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雲

看的透想的開的人,處處是春天。
正文

消失在街角的孩子,從未走遠。。。。。。

(2019-09-30 07:33:15) 下一個

我一直想著在孩子成家以前全家一起出去度個假,否則以後恐怕更難聚在一起了,和孩子們提起這個想法,得到了讚同,幾經商討決定坐阿拉斯加的遊輪度假,孩子們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終於順利成行,全家在西雅圖會合,登上挪威號。

此後發現這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解決了吃喝問題後,剩下的就是放鬆心情享受美食美景,特別是親情,女兒已經多半年沒見了,兒子也有幾個月沒見了,非常的思念,有兒女陪伴,日子是舒心,一起參加活動,開開心心玩兒,一起聚餐,其樂融融的度過了美好時光。

阿拉斯加行程有船上/陸地交替活動,使整個行程變得有趣。更有趣的是角色轉換,這次孩子們成了主導,一路上陪伴照顧我們,船下的自選活動也早由兒女安排妥當,我們跟著走就是了,當真享受了一把,感受到孩子們長大了,懂得陪伴父母了。想起當年對孩子和父母會亦行亦遠的憂慮,有點兒釋然了。

龍應台的名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曾經引起眾多媽媽們的唏噓,家有兒女初長成的媽媽們麵對孩子們的叛逆,自以為是,和父母漸行漸遠的狀態一籌莫展。我當年也非常理解龍應台的這段話,憂慮著長大的孩子就向鶤鵬展翅,越飛越遠,不再戀家,不再戀父母,就象斷了線的風箏,回過頭來看,實際情形似乎並沒那麽壞,至少在過節的時候,孩子們會想著趕回來,和父母一起過節,這次的全家一起度假更加的讓我感受到我們牽掛著孩子,孩子們也牽掛著我們,隻是沒有像我們那樣強列,牽掛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出門前有點兒牙疼,孩子們打來電話一再叮嚀要去看牙醫,把牙痛的問題解決好。

龍應台描述的是孩子們成長過程的一種常態,一個階段,其實長大的孩子,心智成熟以後會有一種回歸的跡象/或許是我們自己我們適應了新的狀態?孩子們在社會上闖蕩了幾年後,日益變得成熟,較能公正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對第一代移民的父母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便多了一些尊重和寬容,生活的磨礪也讓他們或多或少的學會感恩。

最有趣的是在阿拉斯加觀賞三文魚的回遊,每年的秋天,成千上萬的三文魚成群結隊的逆流而上,它們不畏艱險,曆經七磨八難的煎熬,堅持回到它們的原岀生地產卵,孕育新的生命,場景頗為壯觀,也許這樣做是遺傳和基因使然,並不是一種自覺的精神意識。但這一現象在人類看來,依然令人感動,令我們思索和振奮,聯想到在美國長大的孩子們跟隨著父母四處徒遷,大多沒有故鄉的概念,家的概念恐怕也是父母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回家看望父母就是一種回歸的現象,也是一種本能。

回想這幾年與孩子們共同成長,在期待與驚喜,失落與欣慰的交替中度過,逐漸的領悟到我的孩子僅是我的衍生物,她/他們不是我的延續,更不是我的翻板,我不能用我的經驗與觀念去評判他們,也不能用我的思維模式去要求或幹涉他們的生活,要學會和孩子們做朋友,做親密的朋友,在關鍵時刻可以表達一些見解,或提一些建議,僅此而已,切記回避說教之嫌。我過好自己的生活,健康,快樂就是對孩子們最好的支持。我認為孩子們隻要做到了身強體健,陽光自信,有生存技能 (相對穩定的職業)就不必擔心,其它的都是錦上添花。想想我的倆個孩子各有千秋,努力向上,足以欣慰。

度假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享受美景,美食,其樂融融的親情,全家達成共識,盡可能以後每年全家度假一次,強化家庭紐帶。

分手前,孩子們問我 “Hi mom,where are we going to have our next vacation ?may be Hawaii ?” 我樂了,正中我意,”I am very happy to hear tha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