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國外站住了腳的我們,大多數都是看著楊瀾的節目成長的。所以,曾經的那個清純的、眼睛有些斜視的、留著披肩直發的、接口令非常快的女學生,在我們的記憶裏難以抹去。
在早年楊瀾的身上,無論是活潑的《正大綜藝》,還是讓她有些怯場的春節晚會,我們都看到了一個與藝人風格迥異的主持人-----她不是封麵,她是有內涵有個性的。她那歪著的腦袋,似乎在抗爭著什麽堅持著什麽。總之,一句話,不落俗套,我們喜歡。
然而有一天楊瀾突然宣布結婚了,用她媽媽的話說:追求楊瀾的人太多,但我們希望楊瀾走一個普通女孩子該走的路。婚後,楊瀾順理成章地出國了,讓我們遙遙地羨慕她祝福她,並且依然喜歡她。覺得,有墨水的楊瀾,就應該走得更遠飛得更高,與眾不同。
但是,在她出國後不久的有一天,文靜秀氣的楊瀾突然再婚了,而新郎的外貌又是那麽地令人大跌眼鏡。我身邊的香港朋友對楊瀾夫婦他們上市的陽光集團導致他的大虧特虧一直耿耿於懷。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如此不屑於楊瀾。
再然後,隻要楊瀾出現一次,網民就惡罵她一次。我心中的聖女就這樣漸漸倒下了。
到今天,我聽到楊瀾越來越沙啞的嗓音,越來越瞪大的眼睛,越來越剪斷的頭發,越來越世俗的話題,總覺得很不舒服。而她和她周邊的人,又以女神的方式說著話及與她說話。於是,我覺得有學識氣質的楊瀾已經全然不見了。
其實楊瀾是越來越成功了,婚姻美滿,兒女成雙,事業日上,身材苗條。所有重大的國家級的英語場合,甚至法語場合,也都由她獨當一麵。但是,這種大大超越我們大眾的出色,怎麽讓我們越來越不喜歡她了呢?即使很多人說她假,但她也沒有挖我們口袋裏一分錢呀。
僅僅從一個成功女性的角度看,也許是楊瀾的不接地氣,也許是楊瀾的越來越自信,也許是楊瀾說著青菜蘿卜人各喜歡地讚美她的丈夫,讓我們覺得,楊瀾混跡演藝圈很久很久,很成功很成功。成功到她身邊所有熟識的、合作的、被采訪的,都簇擁著她,仰視著她,讓她的頭揚得越來越高。於是,名不見經傳的網民們便不買賬了。
對楊瀾的否定,是動搖不了她內心的自信和強大,她甚至可以置之不理。但,作為小老百姓,在這個虛擬的角落,流露一點真實的感受,應該也不算得罪誰吧。
培養一種美好的氣質,需要幾代人的氣質的積累。一旦丟失,著實可惜。
《孤老》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9014/201507/22538.html
2003年3月:擔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
楊瀾最大的問題是 cheating!! As a public figure, 沒有為錯誤的行為道歉. 為社會成立了一個壞榜樣, 沒有承擔社會責任 as a public figure!!
幾乎在楊瀾的謊言被公開同一時刻,兩件事情發生在美國: "Notre Dame Coach Resigns After 5 Days and a Few Lies":
******nytimes***/2001/12/15/sports/notre-dame-coach-resigns-after-5-days-and-a-few-lies.html?pagewanted=2
另一件事情發生在美國: 桑德拉·鮑德溫,第一位女性美國奧委會主席和董事長, 昨天辭職,
******nytimes***/2002/05/25/sports/olympics-us-olympic-chief-quits-over-her-lies-on-college-degrees.html
鮑爾文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獲得了學士、碩士學位,然後讀完了全部博士課程,也寫了博士論文初稿。報道說,她雙親中的最後一位去世後,她隻得返回家鄉科羅拉多州照顧自家的農場,並想多和家人在一起,那時她已有了兩個孩子。在當時找工作的簡曆中,她寫上了博士學位,認為以後會找出時間修改並完成論文,而獲得博士學位。這一切發生在35年前,當時她27歲。 ... 美國媒體的報道,(學生)記者的追蹤,以及鮑爾文迅速認錯,馬上辭職,都再次顯示了美國社會注重誠信、不容造假的社會風氣;正向的價值占上風,是個重尊嚴、要臉麵的社會。 ... 吳征的“巴靈頓博士”和楊瀾的“哥大校董”明明是有意騙人,其學曆經曆造假的程度、內容的“豐富”都遠比鮑爾文嚴重得多,但在被媒體揭示 後,吳楊至今死活不認錯,更不向大眾做一個字的道歉。
1996年,楊瀾吳征在接受上海《新民晚報》采訪時表示,楊瀾放棄了在美國做三大台主持人的機會,回去報效祖國;
1997年,在楊瀾的《憑海臨風》序言中,她的丈夫吳征寫道:“對楊瀾來講,她也已經可以成為第一個非美國出生,在三大電視網中一家任職的亞裔主持人,拿一份優厚的待遇”;
2002年,即使在她和吳征的一係列謊言遭質疑後,楊瀾還在《南方日報》表示,“我隻說過美國的主流電視台邀請我出任他們的記者或主持人。”
現在楊瀾似乎忘記了這些她和她丈夫在中國媒體上的宣稱。反而強調她沒用“爭相”邀請的字眼(誰說你用了?她自己造出個“爭相”然後自己一本正經地否認),繼而荒唐地強調什麽她說是做“主持人”而不是“主播”。
幾乎每個人在翻開新年日曆的時候,都會萌生許多的希望。
我也不免俗,竟然狂妄到替我們這個國家許個願望了。
我祈願,在21世紀,中國人能保持和重拾信任。
我們能夠信任誰?三十多年前,在那場史無前例的"大革命"中,人與人之間
的相互仇恨達到空前的程度,連夫妻枕邊的細語也能成為告密的內容;人們被告
知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民眾在等待我們的解救,到頭來卻發現人家已經用上了洗
衣機,電冰箱,出入還有小汽車。如今,一切都已變化。但仍然有令人擔憂的現
象出現:滿口大道理的廉政典型被查出是個貪汙犯;工人即將下崗,廠長竟還在
用公款報銷嫖娼時的小費;納稅人的錢壘出的是豆腐渣工程;高價買來的冬令補
品是用舊鞋底熬成的;好不容易下決心做點小買賣,第一個坑了自己的竟是老朋
友,人稱"斬熟客"。。。。。。我們還能信任誰?
我看沒有比信任危機更可怕的了。它是社會的毒素,無聲無息卻充滿負麵的
能量,足以銷蝕人的勇氣和友善,更會使一個國家,民族喪失最後的團隊精神。
信任的建立,需要真誠的日積月累;信任的崩潰,一句謊言就夠了。
在保持和重建信任的過程中,能不能首先要求中國的文化人保持真誠,能不
能要求我們的文字保持真誠?
巴金先生已經老了,但他的精神鼓舞著我們:人,如果想誠實,還是做得到
的。
(原摘自《文匯報》,後登於《讀者》2001-10)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者聯誼會致校友楊瀾的公開信
楊瀾同學:
......
我們無意在此一一指出你的不實之處。謹希望從事新聞傳媒的校友你能夠秉持客觀、真實的新聞原則。
......
最後,讓我們以你在《文匯報》上的一段文字來共勉:
"我看沒有比信任危機更可怕的了。....:人,如果想誠實,還是做得到的。"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
2002年1月20日
作者此文也沒說出個子午卯酉。 當今網絡小老百姓判斷評說名人容易也不必負什麽法律責任, 有多少時候是人雲亦雲, 丟失的也是自己的氣質和獨立思考。
" 楊瀾和吳征本是一丘之貉"
yes, cor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