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家住在貝爾格萊德和巴爾幹之間,在兩地的交界處。這裏既像阿拉伯式花紋,又像迷宮。我們既不屬於東方,又不屬於西方,也可以說,我們既屬於東方,又屬於西方。”
曾經的南斯拉夫,對人們來說不算陌生。它卓爾不群,還有那麽點小宛大範。冷戰時期,弱國紛紛仰人鼻息,站隊結夥,南斯拉夫自創不結盟運動,別出心裁、獨樹一幟。有自信,更有智慧。整個南斯拉夫全國人口加起來也不過相當於一個北京市,卻連奪籃球世界冠軍,手球世界冠軍,排球世界冠軍,水球世界冠軍。男人偉岸挺拔,女人高挑嫵媚,民族繁雜、文化多元、地貌殊狀、氣象萬千,有“江山”,還有“美人”。如今解體後,獨立了的一個個小國人口驟降、實力大減,變得內斂低調。
從機場開往貝爾格萊德市區的高速公路不算寬敞,單向隻有兩條車道,卻也整潔平坦。隔離帶的燈柱上點綴著提籃式的鮮花。市區周圍的空氣基本比較純淨,湛藍的天空在朵朵白雲的映襯下顯得遼闊、深邃而綿遠。進入市區,沿途見到些許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火柴盒式的大樓,與傳統建築毗連顯得不倫不類,建築群中夾雜著零星的街頭藝術和雕像,緩緩流淌的薩瓦河橫穿市區,在城郊和多瑙河交匯,兩岸綠樹掩映、停僮蔥翠。兩河交匯的沙洲地帶,各種鳥類在這裏聚族而居、棲息繁衍。
與布拉格和威尼斯相比,貝爾格萊德給人的第一印象算不上驚豔。如果說有什麽真正吸人眼球的風景,那應該是當地的人民。也許是基因的原因,本地的男人大多高大健碩,目測來看,平均身高應在1米87左右。難得的是,他們身材高大卻不顯臃腫,而是七尺之軀、偉岸軒昂。可能是混血的緣故,塞族女性大多風情萬種、嬌媚可人,顏值冠絕歐陸。有過人生曆練的人大都能覺察到,這個世界或多或少都會“看臉”。人的外表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互動,所以塞族男男女女也就有了先天的優勢。從這一點來看,上帝對塞爾維亞還是特別眷顧的。
塞爾維亞民族的曆史就是一部亡國、獨立、兼並、分裂的曆史。塞爾維亞人常年厲兵秣馬、枕戈待旦,算是個小號的戰鬥民族。如果是僅僅限於尚武、善戰,最終就會像蒙古和滿族韃子一樣,大漠鴻毛、燭盡光窮。塞族人在勇武之外,還有那麽一絲“別有閑情逸韻在,水窗煙月影橫斜”的氣質,這從它豐富的夜生活中可以窺見一斑。夜幕時分,來到一家隱蔽在街巷深處的小店。小店由古舊的民居改建而成,外麵牆皮剝落、滄桑拙樸,頗有些吊古尋幽的情調。室內裝點著各式各樣的植物,營造出一種竹林深處的神秘氛圍,暗暗的土耳其座燈泛著柔和的光暈,無數年輕人三三兩兩聚成一團,談笑著、嬉鬧著。顯而易見,這種笑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笑,透著舒緩和愜意,看不出有絲毫的壓力和沮喪。夜幕下的貝爾格萊德,沿街兩側密密麻麻的咖啡館、酒吧和俱樂部裏麵,到處文青滿座、小資如雲,空氣中飄蕩著塞爾維亞傳統民樂的旋律,布爾喬亞的海闊天空,還有溫飽不識愁滋味的繾綣懵懂。回過頭來想想紐約的勞苦大眾,似乎沒有這種輕鬆,也沒有如此多的閑情逸致去盡情欣賞本地的文藝氣質和內在的靈秀。在時間和閑暇方麵,美國人是貧窮的。走出餐館,徜徉在這巴爾幹的名城,完全沒有了美洲大陸文化膚淺之感,一棟棟色彩凝重的舊建築,曾經的塞爾維亞公國時期的故居,百年曆史底蘊的沉澱。車輛嗒嗒碾過石板路發出的聲音,不經意地傳遞著懷舊的意緒,一種沉凝的悠思之情隱隱飄蕩開來。年輕人蜂擁來到這些看似破舊的老區,大概還是想尋找一種油鹽醬醋、衣食溫飽之外的東西,一種人類沿襲下來的對生命痕跡的潛意識追溯,一種動物生存本能之外的“人”的體驗。來自其他國家的遊人也入鄉隨俗,在這種場合顯得很奔放、歡快,無拘無束。看來,人類的情感和願望大致是相同的,如果某個個體沒有表現出人類正常的情感和需求,無外乎是恐懼和壓力扭曲了他/她正常的人性。
研究顯示,現代社會最能振奮民族精神的活動,一是戰爭,二是足球,其次是在體育和科學方麵的成就感。科學方麵,僅有七百萬人口的塞爾維亞也有自己的驕傲——交流電之父、發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南斯拉夫時期遺留下的特斯拉博物館,收藏了有關尼古拉·特斯拉本人的約160,000件原始文獻和約5,700件其它物品,但總體規模不是很大,一個小時基本結束了所有的參觀項目。印象較深的是塞國人民對特斯拉取得輝煌科學成就原因的剖析:一是東正教教士的家庭背景;二是青年時代在奧匈帝國所受到的係統的正規教育;三是美國自由包容的科研環境的熏陶。這個歸納客觀地評價了美國的自由環境對特斯拉本人成功的重要影響。“時勢造英雄”,人的確是環境的產物。如果馬友友在中國大陸出生長大,很可能默默無聞;如果伊隆·馬斯克留在了南非,估計也會一事無成。自由的意義和價值,是專製社會的獨裁者們無法領悟的;思想解放、人性解放、法製體係為發明創新所培育的土壤,也是食古不化的遺老遺少們無力解析的。熊本一郎在大板的街上說話還是循規蹈矩、低聲細語,到了浦東機場就開始雀喧囂囂、略無忌憚了起來。人類的個人行為始終是一個社會環境下的行為,而非純粹意義上的個體行為。社會對個人的製約、束縛、幹擾越大,則該社會的活力就越差,創造力就越低,人性就越壓抑,人們自己強加於自己的痛苦就越多。在一個反人性的社會、僵化的體製和壓抑的環境裏,不行“割禮”就不夠純潔、忠貞;不五體投地、山呼萬歲就不夠虔誠、恭敬,不挎一個Louis Vuitton便不夠摩登、時髦,沒有金錢、地位和名聲便無法贏得起碼的人格尊重。如果連普通人生活的輕鬆感都成了驚世奇珍,人民誠惶誠恐、如履薄冰,哪裏又來的激情和想象,何談什麽創造力?
嚴格來講,貝爾格萊德並沒有網紅意義上的一線景點。卡萊梅格丹城堡雖有特色,放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納也就黯然失色;米哈伊洛大公街有些情調,與倫敦弗利特街相比仍然是相形見絀。貝爾格萊德的魅力究竟何在?倒是一個美國文青一語破的:“My first impressions of Belgrade weren’t great. Even in the heart of summer, Belgrade is a grey city and you don’t have to look far to see crumbling buildings that still bear the scars......However, Belgrade is one of those funny cities whose beauty only reveals itself to those it deems worthy. To truly discover the beauty of Belgrade, you have to slow down and allow the city to seduce you in its own unique way.”
是的,貝爾格萊德的魅力恰恰就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和平平凡凡的市民之中。
貝爾格萊德市內的小區,大多靜謐安寧,基本保持著百年前的色調,殘存著幾經朝代更迭留下的多元文化交匯的痕跡,偶爾映入眼簾的幾棟現代式建築,些許破壞了小區內整體風格的協調,但總體來看,大部分的舊建築群還是完整保存了下來。我想,每個客居他鄉的貝爾格萊德人回到故土,還是能找到當初兒時的記憶,這也是一種無形的遺產和財富。回過頭來看紐約,則有些讓人沮喪。曾經古色古香的布魯克林區和百年前相比已經是麵目全非,貪得無厭的地產開發商並不會過多考慮文化的傳承、古跡的維護和對社會人文方麵的責任。製約人類變態的邪戾和貪欲需要一個隱性存在的群體理性和自覺意識。像紐約這樣一個萬國移民薈萃的大熔爐,並沒有這種強烈的整體意識。紐約、倫敦、巴黎被稱為超一線城市,不是因為高樓大廈,而是包容的風氣、多元的文化、濃鬱的藝術氛圍、時尚前衛的理念、引領潮流的創新意識和國際化的視野。還有一點,就是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這一點在紐約正慢慢受到侵蝕。West Village 那些有百年曆史的咖啡館、書店、畫廊難敵飛漲的房租陸續關閉,曾湧現出了Madonna、Lady Gaga等無數藝術家的俱樂部、酒吧也相繼歇業大吉。金錢至上、見利忘義、舍本逐末、買櫝還珠,放任的自由經濟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正在無形中閹割著它自身的傳統和精神遺產。好比一個突然暴富的村夫搬進了一個年老紳士的古宅,未經審美浸潤的大腦會讓他莫名地認為那些發黃的珍藏古籍不夠俗豔而被當做了破爛一本本地丟棄,連同一起丟掉的還有幾百年的傳統、信仰、文化、內涵和品味。
穿行於貝爾格萊德的街巷,時時會感受到撲麵而來的隨性、灑脫的氣息。不期而遇的壁畫、塗鴉,個性鮮明、饒有趣味。藝術家的直覺是敏銳的,眼前這幅塗鴉中的人物,頗有點神似瓦爾特的弟弟:粗獷的外表,從容的眼神,像一個傷後歸隊的遊擊老手。其目光中透露出的強硬堅韌、剛烈叛逆、不屈不撓、樂觀開朗的性格特征為塞族人民的真實寫照,很有“握蛇騎虎”、“質勝文則野”的味道。這種形象所隱喻的“積極人格”、“親和力”、“廣受尊敬”、“魅力”、“勇氣”、“幽默”、“個性鮮活,與眾不同”等潛在的性格特質正是當下哈佛等熱門學府的最愛。而這些學校對“葸葸然”,“心膽怯,向車中、閉置如新婦”的亞裔學生反而興味索然。民族性格的差異,乃是基因本質的不同和環境因素的差異導致DNA原件在細微結構和數量上的差別進而造成了個體表型的不同。當然,環境因素對個體的影響依然舉足輕重,譬如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情和認知傾向的潛在影響是無形而深遠的,很多小家碧玉,即便有春風沐浴、雨露滋潤,它的本能反應依然是“素多猜忌”、“敏感自尊“,然後是”明朝事與孤煙冷,做滿湖、風雨愁人”。這和大家閨秀截然不同。決定物種最終成長模式的因素既有它所處的外部環境,也有它自身的性征賦予物種從外部環境中捕捉、獲取養分的能力。
貝爾格萊德算是一個宜居的城市。郊區綠樹成蔭,青環翠繞,市內大部分區域也有植被覆蓋,隨處可見精美別致的公園綠地,每隔幾個街區就會邂逅一個公園。公園裏麵沒有擁擠而嘈雜的人群,環境閑適而幽雅。孩子們在遊樂場內嬉戲,年輕情侶們手挽著手在林間漫步,老年人則靜靜地坐在連椅上慢慢回味著往昔的青蔥歲月。這種適中的人口密度,人與自然的和諧所帶來的實際生活品質,是眾多發展中國家無法企及的。沐浴在一個由藝術元素構成的美的環境中,時而看到美好靚麗的事物,日常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充滿了愛和尊敬,人應當感到快樂;沒有被政府、社會和族群有形、無形的枷鎖所束縛,沒有被迫做違心的選擇和取舍,可以盡情追逐自己的夢想,釋放心底的欲念和渴求,人應該珍惜這種權利。然而,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是憑空存在的。美,需要汗水和辛勞;自由,需要鮮血和犧牲。看來,英雄的塞爾維亞人民既不懼流汗,也不怕流血。
坦率而言,貝爾格萊德不像城市家族中的名門閨秀、皇室千金,她更像是一個平民家的西施,不矜不伐,樸素的裝飾難掩她的清新可人,內在的溫婉和神韻足以讓她傲睨自若。一座擁有幾千年曆史曆經了上百次戰爭的老城,一個留有東歐社會主義印記,混雜了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斯拉夫文化元素,充滿了小資情調,閑適而慢節奏的中型城市。盡管沒有通衢的馬路、摩天的高樓,部分基礎設施似顯陳舊,人均收入也屬歐洲下遊。然而這裏的人民神采奕奕、容光煥發、淡定安閑、怡然自若、彬彬有禮、熱情好客。人民的衛生習慣、文明禮儀,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對民族文化遺產的尊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單純和親和,文化的寬鬆,這些均在大部分國家之上。城市絲毫沒有擁擠窒息、人滿為患的感覺,人均占有的公共資源和生存空間也領先絕大多數國家。尤為難能可貴的是,普通民眾身上自然流露出一種內在的不亢不卑的高貴氣質,沒有乞丐式的忘義逐利,沒有長期做奴隸後的諂媚勢利,也沒有土豪暴富後的粗鄙和狂妄。這樣的民族也就不能不贏得他國的尊重。
如果說瑞士、德國算是歐洲的第一世界,那麽西班牙、意大利可算是第二世界,這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類似,不過是個歐洲的第三世界。即便是歐洲的第三世界,她還是具備了幾點文明國家的基本特質,而這些特質恰恰是發展中國家始終掙紮尚無法跨越的痛楚:沒有水、土壤、空氣的汙染問題,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健康的繁衍環境;社會具備基礎文明和道德誠信,沒有假冒偽劣和食品安全問題;文明的生活習慣,妥善處理垃圾和糞便,國民沒有患寄生蟲病和流行病的問題;教育、住房、醫療、養老有最簡單的保障;族群和諧、人權平等,沒有特定的種姓和所謂“低端人口”。現代化是什麽?這是一個長期困擾亞非拉人民的艱難課題。高樓廣廈、通衢大道,這隻是現代化的表象,法製社會、民主政治、福利保障、公民意識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和內涵,絕非手到擒來那般簡單。騰飛或複興,沒有民族素質的實際提升而企圖一蹴而就,渴望短時間脫胎換骨,談何容易!表麵上的光鮮必然經不起任何風雨的衝刷。
臨行前,曾在網絡上看到大陸遊客對塞爾維亞的嘲謔之語,調侃貝爾格萊德機場像非洲的機場,戲稱貝爾格萊德為中國大陸的縣級市。實地所見,迥然有異。其實,如果沒有一定的客流量,浪費民脂民膏搞華而不實的巨無霸麵子工程豈不是勞民傷財?不計人口規模侵占大量的農田,大興土木興建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豆腐渣工程,罔顧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和可持續發展豈不是昏庸無道?看來,目前大陸網友對“發達”和“先進”的理解,還是頗像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對魅力的解讀,仍然停留在淺層的表象階段。
人在年輕時,會比較在意身材、外貌、收入、地位這些顯性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會慢慢開始意識到才情、修養、性格這些潛藏在人內心深處的隱性資質和財富的珍貴。旅行頗有些類似。人最初的旅行會很自然地聚焦於那些有金碧輝煌的宮殿、美輪美奐的教堂和聲名在外的打卡景點的目的地,而較少想到去品茗生活的韻味、體驗鮮活的生命存在。人們如影隨形、比肩接踵,湧向意大利、法國、希臘那些早已蜚聲遐邇的打卡景點,而像冰島、保加利亞、黎巴嫩這些個性鮮明、風光獨特的地方還是鮮有人光顧。巴爾幹諸國恰恰屬於第二類,沒有阿爾罕布拉宮,沒有聖母百花教堂,沒有布拉格城堡,人文遺產相對低調。但是,對於那些不怎麽跟風,想體驗多元的文化、獨特的民族氣質、不同的生活意趣和生活情調,想觀察生命多麵體的色彩和新意的人,巴爾幹半島自然是物有所值、不枉躬行。
城市,樸實低調、良弓無改;人民,自尊自愛、熱情奔放。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
別有根芽,不慕奧匈富貴花。
分家鬥後自能惜,孤傲天涯。
曉月丹霞,萬裏春風瀚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