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西醫的解釋,還有中醫的解釋:
春天的氣時空是上升的,而秋天的氣時空是下降的,這一升一降,就是同是10攝氏度,為何秋天感覺比春天冷的原因。
所以,中醫的解釋更本質,而且牽扯到了暗物質,西醫沒有牽扯到暗物質,還距離現代物理很遠,中醫不僅距離不遠,而且超越現代物理,早就注意到這種區別。
別說春天和秋天,就是同一溫度,人氣足的時候,不感覺冷,人氣弱的時候,就感覺冷,這是我們的生活基本常識。這裏的關鍵,就是我們身體內的氣的多少,也是身體內能量的多少。而能量和氣,組成能氣場,其實,就是中醫講的氣。能氣場是暗物質。
秋季的第一次寒潮,總讓人覺得分外的冷。
如果你曾經想知道,穿著好幾層衣服的你,是否對初秋的寒冷天氣反應太過強烈,還是別想太多。可能不僅僅是你的大腦,你的身體也需要時間來適應寒冷。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對冬天產生了一種整體性的反應,所以,比如說二月裏碰到一個10攝氏度的天氣,我們會覺得很暖和,但如果每年的秋季碰到,就會覺得好冷,”馬薩諸塞州美國陸軍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寒冷天氣的生理學家約翰·卡斯泰拉尼說。
一些專家認為,這種感知上的轉變主要是心理上的,但包括卡斯泰拉尼在內的另外一些人則認為,事情沒有那麽簡單:有證據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對寒冷有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
下麵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在秋天對寒冷的反應和春天有什麽不同,其中哪些是我們已經知道的,又有哪些是我們還有待了解的。
我們都是嬌氣的雪花
為了房間溫度的高低設定而跟人發生爭執的人都知道,人們對溫度的感受是不同的,有時候差異非常劇烈。
個中原因不盡相同。比如,研究發現,因為體表麵積更大的緣故,大塊頭比小身材會散失更多的身體熱量。皮下脂肪厚的人身體保溫效果更好。老人比年輕人更怕冷。
心理也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行為也是如此:人類擅長避開寒冷的環境,這也會減弱寒冷的影響。
“老話說‘身體是冷的,心是熱的’,”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研究人體溫度調節的生理學教授邁克·蒂普頓說,“我們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給房子供暖,穿上衣服,我們在周身重現了我們的熱帶起源。”
身體會做何反應
溫度下降的時候,皮膚上的傳感器,即所謂的溫度感受器就會檢測到這種變化,並向下丘腦發送信號。下丘腦是大腦中一個多用途的小區域,有時被稱為人體的恒溫器。
為了保持安全的核心體溫,下丘腦會引導身體做下麵兩件事中的一件。主要的反應是一個叫做血管收縮的過程:收縮體表血管,讓溫暖的血液從四肢和皮膚回到核心部位。身體還會通過發抖的方式產生熱量。
“當皮膚感受到低溫時,它的第一個反應就是保護體內,”卡斯泰拉尼說。
身體如何調適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反應可能會發生變化。
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進行的研究發現,那些經常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的人,僅僅是通過發抖或收縮血管就能變得更加耐寒。
比如說,澳大利亞、非洲沙漠和北極地區的原住民,跟那些沒有處在相同寒冷條件下的人相比,顯著的身體反應要少(沙漠到了晚間往往氣溫驟降)。
甚至在那些以特定方式暴露於寒冷中的人群身上,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例如,漁民和處理魚的工人需要把手長時間泡在冷水中,但研究發現,在冰冷的水中,他們的手溫要高於對照組對象的手溫。經常需要處理凍肉的屠宰場工人,也發現存在類似的情形。
卡斯泰拉尼說,這正好解釋了一個在寒冷氣候裏的人是如何慢慢適應冬天的。
“整個冬天我們都會感到寒氣撲臉,但皮膚基本上不會有太大收縮,”他說。“我們的那個區域已經習慣了,由於皮膚溫度更高,所以我們感覺也會更暖和。”這就是為什麽人們對於同樣的溫度,出現在十月會比出現在二月讓人覺得更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