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同盟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個人資料
正文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2021-09-19 10:03:01) 下一個

周恩來  生命時空初值=60562.97545(感性A)

張若名  生命時空初值=66307.03749(中A偏感)

心心相印指數=36.9858156% 經典

心心相印指數=99.8129535% 量子

 

周恩來生命時空初值=60562.97545(感性A)

鄧穎超生命時空初值=71000.51951(理性B)

心心相印指數=99.9607621% 經典

心心相印指數=58.1387178% 量子

都不錯,但是,從具體數值上,還是鄧穎超更好一些,最後也走在了一起.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的選擇。有些選擇很普通,可能不會對你的人生產生什麽重大的影響;有些則在當時意識不到,過後回望過去,卻會發現當時的選擇已經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這種選擇對普通人來說可能是有關求學、結婚或是工作,但對一個世紀前的革命者們來說,一次選擇卻可能意味著人生的結局。

1958年的6月18日,這是一個平凡的夏日,在四季如春的美麗昆明,一個女人的身影正在走著。她頭也不回,似乎很堅定的樣子。在昆明的郊外裏,盤龍江靜靜地流淌著。這個女人站在江邊看了一會兒,突然跳進了江裏,在滾滾江濤中,她瞬間被淹沒了。這就是後人想象中張若名自殺時的場景。實際上,沒有人看到張若名是怎麽自殺的,她猶豫過嗎?還是義無反顧地跳進了江中?人們隻是在江中找到了她的屍體。在她自殺的那一天,誰也不知道她會選擇去死,誰也沒想到她會去死。無論是她的丈夫楊堃,還是距離昆明兩千多裏外的北京裏,她的初戀男友——周恩來。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1902年,張若名出生在河北省清苑縣的一個富裕的家庭裏。實際上,她家不是一般的富裕,而是所在的清苑縣的首富。但她的家庭環境十分保守和傳統,是一個非常封建的家庭。張若名的父親納妾後,她的親生母親受到了排擠,在家中失去了地位,這讓張若名對男性感到失望,並表示哪怕長大後出家,也不願意嫁人。這體現出張若名小小年紀就已經初具女權主義精神,這種追求平等的反叛精神,引領她走向了日後的事業。

長大後,張若名來到了天津,進入了天津第一女子師範學校讀書。她在學校裏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很受矚目。她的成績優異,很受同學和老師們喜愛。當時正值五四運動時期,學生運動風起雲湧,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想要為國家盡一份力。但當時的男女意識還很森嚴,所以最開始是沒有男女混合的組織的。張若名首先參加了天津的女學生們專屬的天津女界愛國同誌會,在組織中擔任評議部長的職位。同在當時的天津的還有正在南開大學讀書的周恩來,他是以男生為主的天津學生聯合會的成員之一。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一次,兩個組織的成員們一行八人,一起去北京情願,當時的張若名雖然隻有17歲,但也作為代表毅然前往。在返津的路上,幾個年輕人坐在火車裏,暢聊革命的未來,總結革命的經驗和教訓。周恩來表示,應該把愛國同誌會和學生聯合會結合起來,組織在一起,這樣才能擴大革命的力量。於是,幾人決定將兩個組織的骨幹成員們組合在一起,成立“覺悟社”。由周恩來和張若名為首,各選出十人加入覺悟社。覺悟社正式成立了。張若名就是覺悟社的創始人之一。

為了革命的順利進行和純潔性考慮,覺悟社規定男女成員不能發展戀愛關係,所以當時的周恩來和張若名之間仍是純潔的革命同誌的關係。在1919年的11月,震驚學界的福州慘案發生了。日本人在福州竟然公然打死了愛國學生,這讓全國上下一片嘩然,學生們十分憤慨。覺悟社帶領天津學子們和愛國群眾們上街遊行抗議,向省長曹銳請願。張若名和周恩來也在其中。省長表示可以和他們談話,但是隻能進來四名代表。大家選出了四名代表,分別是周恩來、張若名、於方舟和郭隆真。但誰知這隻是一個詭計,四人一進入省署,就被抓了起來,接著便被投入了監獄內。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幾人在監獄裏飽受折磨,直到六個月後,在各方人士的營救下才被釋放。在獄中,幾個人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張若名和周恩來的獄室更是隻隔了一道牆,兩人總是彼此談話,傾訴心聲,感情又加深了。張若名的父親曾來到獄中看望女兒,封建的他希望女兒承認錯誤,趕緊出獄,但卻被張若名拒絕了。這讓父女關係惡化了。

出獄後,張若名決定赴法留學,她父親更是不同意,要求她趕緊嫁人。於是張若名連夜留書逃跑,永遠地離開了自己的家庭。她的父親十分氣憤,在報紙上登報和她解除了父女關係。

1920年11月,張若名同周恩來等人從上海出發,乘坐波爾多斯號輪船一起前往了法國留學。1922年,周恩來等人在法國成立了中國少年共產黨,張若名也是早期成員之一。張若名的法語水平非常的高,這讓她成為了少共和法國共產黨的聯絡人。但這件事卻為張若名最後離開革命事業拉開了序幕。

在1924年,列寧去世了。法國共產黨決定為列寧的去世開展追悼大會,張若名法語講得很好,於是她代表少共在大會上發表了演講。但是當時的法國政府明確禁止外國人參加這次列寧的追悼大會,雖然法國共產黨通知了少共負責人,讓他們不用來了。但當時的少共負責人不知道為什麽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還是讓張若名去了,這讓張若名被法國警察盯上了。法國警察不僅盤問了她,還長期地監視她、跟蹤她,這讓張若名感到很恐怖。她還差點被驅逐出境。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在此同時,因為張若名的出身不好,家境太富裕,在組織內部也被懷疑、被調查,這讓她對組織更加的失望。和她一起來到法國的成員們已經陸續離開了法國,有的到蘇聯進行共產主義的進一步學習,有的回了中國參與基層的革命。少共不允許張若名回國,也不通過她去蘇聯學習的申請,把她一個人留在法國審查。這讓她孤立無援,最後,年僅22歲的張若名承受不了長期的壓力,決定退出革命活動,在法國專心的學習。她相信學習知識也可以救國。

也因此,周恩來同張若名的愛情結束了。因為周恩來是堅定地革命者,他的未來的伴侶肯定是同樣堅定的革命者。周恩來在中國時就見過鄧穎超,對她年紀輕輕卻展現出的堅定地革命決心和才華感到十分欣賞,他在法國時就經常給鄧穎超寫信,幾乎每三天鄧穎超就收到一封來自周恩來的明信片。鄧穎超起初對周恩來的求愛十分疑惑不解,她年紀很小,並不想談戀愛。而且在國內時周恩來和張若名幾乎是大家都公認的一對,她回信給周恩來說:“若名姐最近怎麽樣了?你怎麽都不提若名姐了呢?”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張若名在法國進行著艱苦而勤奮的學習。她撰寫過很多關於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如《剩餘價值》、《階級鬥爭》、《帝國主義淺說》等,她的著作廣泛的在國內的共產主義雜誌上刊登,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24年,張若名進入裏昂大學攻讀文學碩士,之後繼續攻讀法國文學博士。她在1930年獲得了博士學位,她的博士畢業論文《紀德的態度》在世界取得了廣泛的影響,也讓作家紀德更加出名。紀德於1947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裏麵不得不說有張若名的一份功勞。

在1928年的一天傍晚,突然張若名的房門被敲響了。她打開門一看,原來是周恩來!兩人都百感交集,張若名同周恩來一起來到了附近的一個小咖啡廳裏,兩人交談了往事。周恩來是從莫斯科回來的,他剛剛參加完中共六大,順路來了法國裏昂,正好見一見張若名。周恩來表示,在三年之前自己已經和鄧穎超結婚了,他這次來也代表鄧穎超來向張若名問好。張若名很感動。

周恩來離開時說,不知道下一次何時能相見,他已經將自己的全部獻給了革命事業,就算犧牲生命也不為過。他又表示說,可能正有秘密警察在跟蹤他,所以不能久留。張若名立刻表示,自己雖然退出了共產主義事業,但絕不會出賣曾經的同誌們,會永遠保守秘密,請周恩來放心。兩人結束了這次談話,各奔東西了。這是兩人分手後僅有的兩次會談中的一次。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在1930年的5月31日,張若名和同在裏昂大學讀博士的楊堃結婚了。楊堃也曾經加入過共青團,但他沒有想清楚到底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哪條路線對中國比較好,受到了組織內的批評,最後退出了團體,專心的攻讀博士學位。兩人一同於1931年回國,他們兩人回國時,被叫做中國的第一對博士夫妻。楊堃研究民俗學,在河北農大做了老師,張若名在北平中法大學講法國文學,兩人一起治學,一起講課,可以說琴瑟和鳴。夫妻倆還一起合作,寫作了一本名叫《中國兒童生活——民俗研究》的書,這本書裏搜集了北京地區和河北地區的童謠、兒歌等,由楊堃執筆,張若名翻譯成法文,是一部民俗學的著作。

張若名在中國也積極從事翻譯活動,她寫作了《紀德的介紹》,向中國讀者介紹了紀德這一位法國的大作家。她還寫作了很多作品,都發表在《新思潮》等雜誌上。她還將魯迅、鬱達夫等人的作品翻譯成法語,為我國的翻譯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1937年,因為日本人的侵略,中法大學停課了,張若名保持著她的愛國精神,堅定地不願意為日本人服務。就像梅蘭芳蓄須明誌一樣,她閑賦在家,不再出門。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她才在此回到中法大學教書。

1947年,雲南大學向楊堃、張若名夫婦投來了橄欖枝,邀請他們兩人來到雲南大學執教。張若名可以來文學係,而楊堃則可以來社會學係。對於一個研究民俗學的學者來說,雲南可是一個民俗的大寶庫。楊堃和張若名欣然前往了。可令他們倆都沒想到的是,這個決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斷送了張若名的生命。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張若名夫婦來到雲南後,兩人專心教書,誨人不倦,同學生、同事相處得都很好。張若名還建立了文藝理論教研室,專心研究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在1950年,張若名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她希望能夠借此機會重新進入政治,再次獲得入黨的機會。

在1955年的4月8日,周恩來同陳毅正要去印度尼西亞參加在那裏舉辦的亞非萬隆會議,正好路過了昆明。周恩來同陳毅就去看望了張若名和楊堃夫婦,四人進行了長達五個小時的親切會談,談話間大家回想起參與革命的青春歲月,都很感慨。周恩來詳細地詢問了張若名夫婦關於文學和民俗學的最新研究和知識。在席間,張若名對自己早年退出少共的經曆感到不安,她詢問周恩來總理這件事,周恩來說:“你隻是退團,並不是退黨。”周恩來這麽說,是希望張若名別被退出組織這件事影響,但他沒有料到,這件事情最終還是影響到了張若名。

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了。張若名因為年輕時退黨的事情被大肆攻擊、批判。張若名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將所有所想都報告給黨,哪怕人之常情的一閃而過的雜念也要說。她的兒子楊在道給她寫信,抱怨自己生活中的煩惱,張若名都毫不存私的將信交給了組織,這讓楊在道被下放勞動改造。在1958年,係裏又召開反右批判會,會議上要求張若名承認多項自己的“罪行”,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心血遭到踐踏,又遭受持續的圍攻,這讓張若名感到無比的痛苦和羞辱。於是,在6月18日,張若名選擇跳進了盤龍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56歲。

鄧穎超談張若名:周恩來若不堅持獨身主義,他們倆很合適

1963年,周恩來和鄧穎超得知了張若名自殺的事情,他非常生氣。中共雲大黨委對張若名的家屬進行了道歉。後來周恩來去世,大家也都忘記了張若名的冤屈。但鄧穎超沒有忘記。在1980年,在鄧穎超的關注下,雲大黨委對張若名進行了平反,承認了張若名的功績,反省了曾經的錯誤。這樣,這位中國早期的女革命家,後來的著名學者的名譽才得到了恢複。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成年時,鄧穎超曾對她談起過年輕時的戀愛情形。她對周秉德說:“如果周恩來不堅持獨身主義的話,他當時同張若名最合適了。”但是命運就是那麽的難以預料,一次年輕的選擇,讓兩個人分道揚鑣,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對待這樣不可預測的人生,我們能做的隻有順從本心,做出應該做的選擇。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