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7 (409)
2018 (167)
2019 (306)
2020 (275)
2021 (266)
2022 (224)
2023 (317)
2024 (446)
2025 (7)
楊-米爾斯規範場論與質量間隙是理論物理中規範場論的一道基礎問題,必須在數學上嚴格證明楊-米爾斯場論存在(即需符合構造性量子場論的標準),亦要證明它們有質量間隙,即模型所預測的最輕單粒子態為正質量。2000年,克雷數學研究所懸賞各一百萬元的數學七大千禧年難題,其中一道題為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同質量間隙。[1]
在物理學中,楊-米爾斯理論是一種基於非阿貝爾群的量子規範理論[2]:508。20世紀初,物理學家期待量子理論和經典場論兩種思想可以融合[3]:82-83。在這一方向上,最早出現的理論是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1927年創立的量子電動力學,簡稱QED[2]:7,它提供了對電磁現象的量子描述,成為麥克斯韋理論的一個量子版本[4][5],能極為精確地解釋電磁場和電磁力。自然而然的,物理學家期待後續的理論能將電磁現象與弱力和強力一道統一起來[6]:2。
1954年楊振寧和羅伯特·米爾斯提出了楊-米爾斯理論[7],它是對QED的進一步推廣[2]:481。在此基礎上統一電磁力和強弱相互作用時,物理學家發現這一理論的“無質量性”成為症結所在[3]:88。經典楊-米爾斯理論的核心是一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8],楊-米爾斯存在性與質量間隙難題旨在證明楊-米爾斯方程組有唯一解,並且該解滿足“質量間隙”這一特征[3]:90,其官方表述為:對任意緊致、單的規範群,四維歐幾裏得空間中的量子楊-米爾斯理論存在一個正的質量間隙[6]:6。質量間隙問題是量子色動力學理解強相互作用的理論關鍵,關乎理論物理學的數學基礎,其解決將意味著一個數學上完整的量子規範場論的產生[6]:5。
這一問題的解決前景不甚樂觀,愛德華·威滕也直言“(它)對現在而言實在是太難了[3]:92。”物理學家普遍相信質量間隙的存在,但至今未能找到確鑿的數學和物理學證明[9]。
楊-米爾斯存在性與質量間隙問題的官方陳述由亞瑟·賈菲和愛德華·威滕寫出[6]。
目前所知多數非凡(nontrivial)──即有相互作用──的4維量子場論皆為有截斷能標的有效場論。因多數模型的beta-函數是正的,似乎大多數這類模型皆有一支朗道極點,因完全不清楚它們有沒有非凡紫外定點。故此,若每一scale上皆定義有這樣的量子場論[a],它隻可能為單純的自由場論。
然而,有不可交換結構群的楊-米爾斯理論(無誇克)例外。它有一種性質稱為漸近自由,指它有一平凡(trivial)的紫外定點。因此,可以寄望它成為非凡的構造性(constructive)四維量子場模型[b]。
非交換群楊-米爾斯理論的色禁閉性已有符合理論物理嚴謹性的證明,但未有符合數理物理嚴謹性的證明[c]。基本上,換言之,過了QCD尺度(或者這裏應稱為禁閉尺度,因為無誇克),那些色荷粒子被色動力學的“流管”連著,所以粒子間有線性勢(“弦”張力x長度)。所以膠子之類自由賀粒子不可能存在。若沒有這些禁閉效應,應見到零質量的膠子;但因它們被禁閉,隻見到不帶色荷的膠子束綁態——膠波。凡膠波皆有質量,所以期望質量間隙的存在。
格點規範場論的結果令不少工作者相信,這個模型真的有禁閉現象(由Wilson圈的真空期望值的下降的“麵積規律”(area law)看出),但這項結果還沒有符合數學的嚴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