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博客

用鏡頭來紀錄這多彩的世界
正文

敦煌石窟洛杉磯展

(2016-06-05 20:15:15) 下一個

   前幾天參觀了洛杉磯-蓋蒂中心 (Getty Center)展出的“敦煌莫高窟: 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2016年5月7日至9月4日),旨在慶祝蓋蒂保護研究所與敦煌研究院之間逾 25年的合作, 大部分參觀者是衝著這個重頭戲而來, 展出包括三個部分。
 
   首先領票進入蓋蒂中心廣場上的臨時建築物內,裏麵展出全尺寸手繪複製窟,其內充滿美輪美奐的佛教壁畫與雕塑。這些1:1還原複製的洞窟──285窟(6世紀)和320窟(8世紀)─經曆了四年的精密製作才來到蓋蒂(5世紀的275窟早前就已經完成,並且已經在世界各地展出過)。主要是讓人們真實體驗進入敦煌石窟的感覺。

 

    然後體驗了過去從未用於博物館展覽的新式科技3D立體虛擬實境,讓觀眾得以細細觀察第45窟壯觀的雕塑與繪畫。這是一個8世紀的石窟,展現出盛唐時期 (公元705-781年)中國輝煌的藝術才華。

 

不戴3D眼鏡看上去是這個樣子

 

   最後,對我最感興趣的是觀看超過40件於公元1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又稱"藏經洞" 所發現的文物。所有展品都是從英國和法國借來的。在世的敦煌文書中“英國最多,法國最精,俄國最雜,日本最神秘,中國最散最亂”。原因是中國文書是外國人和自己人挑選多次剩下的殘次品。
    因為這些作品能夠幫助我們更有力地講述關於敦煌的故事。幸運的是,展覽舉辦方的所有借展要求均被滿足,這其中最重要的文獻此前從未離開過這些歐洲的博物館,這次也是第一次向公眾進行展示。這些展品是本次展覽最精華的部分,它們向公眾講述了這些藝術品如何離開敦煌,來到歐洲被收藏、講述了佛教文化、絲綢之路,這些故事本身是比它們僅僅作為洞窯中的藝術品更加打動人的。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圓為了將已被遺棄許久的部分洞窟改建為道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清掃。當他在為第16窟(現編號)清除淤沙時,偶然發現了北側甬道壁上的一個小門。打開後,出現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現編號為第17窟),內有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北宋)的曆代文書和紙畫、絹畫、刺繡等文物5萬多件,這就是著名的「藏經洞」。對研究中國和中亞地區的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一門以研究藏經洞文書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令人惋惜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間,先後有英 國人斯坦因、法國人伯希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國人鄂登堡等紛至遝來,他們用低廉的價格從王道士手中騙購古文獻資料近四萬件。
    有文章研究認為,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內的發現物在清政府沒有提出訴求之前,所有權歸下寺和王圓是沒有問題的;即使是提出訴求後,清政府也是通過購買的方式,而沒有采取罰沒的方式。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法律規定埋藏物歸國家所有。從此,沿革一千多年的埋藏物所有權歸屬問題發生了重要轉變。
 

 王圓籙,1907年,斯坦因 攝

 

伯希和在翻閱藏經洞內經卷,1908年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學者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學界的注意。他們向清朝學部上書,要求甘肅和敦煌地方政府馬上清點藏經洞文獻,並運送進京。清廷指定由甘肅布政使何彥升負責押運。但在清點前,王圓便已將一部分文物藏了起來,押運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後,何彥升和他的親友們又自己攫取了一些。於是,1900年發現的五萬多件藏經洞文獻,最終隻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師圖書館,現均存於中國國家圖書館。就像茅台酒最先出名在世博會,然後傳回中國。 但酒可以再釀,敦煌文物丟失後果難挽。
 
    張大千兩次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在那裏逗留的時間加起來約一年多,他剝損的壁畫總共約有30餘處。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他首先剝去第一層的西夏壁畫,然後又剝去第二層的晚唐壁畫,如今人們隻能看到最下麵的盛唐壁畫,而盛唐壁畫因前人覆蓋時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劃得麵目全非。這座石窟曆時29年才築成,平均一年掘進一米,而張大千在短時間內使它大大改觀。如此典型的被他剝損壁畫的石窟還有第108窟、454窟等。稱他為敦煌莫高窟的罪人應該毫不過分吧。
 
   如果藏經洞文獻晚100年發現,那敦煌文化就要改寫了!
 
由於不讓拍照,隻好隨便喀嚓幾張:

 

 

《金剛經》 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完整印刷書籍,由大英圖書館借展蓋蒂

 

 
《引路菩薩圖》(850-900)(不列顛圖書館藏)
 

 

謝謝來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