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雲

看的透想的開的人,處處是春天。
正文

中秋節話月餅

(2015-08-27 11:00:47) 下一個

對中秋月餅的情有獨鍾還得是起源於我們家打月餅的大餅呈,我家有一個祖傳的大餅呈, 是專門用來打月餅的。它是生鐵鑄的,非常厚重,大約有倆尺半的直徑。通常要一個壯小夥才能搬走,否則的話,要兩個人抬著走。用它打出來月餅,色澤好,口感好,很受大家的歡迎。每到鄰近中秋,街坊鄰居 總是要爭搶著來借,借的人多了,有時還倒不開,我的父母是有名的大好人,僅著別人家先用,反到是常常最後一天才輪著自家用。為此常常遭到孩子們的抱怨。

當然了,也沒少了我們吃月餅,那個時候的人很純樸,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俗,借餅呈的人家,還餅呈時會帶上幾個月餅作為酬謝,所以我們品嚐了很多別人家的月餅。從月餅的成色就可以看出各家的家境狀況,家境殷實的人家,糖油的成份就會大一些,月餅的顏色就深一些,口感就好一些。家境不富裕的人家帶來的月餅就會色淡一些,吃起來比較幹硬。但我父母總是一視同仁,按先來後到的原則借給人家。那時候的人家不管窮富,中秋節總是過的有模有樣的。

製做月餅的過程也是非常誘人的,在我記憶深處,我的媽媽在麵案前揉麵,準備好生坯,我的爸爸在爐灶前負責火候和烙月餅,我們幾個小孩子們則穿梭於中,用模型扣出不同型狀月餅,運送月餅到爐火前,整個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打好的月餅要放在一個瓦缸裏,上麵放上蘋果或者檳果,蓋上蓋子,以後吃起來便帶著一股清香。

記得中秋節的前後,早上起來,喝上一杯爸爸泡好的磚茶,吃上一牙香甜的月餅,心裏美美的。時至今日,閉上眼睛,似乎仍然能回味當年月餅的清香,以及那幸福快樂的童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吃月餅過中秋居然成了四舊,大人們忙著搞革命,破四舊,月餅好像被遺忘了,再沒有人家提起打月餅的事,我家的大餅呈也成了四舊,無人問津了,即便有人問,我父母也不敢借出去了。後來大餅呈就非常可惜的當廢鐵賣了。再後來, 糧食定量,白麵粉稀罕,哪裏還有多餘的麵粉作月餅,吃飯都以粗糧為主,細糧為輔。有幾年沒的月餅吃了。。。

真正重新風行吃月餅過中秋應該是改革開放後,生活逐漸的好起來了,傳統的家庭打月餅以經失去了市場,大多數人家買月餅吃,付食品加工也多起來了,很多人家拿上打月餅的材料去蛋糕加工廠加工月餅,付加工費而以。當時的月餅的品種還很單一,主要以傳統的混糖月餅為主。商店賣的月餅品種也不多,包裝也簡單,價格比較合理。

後來,月餅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翻新,包裝越來越精美,價格也就越來越貴,月餅以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福利,和一種禮品。月餅的文化底蘊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品嚐月餅的味蕾在逐漸消失,月餅以經不是單純的中秋食品,它的含金量在提升。

再後來,月餅和豪華掛上了鉤,記得月餅曾經被打造的金璧輝煌,標上了“天價”,成了送禮的首選。月餅以失去了它原有的韻味和文化。月餅成了升官發財敲門磚。本來月餅就一傳統小吃,可最後成了送禮收利的工具。好在這種狀態沒有持續多久,月餅隨著國家反腐廉政的腳步又恢複到了正常狀態。

月餅終於回到了人們的普通生活中,但願這樣的事不再發生,月餅依然是男女老少喜歡的食品,月餅依然代表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華文化的傳承。。。

近多年來,人們的生活極大的豐富,食品的過剩,讓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人們更傾向於清淡的食品,多油多糖的月餅已不受歡迎,想不到小小月餅乘載著時代的變遷,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但不管怎麽說,月餅的文化底蘊不應該丟,月餅應與時俱進。。。

倆年前回國探親,正好趕上了中秋節,在我姐家,早上起來,麵對各種各樣的月餅,我卻拿了一塊最原始的混糖月餅品嚐,姐姐很奇怪我為什麽挑了一款又幹又硬沒人喜歡吃的月餅,我告述她,這塊月餅包含著我對父母的思念,對童年的回憶,和對家鄉的留戀。。。

眼下。又是中秋時節,人們對月餅的期望是什麽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