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死了,“小崗”還挺著
2015-7-27 作者: 渡癡禪師
最近在一個偏遠山區呆了差不多一個月,網絡條件不好,加上工作也忙,所以對時事反應遲鈍。所謂山中方一月,人間已百年,以謊言開創“小崗模式”的萬裏先生“百年”了,按中國的傳統屬於白喜事,值得高興。改開幹將喬石也死了,改革開放的“法製建設”此老功不可沒,據說喬石對重慶的打黑也很有意見,“李莊的舅舅們”顯然對喬老爺是感恩戴德的,再看看海外反華反共以及“毒運輪”媒體如同死了親爹一樣的表情,頓時覺得高興起來。再說了,都91歲了,也到時候了。遺憾的是他們不能看到他們所作所為造成的社會焰火,又覺得他們走得稍顯早了點。當然,有兩個人我是要衷心期盼他們長壽的,一個是星空大師,一個是輪椅家主,老天一定要保佑他們長命百歲。秦檜善終,是南宋人民的恥辱,如果我們居然讓曆史重演了,那我輩真就無處容身、愧對祖宗了。
這裏就閑話休提,單表萬裏。一來萬裏先生是改開八老之一,在改開係統中地位尊崇。以至於美國之音都用《中共告別最後的改革家》做標題,好像挺替“中共”遺憾似的,不過這“最後”兩個字用得殊為不當,按照天朝的說法“改革開放”永無止盡,這“最後”一詞將置“胡溫”於何地?又如何安放“習李”?他們也是當仁不讓的“改革家”,所以呢,鬼子畢竟是鬼子,他們玩不轉中國的漢字。深諳中華厚黑文化的改開先鋒們才能將中文玩得溜轉。比如——
“要吃糧,找紫陽”、“要吃米,找萬裏”,這兩句順口溜就曾伴隨著八十年代農村的包產到戶政策到處流傳,當然都是打著“民間”這個旗號的,正如現在很多公知經常借用“網友”這個馬甲之口來說事,盡管這個所謂的“網友”很可能就是他自己。當然,這類小伎倆在曆史中並不鮮見,當年陳勝吳廣起義前就玩了一出“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的把戲。“吃米找萬裏”這類的“民謠”其實是官謠——謠言的謠,不過是為了給推廣小崗模式、拉開改開大幕而進行的輿論造勢。三十多年過去了,事實證明“小崗村的十八個血手印”是假的;安徽實施承包製後糧食增產也是假的;一場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居然是建立在虛假的事實基礎上,而且還能持續如此長的時間,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曆史奇跡。但就象今年中國的股票市場一樣——按照李中堂的話說應該叫資本市場,在經濟長期走弱的情況下居然一飛衝天,這就如同向天上扔石頭,扔得有多高,落下來的速度就有多大,規律這個東西從來都不會騙人,當然也不會為了配合某些人的表演而騙人。所以曆史就將小崗打回了原樣,經過三十多年後,大寨還是那個大寨,小崗依然是那個小崗,堅持集體經營的村子一派欣欣向榮,而小崗和其他包產到戶的村子呢則形成了中國社會的腫瘤——三農問題。以前在網上曾替萬裏先生取了一個馬甲叫“萬小崗”,現在想來其實應該叫“萬三農”更合適。隻有“小崗”千古了,三農問題才有救。但如果小崗死了,改開又怎麽辦?這可是改開最初的基石。砸三鐵、賣國企、下崗、私有化.....,這幾十年來所有的改革開放動作都基於“小崗血手印”傳遞出來的一個信息——“公有製養懶漢”,失卻了“小崗模式”,改革開放還要如何進行?所以,萬裏死了,但“小崗”必須挺著。“小崗”就是“改革開放的新衣”,即使他們知道這是假的,即使他們知道什麽都沒有穿,他們還是得裝模作樣的穿著這件“皇帝的新衣”。
不穿著“小崗模式”這件衣服,他們怎麽能打著改開的旗號私有化呢?怎麽能將偌大的公有資產轉化為私有資本呢?所以,萬裏雖然死了,但小崗必須給改開們挺著。不過挺著也好,這樣就可以讓我們在台下將這群猴子看過通通透透。看他們掛羊頭到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