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同盟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總統愛情故事係列(4)

(2017-02-17 06:43:48) 下一個

詹姆斯·麥迪遜 生命時空初值=70036.65669(理性C)
多麗·麥迪遜 生命時空初值=62329.11424(感性B)
心心相印指數=99.805109 %經典
心心相印指數=95.922092 %量子
心心相印指數=97.8636005%綜合

天衣無縫的結合。

詹姆斯·麥迪遜其貌不揚,身高隻有一米六三,人很瘦,還有些禿頂。
多麗是個充滿活力、體態豐滿的美麗寡婦。
一七九四年九月,四十三歲的麥迪遜與二十六歲的寡婦多麗結婚。

身體差異並不重要,年齡差異也不重要,心靈契合才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作為妻子的經典心心相印指數,還是作為情人的量子心心相印指數都很高,兩個人的結合,可以說:天衣無縫。關鍵是,在經典心心相印指數高達99.805109%的同時,量子心心相印指數也非常高,真是天造地設,神謀化力的一對。


多麗在詹姆斯·麥迪遜成為美國總統後,她把自己的交際功夫,發揮得淋漓盡致,誠懇溫和的態度、平易近人的談吐和謙虛大方的儀表,使麥迪遜的工作更加的順利,威望更加的高升,自此〝美國第一夫人〞的形象,深植民心,為後代的〝美國第一夫人〞奠定了模範與榜樣。


多麗以熱情好客和拯救白宮而流芳至今。多莉入住白宮時,白宮設施簡陋,破損嚴重,多莉承擔起了修繕工作,從而開創了白宮女主人負責檢查和修繕白宮的先例。  

多麗視白宮和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甚至超過她的生命。1814年8月24日,英軍部隊占領華盛頓,隨著英軍向白宮逼近,多麗不顧個人安危,在朋友的幫助下,將總統文件、書籍和一些白宮珍品裝載到一輛馬車上,其中包括一張價值無法估量的畫像,那就是現在仍然掛在白宮牆上的喬治·華盛頓的畫像。多麗在泥濘的街道上尋找丈夫和朋友,卻碰上了幾個英國兵,多虧敵兵沒有注意,她才得以逃脫。多莉以臨危不懼和舍身忘我的精神為她的後來者們樹立了榜樣。


和其他美國國父與總統相比,詹姆斯·麥迪遜其貌不揚,身高隻有一米六三,人很瘦,還有些禿頂。麥迪遜為人非常靦腆尤其在女性麵前,加上他在眾人麵前講話時的倨促不安和優柔寡斷的性格,要是在今天的話,沒有人會覺的他能成為一個政治家。一七五一年三月十六日,麥迪遜出生在弗吉尼亞喬治王縣維康港的外祖父家中。他是長子,另有三兄弟和三姐妹。詹姆斯的父親老詹姆斯·麥迪遜是英格蘭移民後代,老詹姆斯幼年喪父,靠自身的努力成為奧林奇縣最大的莊園主和縣級治安官及法官。獨立革命期間,老詹姆斯曾任奧林奇縣的最高軍事領導人。老詹姆斯的言傳身教給了兒子意誌,美德和嚴謹。

麥迪遜受洗後隨母親回到了離藍嶺山脈不遠的奧林奇縣。麥迪遜在這裏長大。童年時,麥迪遜經曆了七年戰爭(一七五五到一七六二年)。一七五五年,英軍被法印聯軍隊打敗的消息給弗吉尼亞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恐懼。蒙彼利埃,麥迪遜生活的莊園也有可能遭到印第安人的襲擊,盡管沒有發生,但這種恐懼在麥迪遜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傷害,讓他對印第安人產生了永久的偏見。一七六零年,蒙彼利埃莊園完工,麥迪遜和家人一起搬進了新家。

十一歲之前,麥迪遜由父母發蒙。十一歲到十六歲,麥迪遜師從唐納德·羅伯遜。羅伯遜對麥迪遜影響很大,麥迪遜說過“我全部的生活歸功於他。”麥迪遜從羅伯遜那裏學到了數學、語文、地理,精通了拉丁文。十六歲後,他師從托馬斯·馬丁牧師,花了兩年時間準備上大學。因為氣候和身體的原因,麥迪遜沒有進威廉瑪麗學院。一七六九年,麥迪遜插班進入新澤西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前身),從二年級開始學習。他學習刻苦用功堅持不懈,兩年就畢業了。在新澤西學院,他學到了拉丁語、自然科學、地理、數學、修辭和哲學。學習期間,他很重視演講和辯論術。他常參加校園惡作劇,但還是得到了大學校長的讚許。畢業後,麥迪遜留在普林斯頓學習了一年的希伯來語和哲學。一七七二年春,麥迪遜回到蒙彼利埃。麥迪遜信仰聖公會教義,但不很熱心。他認為上帝是存在的,但人類無法了解他。麥迪遜喜歡步行和騎馬,酷愛讀書,對古代文獻有很深的研究。就書本知識而言,麥迪遜是第一流的,加上優秀的品行,麥迪遜是一名真正的謙譴君子。

一七九四年九月,四十三歲的麥迪遜與二十六歲的寡婦多麗·托德在新娘姐姐的哈伍德莊園結婚。他們倆是由阿倫·伯爾介紹認識的。多麗有一個兒子,她在費城經營一家捛店,很多政要在她的捛店住過。婚後,兩人回到費城,麥迪遜與多麗沒有自己的孩子。多麗是個充滿活力、體態豐滿的美人,作為第一夫人她在華盛頓贏得了的達官貴人的喜愛,沒有哪一個第一夫人能與她的魅力媲美。麥迪遜執政期間,她承擔起了官方女主人的角色。無論參加什麽社交活動,多麗總是為眾人矚目。她還監督了白宮的重建工程。一八三六年,麥迪遜去世後,多麗從蒙彼利埃搬回華盛頓,直到去世。這期期,多麗又成為首都社交圈內的熱門人物。不過那時,她揮金如土的兒子約翰使她一貧如洗。一八四九年七月十二日,多利去世,葬在華盛頓。後來,多利的遺骨被運回蒙彼利埃,安葬在麥迪遜身邊。

獨立革命期間,麥迪遜被任命為民兵上校。因其身體過於虛弱,兵役期間他沒有什麽作為。一七七六年後,麥迪遜開始活躍於弗吉尼亞政壇,他擔任過州代表大會代表,州議會議員,州委員會委員。一七八零年,第二屆大陸會議上,二十九歲的麥迪遜成為最年輕的大陸會議代表(弗吉尼亞)。開始,麥迪遜並不引人注意,但後來,他起到了領導作用。麥迪遜真正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是從一七八五年三月弗農山莊會議開始的。弗農山莊會議是為了解決弗吉尼亞和馬裏蘭在航運和貿易上的糾紛,在華盛頓家弗農山莊召開的一次州際會議。作為華盛頓的好友和謀士,麥迪遜是華盛頓的全權代表,華盛頓本人沒有參加會議。麥迪遜後來提到:“製憲會議的種子是在弗農山莊會議上埋下的。”

弗農山莊會議後,華盛頓和麥迪遜認為有必要開一次全國會議,以解決各州間的矛盾。於是,麥迪遜在弗吉尼亞議會裏活動,決定邀請各州代表在安納波利斯召開一次州際大會(一七八六年)。這次會議隻來了五個州的代表,會議的成果是由紐約代表漢密爾頓起草了一份給大陸會議的建議書,邀請十三個州參加一七八七年五月第二個周一在費城舉行的州際大會,製訂新規則使《邦聯條款》適應新形勢。大陸會議批準了這個建議,但把會議權限限製在對《邦聯條款》的修正上。

一七八七年三四月間,華盛頓和麥迪遜通信頻繁。華盛頓在信中寫到:“隻要是有判斷力的人就能看出,現行製度必須進行徹底的變革,我希望全體會議上能討論這一問題。”華盛頓還在信中提到:“我現在對公眾美德的看法有所改變。我懷疑是否有一種製度,不使用政權的強製力就可以使中央政府的法令得以慣徹。一個政府作不到這一點,其他都無從談起。”從這些信中,可以看出,華盛頓的建國理念是大聯邦。麥迪遜給華盛頓的回信中寫到:“閣下對大會要達成的改革之見解等於是批準了我心中的改革方案。鑒於各州的各自獨立地位與它們的總主權極端不相容,要把各州合並為單一的共和國操之過急無法馬上達到,所以我選擇了中間立場。”後人評論《美國憲法》時常說,它是華盛頓和麥迪遜密謀的結果。

一七八七年五月二十五日,製憲會議在費城正式議事。弗吉尼亞派了七位代表,華盛頓當選為主席,他除了主持會議之外,一言不發。麥迪遜在會議中作了一百八十多次發言和插話。五月二十九日,弗吉尼亞代表團長艾得蒙·倫道夫在會上提出了“弗吉尼亞方案”,打破了修正《邦聯條款》的框框,方案是由麥迪遜設計的,最後通過的憲法以“弗吉尼亞方案”為藍本。“弗吉尼亞方案”代表的是大州利益,反對派認為這是一次大州的陰謀。五月三十日,會議通過決議,新政權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部門組成。代表們對立法機構由上下兩院組成沒有太大分歧。大州和小州之爭在於議員的產生方式上。上下兩院名額是按人口分配還是州來分配,代表們爭論不休。最後達成了妥協,史稱“偉大的妥協”,上院也就是參議院,議員每州兩名,各州的權益相等;下院也就是眾議院,議員按人口比例分配。南方各州的奴隸製起了重要作用。為了照顧南方小州的利益,會議決定奴隸以五分之三個人來記算。這一決定,導致了奴隸製的延續和後來的南北戰爭。除此之外,對於人權法案的爭論也是會議的焦點,為了產生一個統一國家這樣一個壓倒一切的會議宗旨,人權法案直到休會也沒被列入憲法。關於批準憲法的方式,也有過激烈的爭論,最後決定由各州另選一個憲法委員會來批準憲法。十三個州中必須有九個州批準,憲法才能生效。會議中,麥迪遜,漢密爾頓和富蘭克林是支持大聯邦的靈魂人物。必須指出,製憲會議上的堅持州權的代表們對憲法的貢獻不亞於支持大聯邦的人,很多條款來自雙方的妥協。隻有三名製憲會議代表最後沒有在憲法上簽名,他們是來自馬塞諸塞的埃爾布裏奇·格裏,大聯邦的堅決反對者;還有兩位是來自弗吉尼亞的艾得蒙·倫道夫和喬治·梅森,他們堅持要在憲法中加入人權法案,最後人權法案作為憲法的前十條修正案被寫入憲法。麥迪遜是個有心人,他詳盡地記錄了整個製憲大會的每一次討論。他的筆記成了後世研究美國製憲曆史的寶貴資料。

為了讓憲法在各州能順利通過,麥迪遜,漢密爾頓和約翰·傑伊在報紙上撰文為世人描述了一幅以憲法為建國基石的美國政治生活圖象。這些文章集為《聯邦黨人文集》。麥迪遜在他的文章中說道:“政府在很多情況下僅僅是多數選民的工具,隻要存在作壞事的利益和權力,壞事就會作出來。在這方麵多數派和強有力的集團決不比強有力的自私的君主心腸梢軟。”麥迪遜在如何防止各種利益相同者聯合起來壓迫少數時說:“當社會分為更多的利益集團,更多的追求目標,更多的偏愛時,它們可以相互抑製,而那些本來可以構成共同情緒的人就很難有機會互通信息聚集成團。因此,可以得出與流行理論相反的結論:合眾國之弊病與領土龐大成反比,與領土狹窄成正比。”在麥迪遜看來,國家越大,利益集團越多,合眾國成功的可能性越大。換成現代術語,就是在多元化的政治下才有可能天下太平。

憲法批準後。麥迪遜擊敗了詹姆斯·門羅,於一七八九年成為美國眾議院議員。他起草並促使通過了《人權法案》(一七九一年)。華盛頓執政期間,麥迪遜在眾議院中支持傑斐遜為首的民主共和黨。一七九八年,亞當斯總統執政期間,麥迪遜起草了《弗吉尼亞決議案》,指《外僑法》和《叛亂法》違憲。《弗吉尼亞決議案》和《肯塔基決議案》(傑斐遜)是反對聯邦黨的號角。傑斐遜總統執政期間,麥迪遜被任命為國務卿。麥迪遜是購買路易斯安那的策劃者;他反對向非洲海盜交納保護費;積極支持對英法的禁運。

一八零八年,在傑斐遜的支持下麥迪遜順利當選為第四屆美國總統。和偉大的政治思想家麥迪遜相比,作為政治活動家的總統麥迪遜大為遜色。在麥迪遜的總統任期內,最重要的事件是一八一二年戰爭(一八一二至一八一四年)。這是一場莫名其妙的戰爭,起因至今尚有爭論。一般認為是在好戰分子亨利·克萊和約翰·卡洪推動下,麥迪遜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戰爭。就在美國向英國宣戰時,英國下令取消了對美國的禁令。由於通訊落後,一個月後,美國才得到消息,仗已打了起來。麥迪遜後來自己說過,要是消息靈通,就不會有一八一二年戰爭。麥迪遜在戰爭這件事上很認真,要不是國會的堅持,他是不會開戰的。

美國政府認為在戰爭中有機會奪取加拿大,就分兵三路進攻加拿大。除了伊利湖中的海軍取得小勝,其他美軍不是投降就是戰敗。一八一四年,英軍在歐洲打敗了拿坡侖後,派海軍直取華盛頓。美方匆忙令威廉·溫德率五百人前去抵抗,但不堪一擊。八月二十四日,英軍長驅直入開進了華盛頓。第一夫人多麗,在這個關鍵時刻憑著鎮靜與勇敢,把《獨立宣言》和《美國憲法》等珍貴文物和一幅華盛頓的畫像一起裝車帶走了。多麗走後幾小時,英軍占領了總統府。二十五日清晨,英軍放火焚燒首都的公共設施。英軍沒能燒毀總統府,因為當天夜裏下了場大雨,把火澆滅了。後來修整時,用白色把總統府粉刷一新,從此就有了白宮之稱。焚燒首都讓美國人民同仇敵愾,反對派們的愛國之情高漲,紛紛改變論調,轉而決心與英軍決一死戰。經曆過拿破侖戰爭的英軍精銳試圖由海上登陸奪取新奧爾良。在民兵首領安德魯·傑克遜將軍的率領下,美國民兵痛擊來犯之敵,擊斃二千多名英軍,美軍的傷亡二十來人。在美軍最不利的日子裏,反戰的新英格蘭聯邦黨人秘密召開了哈特福德會議,商討解決方法。康涅狄格州、馬薩諸塞州和羅得島州派了代表參加了會議。激進分子要求脫離聯邦,但還是頭腦冷靜者占了上風。大會要求修憲,削弱南方各州,主要是弗吉尼亞州的影響;還要派代表麵見總統,要求停戰,否則脫離聯邦。但傑克遜在新奧爾良的勝利使他們放棄了這種想法。

一八一二年戰爭,最終以和談告終。雙方都稱贏得了戰爭。從這場被稱為第二次獨立戰爭的戰爭中,美國政府得到了以下的教訓:必須建立並保持一定的常規軍;必須建設常規海軍;必須加強海防;必須加強本國工業。一八一二年戰爭標誌著美國脫離了英國的經濟控製。美國與歐洲中斷貿易時期,美國國內工業有了很大發展,戰後成了重要的經濟力量。此時的美國已經邁出了工業化的第一步。

一八一七年三月,參加完詹姆斯·門羅總統的就職典禮,麥迪遜退休回到了蒙彼利埃莊園。麥迪遜與傑斐遜一起創建了弗吉尼亞大學,於一八二六年接替傑斐遜成為校長。麥迪遜一直認為奴隸製的長久存在損害了聯邦,他主張逐步廢除奴隸製,並在非洲安置獲得自由的黑人。盡管他是奧林奇縣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但因連續的歉收幾乎使他一無所獲,加上要為繼子還賭債,他晚年在經濟上非常結倨。

麥迪遜生命中最後的六個月中,因風濕病導致癱瘓而無法出門。一八三六年六月二十八日清晨,麥迪遜無法咽下早餐。他侄女問他是怎麽會事,麥迪遜答到:“我隻是改變了主意,親愛的。”說完這句話,他的頭突然垂了下去,心髒衰竭去世。第二天,在舉行了聖公會的葬儀式後,麥迪遜被埋葬在蒙彼利埃的家族墓地中。墓碑上隻有他的姓氏以及生卒日期。麥迪遜的大部分遺產,蒙彼利埃莊園、奴隸、私人財產以及出售製憲大會記錄的收益的部分,留給了多麗。

讓我們來看看《美國憲法》在美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美國政治是立憲政治,所有的社會衝突和矛盾都可以在憲法的框架內解決。《美國憲法》極具活力,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議論美國政治,無論是街頭巷尾還是在國會或課堂上,最後一定會歸結到憲法的某一部分。任何議題,隻要在憲法層麵上能達成一致,就有定論。反對憲法,如同褻瀆神明。對憲法的議論一般介於倫理與實證之間。對於任何決策,一般會有兩種質疑:這一決策合憲嗎?在倫理上是否正確?第一個問題問的是:決策是否由有決策資格的機構作出?作決策時的方法程序是否合憲?後一個問題問的是:決策是否符合基本倫理規範?正確的決策形式同樣會做出可怕的決策。任何社會,尤其是美國,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倫理規範。合憲與否的問題,在兩者之間。決策是否合憲,有形式和內容兩方麵。說其合憲,僅指決策由合適的機構以合適的形式作出,並不是說人人都認為決策在倫理上完全正確。憲政主義是一個價值來源,並且這種價值被認為能為整個社會所共有。在美國,有關憲法的爭論,以爭論各方在憲法之內行事為前題,並且大家同意能按憲法來解決任何有政治價值的問題。美國曆史可以說是憲法解釋的爭論史。其實,美國的政治製度永遠不可能出現真正的變革,因為它來自一部極為難以改變的憲法。它目前難以改變,過去也一定難以改變,簡而言之,原來的那部憲法實質上一直存在到現在。美國人對現代政治科學很熱衷,當代美國的主流政治科學學者們主張權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把它分配給不同的團體與機構,各方會有得有失,但定量不變。因此政治研究,就是研究如何將定了量的權力分配給各個權力中心,然後監控那些權力的數量變化。於是,學者們就可以用物理學,生物學,統計學來定量地研究政治。這一切都離不開開國先賢們信仰的啟蒙學說中的理性,和由此產生的《美國憲法》。於是,麥迪遜和他促成《美國憲法》在人類政治思想史上很少有人能與其匹敵。(老 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