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蘭州日報
【本報訊】近日,甘肅省中心醫院普外三科屈坤鵬主任團隊完成甘青寧地區首例“熒光”顯微鏡下頸淋巴管-靜脈吻合術(LVA),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據悉,這一創新手術通過改善大腦淋巴液引流減輕大腦內異常蛋白沉積,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
“奶奶,您還記得我嗎?我是您大孫子啊!”“你是誰?我不是你奶奶!我可沒有你這樣的大孫子!”76歲的趙奶奶6年前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症狀持續加重,逐漸喪失自理能力。家人帶她輾轉多家醫院,最後來到甘肅省中心醫院普外三科就診,經過相關檢查後,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
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趙奶奶的認知功能顯著下降,不認識家人,不記得吃飯喝水的時間,大小便失禁,完全依賴家人照顧,生活質量極低。麵對趙奶奶的複雜病情,屈坤鵬主任團隊組織全院MDT(多學科診療),為趙奶奶施行雙側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
術中,專家在30-40倍超顯微鏡下吻合14組頸深淋巴管-靜脈,並使用熒光顯微鏡驗證吻合淋巴管-靜脈的通暢性,以保證手術吻合的有效性。
據悉,趙奶奶術後能夠做出10以內的加減法,單獨行走,步態穩健,走直線和轉彎毫不費力。術前簡易精神狀態評分(MMSE)為4分、蒙特利爾認知評分(MoCA)為3分。術後第4天,患者能夠正常交流回答提問,精準識別顏色。重新評估的簡易精神狀態評分(MMSE)為8分、蒙特利爾認知評分(MoCA)為7分。目前,趙奶奶恢複良好,並在術後第9天出院。
“這次手術前後變化還是挺明顯的,剛入院時,老人不能走路,沒力氣,說話不清楚,吃飯不能自理,並且吞咽較慢。現在能自己吃飯且吃飯速度正常,上廁所自己走著去、自己脫穿褲子,說話也很清楚,也會找話題和人聊天。”趙奶奶的家人說道。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也稱為老年性癡呆,是一種中樞神經係統的退行性病變,患者除記憶力下降、判斷力下降等認知障礙問題,還可能出現性格改變、幻聽幻覺、妄想、抑鬱等精神方麵的症狀。
目前全國開展LVA治療阿爾茨海默病醫院尚不多,而使用熒光顯影精準尋找堵塞淋巴管,吻合完畢驗證淋巴管-靜脈通暢性的醫院更是鳳毛麟角。這一手術的成功不僅為趙奶奶帶來了獲得新生活的希望,也為更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曉芳
甘肅省中心醫院
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在阿爾茨海默病治療中的突破性應用 2024-07-01 ·
杭州求是醫院 ·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齡相關失能和疾病快速增加。阿爾茨海默病(AD)作為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日益成為各國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齡相關失能和疾病快速增加。阿爾茨海默病(AD)作為一種常見的老年神經退行性疾病,日益成為各國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 阿爾茨海默病,又稱老年癡呆症,被喻為“記憶的橡皮擦”。它是一個連續的神經認知損傷的過程,患病後老年人的記憶和認知功能會逐漸喪失,直至思考及行動能力漸無、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醫療、照料和經濟負擔。國家統計局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 65 歲以上人口為 2.1 億,約占總人口的 14.86%,我國目前有此類患者有 900多萬人。 盡管世界各地科學家們投入巨大的努力,針對AD開展各類藥物治療,如膽堿酯酶抑製劑和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等,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些藥物僅能緩解症狀且副作用明顯。傳統內科治療手段對於改善患者的認知障礙(CI)和生活質量效果有限。相比龐大的患病人群,公眾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缺少創新且有效根治手段,是我國阿爾茨海默病診療過程中的基本現狀。因此,亟需一種快速有效、花費相對較少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對AD病理生理機製的深入研究,杭州求是醫院謝慶平教授全球率先開創了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用於改善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腦功能障礙,取得重大突破,引起國內外醫學界的強烈關注。 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是世界性難題。這裏有幾個原因:首先,阿爾茨海默病的病因尚不清楚。AD的主要病理特征為tau蛋白形成的神經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和特定腦區神經元及神經突觸丟失以及血管澱粉樣變性;主要臨床表現為記憶和認知功能減退、行為異常和語言功能障礙,最終患者在5-10年內死亡。目前圍繞AD的發病機製存在多種假設和學說,包括遺傳因素與基因突變、膽堿能損傷、免疫與炎症、氧化應激(自由基)、tau蛋白異常修飾、胰島素、血管因素等,其中tau蛋白相關的NFTs堆積的病因學說占據主要地位。其次,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過程非常複雜。2015年Louveau等發現,大腦類淋巴係統蛛網膜下隙的腦脊液通過動脈旁類淋巴通路進入腦組織內,通過水通道蛋白進入腦實質和組織間液進行物質交換,交換後進入靜脈旁的類淋巴通路,最終匯總引流入頸部淋巴管,通過不斷地“衝刷”從而使代謝產物得到清除。該循環體係的不暢,可能使tau蛋白等物質在腦組織內產生聚集,這些蛋白的神經毒性可造成突觸損傷和神經元細胞死亡,是AD 的發病原因。這種複雜的病理過程使得治療變得更加困難。此外,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投入相對較少也是一個重要問題,目前注重藥物的開發研製,這些藥物可能會引發不適或潛在的副作用,缺乏新的有效改善途徑。 從事淋巴顯微外科臨床工作30餘年的杭州求是醫院院長謝慶平教授及其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理、病理解剖特征及治療方案,采用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功能障礙,實現顯微外科手術治療AD新的突破。它的原理源於2015年美國科學家發現腦內淋巴管及類淋巴循環係統機製。謝慶平教授開創設計的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將頸部淋巴管直接連接至靜脈,進行頸部淋巴管快速引流,充分排出腦內致病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重新開通腦內代謝產物的排汙通道,降低腦內的淋巴回流壓力,從而達到改善患者腦功能障礙症狀的作用,提升病人及其家庭生活質量。 2022年10月,《中華顯微外科雜誌》第45卷第5期P.570-574發表了謝慶平教授團隊的《3D脫目鏡下行頸深淋巴管-靜脈引流術治療老年認知障礙患者一列》論文。該文病例2020年9月因嚴重認知障礙(CI),經過長期正規內科治療無效,症狀逐漸加重轉入杭州求是醫院。主要表現為:①答非所問,已經沒有邏輯性,煩躁不安;②有長達6個月的攻擊性行為;③不能自主進食,正常喂食也不配合,照護十分困難,危及生命;④不能控製大、小便,不能告訴護理人員大、小便情況,抓捏大便;⑤不能坐起與行走,攙扶情況下也不能;⑥不認識親人與陪護人員,不知道所處的地方是醫院,錯誤的空間視覺障礙;⑦近期和遠期遺忘嚴重,可能有幻覺、幻聽等,初步診斷為AD。由於對AD 患者沒有很好的內、外科治療方法,謝慶平教授從以下幾方麵得到啟示和啟發:①肢體淋巴水腫可行淋巴管-靜脈吻合手術;②淋巴係統有運輸蛋白的作用;③該病例腦CT和 MR中顯示腦萎縮和腦室非高壓下擴大,與肢體淋巴水腫後期纖維化病理改變相似;④文獻檢索得到腦內有類淋巴係統存在。針對患者情況,入院後經術前評估無手術禁忌症,為改善其症狀,征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擬進行探索性手術並將術式暫名為“頸深淋巴管-靜脈引流手術”,精心設計手術方案,報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提出手術,一是可以快速降低腦組織內類淋巴壓力,可能早期會改善患者煩躁,減少攻擊性行為,增加患者配合性;二是可以通過不斷的淋巴液流出來排出一些代謝蛋白,從而可能降低其含量來改善腦功能,達到改善患者近期和遠期症狀。經認真準備詳盡手術方案,擇期對該患者進行雙側頸深淋巴管和靜脈引流術,手術很成功,術後經短期抗感染治療和康複訓練逐漸恢複,可準確認識親屬與醫護人員,恢複正常理解與對答,以及自主進食和行走等功能,獲得良好療效,家屬滿意。2022年7月,該患者術後MR顯示:所有擴大腦室和變寬腦溝有所恢複。 2020年以來,謝慶平教授團隊根據這一原理,已為數十例患者成功施行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這項技術得到了同行高度認可,原浙江大學副校長、神經學科著名學者羅建紅教授表示:這確實是一個很創新的療法,從現在有關腦內淋巴係統的研究看,腦內淋巴係統的回流將有很大潛力來改善相關神經係統疾病,期待這項臨床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結果,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造福。中華醫學信息導報將這一開創性手術評為“2022年度顯微外科學七大進展”之一。2023年7月,謝慶平教授的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在美國整形外科學會(ASPS)的官方醫學雜誌《整形與重建外科》上發布,被美國同行稱為“超級顯微外科手術的下一個前沿領域”。近年來,謝慶平教授先後受邀赴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德國等國家,與該領域國際專家進行學術交流,並被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聘為客座教授及合作PI(超級顯微外科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研究課題首席研究員)。為進一步促進國內合作,謝慶平教授團隊先後與上海、湖南、廣東、海南等地知名醫院開展合作,聯合為多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成功開展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並與國內專家團隊就阿爾茨海默病相關治療指南、專家共識、最新理念及外科治療方案,術前準備,麻醉風險評估及康複評定,術後注意事項,專科用藥調整,護理、康複治療等深入研討,進一步推動國內早日創建阿爾茨海默病淋巴外科治療規範,向患者提供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的標準化聯合診療服務。 綜上所述,杭州求是醫院謝慶平教授及其團隊率先開創的頸深部淋巴-靜脈吻合術(LVA)作為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新突破,顯示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在社會各界共同推動下,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為更多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庭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