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可能因飲食傷脾,脾虛則濕蘊。主要應健脾、去濕。
相關中藥主要有: 薏仁:性涼,入脾經、胃經,健脾,逐濕。 芡實:性平,入脾經、腎經 。白術:性濕,入脾經、腎經,健脾,燥濕。 紅豆:性平,入脾經、心經,健脾,利水 。這幾樣可以作為食療經常吃,熬粥,煲湯,燉菜等,口服藥粉也可, 但要注意配伍,長期吃不要偏於某一樣,配合起來可以揚長避短。
脾胃弱,土生金,影響到心肺,所以要加強鍛煉,增強心肺功能,排出濕氣。
脾胃濕熱也可能引起皮膚濕疹,這種情況可以在肺俞、大椎等處敲梅花針、拔罐、刮痧等,幫助把濕氣病氣排出。
日常飲食有禁忌:不可吃冷飲、生冷瓜果,油膩、燒烤類,酒助濕熱要禁絕,魚蝦、花椒、辣椒、蔥、薑、蒜是發物,盡量避免,雞蛋、牛奶也生熱,少吃。不要喝茶,哪怕是全發酵的,茶對脾胃傷害很大,古人對其評價很低。
另外比較好的食物: 海帶:泄熱,利水。 冬瓜:主要是解熱,健脾,利尿。豆腐:清熱,排毒。 這幾樣搭配很好。 紅糖:性溫,入肝經、脾經,逐濕。老冰糖:性平,入肺經、脾經,維族人以冰糖為健脾胃之藥。單晶的無效。 白糖:會助濕熱,不宜吃。 雞內金:雞胃能消化沙子,可見很強大,能補脾健胃。 多吃粗糧,多吃麵食,少吃電飯鍋煮的米飯,濕氣大。小米:小米,入腎經兼入脾胃經,能除脾胃的濕熱,熬粥喝對脾胃特別好。
明末醫家孫文胤有一句話:“脾胃一傷,則五髒皆無生氣。”脾胃對五髒有很大的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健旺,則氣血充盈,營養五髒;脾胃受損,則氣血虧乏,影響五髒。
眼 紅腫、疲勞、眼袋大是脾虛。脾胃不好容易氣血不足,進而影響到肝,所以眼睛容易疲勞,看不清東西。
如果鼻頭是淡白色,裏麵透著一種不自然的青光,偶爾還會伴有腹痛,這種情況意味著氣虛,是脾胃虛弱導致的。可以多補充豆類食物,多吃一些豌豆、刀豆等。鼻頭最忌諱出現黑灰色,說明脾胃或身體某些器官出現了較嚴重的問題,最好及時去醫院檢查。
口 牙齦腫、口氣臭是胃火。長期熬夜、加班工作、飲食不規律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傷害到脾胃,就會出現牙齦腫痛;口氣是否新鮮也是脾胃健康最直觀的信號。這時,調治胃中火氣是關鍵。平常少吃些羊肉、草魚、紅糖等溫性食物;盡量多吃綠豆、豆腐或苦瓜;還可以經常食用一些利濕的食物,例如薏米、扁豆等。
唇 臉黃、唇無血色是脾氣不足。臉色不好,是脾胃濕熱的前兆。脾胃濕熱的人總是覺得口渴,尿少而黃,最主要的就是麵目會發黃。而脾胃不好的人嘴唇會發白、沒有血色,容易爆皮、裂口子。睡覺時會流口水,是脾氣不足的一種表現。
腹 肚子脹多是脾胃不和。不少人在飯後經常會出現腹脹的情況,通常還會伴有食欲減退、不想吃飯、打嗝等症狀。飯後肚子脹並且會常常腹瀉,多半是胃腸虛弱。為了緩解飯後肚子脹,可以多按摩肚臍周圍,加強胃腸道的蠕動。每晚睡覺前可以平躺在床上,用手掌順時針按摩肚子30下。
川貝,別名:虻、黃虻、莔、貝母、勤母、藥實
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貝母的地下鱗莖。
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表麵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閉合,質硬而脆,斷麵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
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特點:
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用於肺熱燥咳,幹咳少痰,陰虛勞嗽,吐痰咯血。
古籍記載:
《神農本草經》: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
《本草會纏):治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鬱之證。
《本草綱目拾遺》將川貝與浙貝分開,謂川貝味甘而補肺,不若用象貝治風火痰嗽為佳。治虛寒咳嗽以川貝為宜。
常規用量:
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注意事項: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脾胃虛,女性口腔潰瘍,拉稀或便秘。
三焦,人們常說五髒六腑,六腑,胃、大腸、小腸、膀胱、膽。還有一腑就是三焦。古人把三焦分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膽,下焦腎、膀胱、大小腸。
上焦:指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兩髒以及頭麵部。上焦的生理功能是宣發衛氣、布散水穀精微和津液以營養滋潤全身。故《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靈樞·營衛生會》將上焦的生理特點概括為“上焦如霧”,是指由於上焦心肺的宣發布散作用,水穀精微等營養物質均勻分布,彌漫充斥,無所不至的狀態,比喻上焦心、肺對氣血、津液的輸布作用。若邪犯上焦,可見胸悶、心煩、心悸、咳喘等症。治療上焦病,用藥量宜輕,藥性須質地輕清上浮,以使藥達病所而起到治療作用。故吳鞠通《溫病條辨》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中焦:指膈以下、臍以上的腹部,主要包括脾與胃。中焦具有消化、吸收並輸布水穀精微和化生氣血的功能,實際上包括脾胃的整個運化功能。《靈樞·營衛生會》將中焦的生理特點形象地概括為“中焦如漚”,用以比喻中焦脾胃腐熟消化水穀和化生氣血的作用。由於中焦脾升胃降,為氣機升降之樞紐,病理情況下多表現為脾胃氣機升降之失常,而見脘腹脹滿、嘔吐、腹瀉等症。因此,治療中焦病證,用藥須著眼於調理脾胃的氣機升降,使脾升胃降,則水穀得化,氣血得生。故吳鞠通《溫病條辨》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中焦所屬的髒腑從解剖部位上說,也應包括肝膽。《內經》的脈法和晉·王叔和的《脈經》均以肝應左關,脾應右關,而屬中焦。從明清溫病學說以“三焦”作為辨證綱領後,將外感熱病後期出現的一係列動風病證,歸入下焦的範圍,因此肝也歸入下焦。這主要是指肝的病變在外感熱病發展過程中,常與腎的病變出現於熱病的晚期,並不指肝的解剖部位在下焦。
下焦:指臍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故《靈樞·營衛生會》將下焦的生理特點形象地概括為“下焦如瀆”,突出了下焦向下疏通、向外排泄的特點。下焦的病症,以大便不通、小便失利為常見。後世溫病三焦辨證理論,將肝腎的病證也納入下焦,擴大了下焦的範圍。治療下焦的病證,一般用藥須質地沉重下行,才能達下焦病所而起到治療作用。故吳鞠通《溫病條辨》說:“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另外,三焦還作為溫病的辨證綱領,稱之為辨證之三焦,它是溫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由淺及深的三個不同病理階段,是以部位三焦為基礎發展演變而來。
糙米 brown rice
玄米 genmai, roasted brown rice
發芽玄米 germinated brown rice
紅米 red rice
貢米 wild rice
印度米 Basmati rice
黑米 black rice
黑糯米 black glutinous rice
薏米 adlay, coix
糙薏仁 dehulled adlay, red Job's tear
小麥 wheat,小麥米(仁)wheat berries/wheat groats
大麥 barley
蕎麥 buckwheat
藜麥 quinoa
燕麥 oat
麥片 rolled oat
裸麥 Rye
黑麥 black wheat
原粒 groats
莧菜米 amaranth
小米 Foxtail millet
糜子 Proso millet
玉米、粟米 corn
小豆 red bean
赤小豆 Adzuki bean(英文名稱亦有指小豆)
綠豆 mung bean
黑豆、青仁豆 black bean
蘭豆 lentils
杞子 Medler seed, Goji seed
芡實 Gordon Euryale seed
蓮子 lotus seed
黑芝麻 black sesame
白芝麻 sesame
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麽叫濕,什麽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
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髒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裏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