上取得
了選舉權。這體現了三權分立式的議會民主在量上的巨幅擴張。

光榮革命前,英國把不知凡幾的精力和金錢投放到內鬥和維穩上,結局卻是民不潦
生,官不潦生。現在, 三權分立提供了一個與多元社會動態協調的政體模式,人們
可以全心全意地工作和生活了,這就為生產力的突飛猛進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光
榮革命後不到一個世紀,工業革命就在英格蘭鳴笛啟航了。蒸汽機、煤、鐵和鋼的
技術合奏改寫了整個人類曆史,掀動了機器時代的全球風暴。

 三權分立不但為生產力的解放提供了一個強力發動機,而且因為消除了酷烈的、你
死我活的內鬥和內耗,從而為大不列顛團聚起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力量。

16世紀的歐洲是西班牙、葡萄牙世紀,它們開啟了大航海時代,西班牙更組建了無
敵艦隊,稱雄地中海與大西洋。

17世紀的歐洲是荷蘭世紀,它大力發展海上貿易,被譽為海上馬車夫,同時它的金
融業冠居全球之首!

光榮革命後的18世紀,英國以三權分立政體凝聚起多元社會的舉國之力,先後擊敗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法國,一躍成為全球霸主。在小小英倫三島上,一個橫跨
歐亞非的,日不落旗的大英帝國如旭日東升般不可阻擋地昂然崛起!


[注]:本文是"三權分立怎樣叩開了多元和諧社會的大門"一文的濃縮版。文學城一
位左派朋友告我原文太長,建議砍去5/4。照他建議做了,感覺不錯。在此致謝。這
是一碗濃縮了的普世價值的心靈雞湯,願與網上左派和右派的朋友共享,包括翻牆
而來要與美帝戰鬥的五毛兄弟。

 


[版權所有,可以轉載,歡迎討論,歡迎拍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不言有罪 回複 悄悄話 經典好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