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
2017 (409)
2018 (167)
2019 (306)
2020 (275)
2021 (266)
2022 (224)
2023 (317)
我們都知道大爆炸理論,就是我們的宇宙來自一次大爆炸,而在大爆炸之前誰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麽,這是一個梗,先留著。
宇宙在年輕時期,恒星和行星尚未形成之前,含有致密,高溫,充滿著白熱化的氫氣雲霧等離子體。等離子體與輻射充滿著整個宇宙,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逐漸冷卻。當宇宙冷卻到某個溫度時,質子和電子結合形成中性原子。這些原子不再吸收熱輻射,因此宇宙逐漸明朗,不再是不透明的雲霧。
以上的描述非常像人的一生,年輕的時候,高能量,充滿理想和願望,隨著生命和事業的膨脹,尤其是學有所成,事有所成之後,會逐漸冷靜下來,這個時候,發現人生無比敞亮。人不同,敞亮的年齡不同,有人不到三十人生就敞亮了。而有的人接近六十才敞亮。
人生就是生命的一次大爆炸,就看你什麽時候敞亮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應該是到了四十就敞亮了,沒有雲霧繚繞了,透明了,沒有困惑了。
另外,宇宙微波背景類似人生認識認同,這個雷同,類同,就像二千五百年前的哲學大爆發之後的人生認同類似。而這個認同的代表人物就是孔子。所以,孔子、老子等哲學家可以說發現了人類理念背景,這個背景全世界都通用,現在我們依然在共享這個理念背景。科技發達了,但是這個理念背景差別不大。有時候你的人生軌跡,跑不出孔子的理念預言,而你雖然在享受iphone或者華為手機。
宇宙微波背景(英語: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簡稱CMB,又稱3K背景輻射)是宇宙學中“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熱輻射。在早期的文獻中,“宇宙微波背景”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R)或“遺留輻射”,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特征和絕對溫標2.725K的黑體輻射相同。頻率屬於微波範圍。宇宙微波背景是宇宙背景輻射之一,為觀測宇宙學的基礎,因其為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可追溯至再複合時期。利用傳統的光學望遠鏡,恒星和星係之間的空間(背景)是一片漆黑。然而,利用靈敏的輻射望遠鏡可發現微弱的背景輝光,且在各個方向上幾乎一模一樣,與任何恒星,星係或其他對象都毫無關係。這種光的電磁波譜在微波區域最強。1964年美國射電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這一發現是基於於1940年代開始的研究,並於1978年獲得諾貝爾獎。
“宇宙微波背景是我們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當宇宙剛剛38萬歲時刻在天空上。它顯示出微小的溫度漲落,對應著局部密度的細微差異,代表著所有未來的結構,是當今的恒星與星係的種子”。
宇宙微波背景很好地解釋了宇宙早期發展所遺留下來的輻射,它的發現被認為是一個檢測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裏程碑。宇宙在年輕時期,恒星和行星尚未形成之前,含有致密,高溫,充滿著白熱化的氫氣雲霧等離子體。等離子體與輻射充滿著整個宇宙,隨著宇宙的膨脹而逐漸冷卻。當宇宙冷卻到某個溫度時,質子和電子結合形成中性原子。這些原子不再吸收熱輻射,因此宇宙逐漸明朗,不再是不透明的雲霧。宇宙學家提出中性原子在“再複合”時期形成,緊接在“光子脫耦”之後,即光子開始自由穿越整個空間,而非在電子與質子所組成的等離子體中緊密的碰撞。光子在脫耦之後開始傳播,但由於空間膨脹,導致波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根據普朗克定律,波長與能量成反比),光線越來越微弱,能量也較低。這就是別稱“遺留輻射”的來源。“最後散射麵”是指我們由光子脫耦時的放射源接收到光子的來源點在空間中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