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學城上說,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夫妻是過著無性生活的。我信。信完之後納悶:那麽,人為什麽要結婚呢?
認識一位愛好文藝的轉業軍人,為了留在大都市,轉業前與大都市的雜貨店店員結了婚。婚後,店員負責打理家務,生兒子,帶孫子;他則升官發財,五湖四海交朋友,交驢友,從來不帶妻子亮相,當然,把錢交給老婆;偶爾出軌但不深陷。至今,後院安寧。他的年過六旬的妻子,也從來不過問丈夫的去向,不要求丈夫同行,自己則隨老姐姐們出遊。各有樂趣。他說,夫妻間的那種事早就沒有了。那麽,這個女人結婚的意義是什麽呢?做牛做馬?完成任務?
在國內的鄰居,有對長相普通收入普通工作普通的夫婦,男的擅長廚藝,女的擅長教育。一個勤儉的家庭,卻把女兒教育得亭亭玉立----健康是父親給的(營養美食搭配);學習是母親抓的(大呼小叫督促)。兩人可謂配合默契。但是,每次去他們家,家裏都是一片靜寂,隻是桌上有一桌的佳肴冒著熱氣。甚至有一次,我進門時,那女的不小心重重地跌倒在地,爬不起來,男的仍繼續玩自己的股票機,視而不見。我幾度奮力,才拉起了那女的。我媽媽常說,會為你下廚的男人是有愛心的好男人,可是,這個會下廚不講話不伸手的男人,是好男人嗎?女的告訴我,他們分床十多年了,彼此都不需要,形同陌路。看著這個長相枯萎的男人,我想,這樣的人,要出軌,也難---無權無錢無趣無勢,即無任何出軌資本。
通常,我們結婚,是為了得到一份愛,如許晴,因為得不到百分之百的愛,她寧可單著。但事實上,我們有那麽可愛嗎?
也許,我們結婚是因為尋到了一個可愛的人,如蔣勤勤,她也許感到陳建斌很可愛滿腹經綸值得佩服,所以願意付出,願意被敷衍,甚至說出“幸福就是兩個人一直走下去“那麽低的要求。可是,我們眼裏的對方有我們以為的可愛嗎?
有人說,晚餐時,麵對著坐在自己對麵的一對兒女,會想著:我的這個兒子將來會好好愛一個女孩嗎?我的這個女兒是能夠得到男人一輩子的寵愛嗎?這個年代的人,常常連家務都很少動手,怎麽會懂得婚姻中的付出呢?都在等被愛吧。
如果夫妻間連性生活都不存在了,那麽我們為什麽還要結婚?有多少夫婦鍾愛一生呢?女人們看不慣先生的懶,男人們討厭女人的煩。這兩類人為何還要相守?
如果我們已經不希望兒女會為我們養老,也不以為另一半是我們最好的溝通對象。那麽,結婚,豈不是給自己辛苦:女人多了一輩子的家務,男人多了一輩子的壓力。
朋友對我說,每天上班前,有時候賦閑在家的丈夫會問她,幾點回家?有一次她提早回家,看到非常邋遢的丈夫做著她一向反對的事情。原來,掌握她的回家時間就是為了用足他的邋遢時間。真累。
福原愛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化妝,理由是:不打扮就不能看了。想來,江宏傑沒有讓她失望過。如果長年的婚姻裏,男人女人一次次地讓彼此失望,誰還會在乎他/她看不看呀。
失去王小波的李銀河選擇了大壯,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我卻覺得,應該是大壯滿足了李銀河渴望交流的欲望,正如天下大多數的女兒與媽媽有說不完的話一樣-----談得來,無關乎文化水平。有愛的交流,有真情的交流,比什麽都重要。
說到底,男人最好的交流對象是男人,他們興趣相投;女人最好的交流對象是女人,她們彼此理解。若沒有婚姻,擁有真切地友情,也幸福。
梁實秋說:沉默,是心靈最後的自由。但,在婚姻中的沉默,則是殺手。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責亡”
隨著人的壽命增加,這些問題會越來越凸顯出來。關鍵的問題不僅是沒有“性”,而是也沒有“情”。
隨著人的壽命增加,這些問題會越來越凸顯出來。關鍵的問題不僅是沒有“性”,而是也沒有“情”。
不結婚,同性戀(比如李銀河)也可以有看似幸福的生活,但沒有人是他們的孩子。不喜歡孩子也可以有好的生活,隻是這樣的基因不會繼續延續下去,所以人都帶有要結婚要生孩子的基因,因此大多數人都喜歡結婚生子。
當然,人是可以被洗腦的。如果一個社會大肆宣傳不要孩子好,同性戀好,不結婚好,那麽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就開始不注重婚姻和孩子,最終這個社會就消亡了。
隻不過在性的問題上存在不同感受和解讀而已。其他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