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7 (409)
2018 (167)
2019 (306)
2020 (275)
2021 (266)
2022 (224)
2023 (317)
纖維叢看似很深奧,其實,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遺傳基因決定了形體,而纖維叢決定了精神。
有時候,纖維叢更重要。
中醫總結:精氣神,精=底空間(或底流形),
氣神=眾多纖維組成的空間。
01纖維叢的起源
美國數學家惠特尼在1937年提出了纖維叢的概念,他將流形及其上的切向量組構成的空間稱為“纖維叢”。之後,陳省身、斯廷羅德、塞爾等數學家進一步發展了纖維叢理論,引入了示性類、聯絡等概念。從數學的視角來看,纖維叢理論是一門研究拓撲空間之間的映射關係的數學分支,整合了微分幾何、拓撲學、流形和群論(尤其是李群)等理論。
纖維叢理論的前身是微分幾何。微分幾何是一門研究曲麵和曲線性質的學科,其發展受到很多自然現象的啟發,如光的折射、地球的形狀、行星的運動等。微分幾何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流形,流形是一種由局部平坦空間“拚接”起來的曲麵。例如,地球表麵就是一個流形,在局部看起來像一個平麵,但實際上是一個球體。流形本身並不包含任何物理信息,僅是一個抽象的數學對象。為了讓流形能夠描述物理現象,需要給它附加一些額外的結構,如度規、聯絡、張量等。這些結構定義了流形上的距離、角度、曲率、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這樣,流形就變成了一個具有物理意義的空間。纖維叢理論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不僅考慮了流形本身,還考慮了流形上那些附加的對象,如向量場、張量場、微分形式等。由此可知,纖維叢理論的產生與非歐幾何具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用來構造非歐幾何空間上的結構。非歐幾何空間反過來也可以刻畫纖維叢的性質,如陳類、指標定理和對稱性等。在現代物理學中,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弦論等重要理論都是纖維叢理論與非歐幾何結合的產物。
02纖維叢理論基礎
纖維叢理論的一個核心思想是將物理量看作是一個流形(纖維)在另一個流形(底空間)上連續分布而形成的結構(全空間)。如圖1(a)所示,底空間(或底流形)是纖維叢的基底(即物理學中所說的時空),而全空間是由眾多纖維組成的空間。這樣,就可以用兩個流形之間的映射 (投影π和逆投影π^(-1))來描述物理現象。時空上各個點的纖維本質上是相同的(同構空間),纖維叢的聯絡定義了纖維在全空間中的相互連接。形象地說,纖維叢就是在每一點x長出來的一族“數”(這裏說的“數”,可以是標量函數、矢量函數或群等)。將每一點對應的“數”連接起來就在整個纖維叢空間中確定了一個“截麵”。纖維叢的截麵是從底空間到全空間的連續映射,在微分幾何和物理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例如,電磁場就是一維纖維叢上的截麵,流形上的光滑函數、切向量場、餘切向量場、張量場等都可以看作是某個特定纖維叢的截麵。纖維叢之間存在各種映射關係,這些關係就是物理規律。結構群決定了纖維叢是如何“粘連”起來的。例如:當結構群為U(1)群時,纖維叢描述的是電磁相互作用(圖1(b)),對應的是麥克斯韋方程;當結構群為SU(2)群時,纖維叢描述的就是弱相互作用(圖1(c)),對應的是楊-米爾斯方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