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明星的花邊新聞沒什麽興趣,歌手我隻聽他們的聲音,演員我隻看他們的表演,至於他們的私人生活,和我沒什麽關係.然而昨天看到的一條消息讓我定神想了想,這件事並非娛樂八卦,而是一個人對自己未來生活的嚴肅選擇,我關注的其實不是主角本身,而是很多觀眾的反應.
當年在紅極一時的電視劇<<紅樓夢>>中扮演林黛玉的陳曉旭在長春正式出家,皈依佛門,我看了她剃度後的照片,安然平靜,唇邊有快樂的微笑.
我覺得高興,為她所感受到的快樂.對於她出家的原因,還有什麽"拋卻億萬身家","逃避世事","放下塵緣"等等說法,我隻能感歎,為什麽一個人不能選擇她所希望的生活道路,即使這種生活與大多數人的向往不相一致? 為什麽多少身價就難以拋卻? 為什麽出家就等於出世? 為什麽皈依佛門就等於逃避現實?......
這麽多的問題難以解答, 其實呢,不過是我們對於傳說中的佛法了解得太少,對於實際的生活又沉陷得太深.
我這麽說,不是因為我懂得佛法,那是不自量力了,直到今天我認真看過的佛經也隻有<<金剛經>>,不太長,對我的古文水平要求也不太高,斷斷續續地可以通讀下來而已.既然看了一點兒,心裏便有些體會,也有幾句話想說說,反正我知道說錯了佛也不會責怪我.
說起來也是好笑的事情,在宗教的批判上麵,總是人相互之間在不停地批判著, 嚴厲如上帝,他老人家也隻說最後的審判誰也逃不過,眼下呢,誰都最好不要輕易地下論斷. 我雖然不信他,對這個道理還是信服的.佛呢,他老人家更體諒一些,也沒說過自己是完美而不可批判,他強調的是人的自省,督促人反觀自己的內心.
我也是<<紅樓夢>>迷,到現在也認定那是中國最好的一部小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續寫的版本也看過不少,怎麽說呢,倒是應了那句爛熟的老話,"一千個人心中便有一千個結局",或者"每個人心裏都有自己的林妹妹",怎麽續的並不要緊,你寫的是什麽,早已無關<<紅樓夢 >>本身,那些不過是你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觀感和夢想而已.
唯一讓我感興趣的,是幾乎所有的續寫,都脫離了原著的浪漫主義本色,著力強調書中人物的現實生活,寫他們如何為更好的生存而勉力掙紮,即使是林妹妹和寶哥哥也不能免俗. 這說明了什麽呢? 人們對於太浪漫的東西接受程度有限,雖然我們的文學史中不乏浪漫的東西,可注意到了沒有,越是浪漫的故事,結局就越是淒慘,或者被精心地加上一個大團圓的結尾.
為什麽需要這樣的安慰? 難道我們的生活是如此沉重艱辛, 已經容納不下丁點兒對升華的期待?
凡俗生活的喜樂紮實, 或許是寶姐姐們的追求,但我想,未必是林妹妹的向往. 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地活著,也不是寶玉所能夠忍受的.所以,林妹妹必定淚盡而死,寶玉必定看破紅塵. 他們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記得從前我引用過張愛玲的一句話,大意是中國人最難脫俗,不過是從這一堆人中跳入另一堆人中, 後來沒心沒肺廚房說了另一句話,"這一堆人就是跟另一堆人不一樣!", 這句話我再也忘不了.
理解自己的這一堆人很容易,因為你幾乎就是他們,他們大致就是你,但理解另一堆人就困難了,原因也很簡單,他們是不一樣的.
也是誰說過吧,一個人有錢,再多的錢也算不了什麽,因為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人不把錢放在眼裏. 那麽所謂的"億萬身家",究竟對誰才有意義? 誰在乎就對誰有價值,不在乎就一文不值.
沒有比滾滾紅塵更熱鬧的,我們的希望,寄托,向往,追求.......都在萬丈塵囂中打滾,可以說,沒有這個底色,我們幾乎無法對自身的價值有所認定.
也許這就是紅塵難舍的最大原因吧, 因為我們想不出換了一種情境將如何生活,我們已經習慣了! 我們以為自己的夢想都在這個時空裏麵遨遊,等待有機會和我們狹路相逢.
以我不多的生活閱曆,看得寥寥的幾本書,我覺得看破紅塵的不外乎是兩種人,一種是對過去的生活極度失望,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於是幹脆拋開過去的一切,到佛門中尋求另一個開始,一般認為的"逃避現實"大概是指這類人. 還有一些人,曾經有過豐富的過去,也許繁華,也許艱辛,但都非常繁盛, 經過對比,他們選擇了放棄過去的東西,尋求一個新的天地.
所以,我認為第一類人的選擇是被動的,有點兒象寶玉,他本來熱愛紅塵中的一切,但現實不斷給他打擊,讓他灰心喪氣,直到最後被剝奪自己所夢想的所有,他的看破,是因為他在紅塵中再也得不到了,於是他選擇封閉自己的內心,從此對外界聽而不見,視而不聞. 他的"哀",是"心死".
但第二類人的選擇是主動的,不是日子過不下去了,而是他們不想再這麽過下去了.當然,我認為他們同樣對過去是不滿意的,因此他們開始尋找另一種"升華",而不是被動的解脫. 關於解脫這個詞,等會兒再說.
當初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王子,他可以安享富麗的生活,甚至做轉輪聖王,但他選擇了求道,因為他覺得現實中的一切並不能滿足他對人生的追求,他希望天下的眾生,是"眾生"啊,不僅僅是人類呢,都能有獲得真正的幸福和平安.
他出家了,但他沒有出世,自己得道後堅持傳道說法四十一年,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出家等於出世的悖論,是後世人的偽思.
怎麽說呢,我覺得各種宗教都不是教人逃避生活的,恰恰相反,都是讓人更真實地麵對生存的困境,更有勇氣地麵對未來.
耶穌基督說,"你要背負你的十字架,然後跟我走!" 他可沒說什麽你要拋棄一切跟他走,他要求人們放棄的,隻是人對世事的貪婪和占有.他要人背負自己對自己的責任,背負自己對世界所應盡的責任,這樣才有資格做他的信徒. 他自己,則背負著最大最沉重的十字架,也就是對所有人的責任,對整個世界未來的責任,走在所有人的最前頭.
佛呢,他希望人能夠通過修行而充實自己的品行,發揚自己的智慧,希望人可以看透自己的渺小,懂得自己的價值,更希望人對世界有功德,什麽是"功德"呢,就是 "施舍",努力,精進,多付出,少求回報,提升愛,降低罪惡,後世的大乘佛法,更是提倡人在個人修行的同時,不做自了漢,為身處的世界,能出多少力便出多少力.所以啊,你看佛什麽時候要人看破紅塵而逃避人生呢? 他所希望是正是人們能有一個更燦爛的人生啊.
人在軟弱的時候,會首先想到逃避和畏縮,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人性當中的軟弱並不羞恥. 然而再軟弱的人也蘊涵著力量,隻是這力量被痛苦所掩埋,被困苦所 折磨,讓我們以為它是不存在的.我想,宗教的一個好處,就是通過各種方式,讓人們重新意識到自己潛在的力量,再次點燃生命之火,照亮未來的道路.
選擇什麽樣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從中獲得新生.我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相信世上沒有路的地方,走得人多了,也會有一條路.
佛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我想他的意思是說,無論哪條道路你都可以走,無論哪種修行方式你都可以去做,有差別的僅僅是方法,而不是最後的結果.一個人有這樣開放的視野,無論是昂然走在陽關大道上,還是蹣跚於獨木橋中, 都有莫大的價值, 都能夠到達彼岸.
所謂的"修行",其實也隻是生活的某種方式,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打坐也好,冥想也罷,都隻是媒介,可以專心,卻不可執著,因為人所向往的是那個彼岸,而不是乘坐的哪條船.
我相信世上最好的東西,包括信仰,都應當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上 帝說的"堅持",佛說的"精進",不是要我們勉強自己,而是麵臨困難的時候對自己仍然充滿信心,還能繼續努力.
修行,是一個很大的詞,似乎一談到了修行,就離和尚離廟宇不遠了,其實才不是呢.生活本身就是修行啊,我們每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都是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看法,體現自己的世界觀嗎,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時時刻刻都在修行,隻不過有的人清楚有的人忽略了.
我跟信教的朋友們談過很多關於天堂和地獄的感念,記得跟二仙曾經說過,如果世上的每個人都能盡量控製自己的惡,更多地發揚自己的善,天堂都已經在人間了呀.可是現在呢,天堂還不知在哪裏,人間地獄的景象卻時時可見.
每個人對世界都是有責任的,雖然一個普通人的影響也許輕如鴻毛. 說真的,我覺得有時人在作惡的時候,就是否認了自己對世界的影響力,盲目地認為自己的一點兒罪惡算不了什麽,可卻忘記了千裏之堤,潰於蟻穴,以為自己在個人渺小的陰影下,便能夠逃避責任.
修行,或者修煉,是滴水穿石,不太可能有瞬間的功效.恐怕是越多地考慮效果,便越遠地偏離修行的本意.因為對於修行而言,重要的就是它的積累過程,就如行善的作為根本不在於它所能給帶來人的好處,而是恰恰行善的行為本身是有意義的.
耶穌基督說過,以為自己能夠上天堂的,未必可以,而真到了天堂的人,會發現裏麵有些人是讓他們驚訝的.
佛說,凡有所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想他們所說的,應該是一個道理.我們行善,不是為了上天堂,天堂是神對好人的獎賞,但這和我們自己是無關的. 我們修行,不是為了成就功德, 功德是我們的行為本身, 但那不是我們自己.
說到這裏,就可以再談談"解脫"這個詞了.倘若望文生義,這個詞兒給人的感覺不夠好,有一種放下一切,從此再不管不顧的架勢.可惜,這不應該是它的本意.
我想,解脫的基礎當然是"放下",放下什麽呢? 放下過去那些貪婪,自私,狂妄,偏執,淺薄......總之是放下那些阻礙我們的心智成長的東西, 放下太過漫溢的自我, 說到底,也就是放下束縛我們心靈的枷鎖,否則我們如何前行?
放下之後,要重新"拾起",拾起什麽呢? 信心,勇氣,責任感,希望,愛......沒有這些我們怎麽有力量重獲新生?
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這才是"解脫"的願意吧,關鍵在於你願意不願意真的放下,願意不願意真的回頭.這個心願的力量,比你所以為的還要強大.
我很喜歡陳曉旭說的一句話,大意是她隻是換了一種活法,她要學佛的精神,從點滴做起,教化自己,幫助眾生.我不知道她的未來會怎樣,但她的這個心態,是廣大的,有智慧的,我欽佩她,祝福她.
出家又如何? 在家又怎樣? 還不是全憑個人的根基和作為. 想做事的人,身在哪裏都有事可作,都能有成就.
芸芸眾生,出世,入世,不過是心態和身份,稱號不重要,名字也不重要,假如我們能堅定自己,做個好人,對社會有益,對世界有益,走在哪裏都是好的.
I like this one.
盒子呀,你的話讓我想到一個很老的問題:我們為什麽需要宗教?
毫無疑問,人是有局限性的,人是不完美的,所以人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外力的支撐.這是我們的局限,但不一定是貶義的弱點,強大如上帝,他也需要通過人間來成就他的偉大,不是嗎?
無論信什麽,都是完善自己的一種方式,從這個角度看,宗教是有它的積極意義.很少有人能夠一直獨自前行,精神上的向導,有時是自己的內心,有時是外界的影響.
信仰,在我看,是一種很有力量的東西,依賴信仰的人,也未必都是軟弱的,我所見所聞,很多人是通過信仰才使自己逐漸強大起來的.
人,是需要自信的,但我總覺得,人最好不要太自信了.
我曾經很欣賞陳曉旭,她那時說過一句話,如果知道自己的性格不為外界所接受而不去改變自己,那叫愚蠢。她改變了,她成功了,但是。。。
我一直認為宗教是弱者的心靈支持,是病人的良藥,健康的人是不需要宗教的,他們總能改變外界或改變自己。但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是不能改變的。
比如死亡,我們或者去麵對, 或者接受一樣什麽東西(天堂, 輪回等)來告訴自己這不是問題。宗教實際上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 人的局限性。
話說回來, 宗教並沒有解決這些問題, 隻是給了你一條無法證明的路而讓你感覺好一點。炒作宗教的人有辦法讓人們信是他們的本事, 而那些人會接受也是他們的福氣。我看“活得好不如活得糊塗”實際上也是一種哲學。
謙謙好啊,先祝你元霄節愉快!
倘若信仰能夠帶來力量和安慰,能夠和生命融為一體,那麽信仰就是你自己:))
您在這篇中的所有觀點都說的對及了!!!
小米粥,大仙無言了#$%^&**(*+...
周末快樂!
謝謝小青,也祝你周末愉快,有空再聊:))
"出世也講究別頑空。不過把人家出家看成一定是直接在世俗社會裏煩惱或是病痛得混不下去了,跑到宗教裏去躲起來,也未免小看了那真正的出家人。"
這是真的,喜歡你這樣說.雖然出家的人各有緣故,其中的確有一些人是發下宏願,立誌要做事的.還是那句話,出家不等於逃避,相反,對於真有願心的人,出家隻是換了一種對其更好的方式,可以更廣泛地深入人生.
入世的芸芸眾人如我們,多少該有些出世的心,堅持一些道德準則,出賣靈魂給魔鬼的誘惑,大大小小,時時常在,可也別忘了,那最後的審判,誰也逃不過。
出世也講究別頑空。不過把人家出家看成一定是直接在世俗社會裏煩惱或是病痛得混不下去了,跑到宗教裏去躲起來,也未免小看了那真正的出家人。
還有樓下的獅王好眼力 :))
預祝周末愉快。。。
剛才我瞧見了.
"很多發願修行的反而走了鄉願之路了呢."
發願隻是開始,做事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其中會有患難和阻礙,能堅持到底的人,才有結果吧.
我想說的是,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都不影響做事的信心和願力.至於在哪裏更適宜個人的修行,因人而異啊.
遇到喜愛紅樓夢的朋友,我總是很高興的:)
匆忙看了你的博客,很有意思的,回頭會細讀,祝好:))
很久不見,祝一切安好:))
說起行善,我倒想起另一個題目了,改天再聊吧:)
能有一顆出世之心,必然會看淡俗世的繁華.
為什麽覺得有意思呢,因為仿佛突然從一個世界掉入了另一個世界。 這兩天小豬四周的新聞都在圍著中國股市的震動,世界股市的起哄, 經濟突現的“危機“, 加拿大的油緊缺。。。這上上下下的操縱間,多少老百姓的血汗錢就沒有了, 市場和大眾都被玩弄於集團,權力的股掌上。猛然間象是撞進了另一個門, 看到一個“明星“的個人決定,掀起了形形色色的反應, 兩廂邊都如此熱鬧,真是非常有趣。
隨便說說,和小艾的文章沒什麽關係。
嗯,愛麗絲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倒是讓我想:很多發願修行的反而走了鄉願之路了呢.
頓悟應該是有的,雖然這是積累的結果.
有關入世出世,差別應該是有的,但也許更應該處在艱難的那個才更有機緣.
你說你不信佛,不信上帝,隻怕在上帝,佛的眼裏,你是真信者呢。
對出家在家之談,有點小小的異議。
'出家又如何? 在家又怎樣? 還不是全憑個人的根基和作為. 想做事的人,身在哪裏都有事可作,都能有成就.'
從理論上來說,這話講得自是不錯,但是就現實而言,我們都是凡俗之人,心量有限,不能小看了環境對心靈的影響,塑造。適合出家的,在家會阻礙其修為,適合在家的,出家會更添煩惱。所以,出家,在家,並不完全一樣。除非是濟公那樣的道行,才能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
其實一聽到陳出家的消息,我心裏真的為她高興。世人隻看到她舍棄了億萬財產,
卻看不到,她要走的另一條幸福,但有挑戰的路。本來也想寫點什麽,但是懶阿,
隻好在這裏隨便塗鴉了。
續貂的多了,高愕最為接近,但隻得曹公的形,而遠其神。故看起來味同嚼蠟。更
有多如牛毛的紅學家,若躲藏在紅樓,寄生在曹公身上的虱子,令人惡心不已。
陳的黛玉,形神兼備。陳就是為演黛玉而生的。而演完紅樓後,曹公的神韻,已經
紮根陳的心中了。陳前半生的起起落落,不過是塵世的未了因緣。而遁入空門,才
是陳完美生命的開始。
我不是很相信生命輪回的,但我知道冥冥中,有些天注定的東西存在的。陳的存在,
我寧願相信,是有無形之手,借陳的一生,再續紅樓。
看看以前央視紅樓再聚首的照片,那時的陳,雖家產萬罐,卻麵相淒苦,眼光遊移
空洞。明顯的人在紅塵,心卻找不到歸屬。而看陳現在的法相,平淡若空,眼微笑
而明澈。她的心,歸家了。
以陳的性格,20年後,必會有大動作。世人又會皆驚訝不已,而於她,隻是走她的
路而已。我感覺,陳會成為少有的,出世而又入世的得道高人。大概百年之後,我們
再看紅樓和陳的一生,可以說,陳用生命續了紅樓。
"還有一些人,曾經有過豐富的過去,也許繁華,也許艱辛,但都非常繁盛, 經過對比,他們選擇了放棄過去的東西,尋求一個新的天地”
"他(耶穌)要求人們放棄的,隻是人對世事的貪婪和占有.他要人背負自己對自己的責任,背負自己對世界所應盡的責任,這樣才有資格做他的信徒”
"我覺得各種宗教都不是教人逃避生活的,恰恰相反,都是讓人更真實地麵對生存的困境,更有勇氣地麵對未來.”
"我相信世上最好的東西,包括信仰,都應當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上 帝說的"堅持",佛說的"精進",不是要我們勉強自己,而是麵臨困難的時候對自己仍然充滿信心,還能繼續努力”
"我們其實時時刻刻都在修行,隻不過有的人清楚有的人忽略了。”
"行善的作為根本不在於它所能給帶來人的好處,而是恰恰行善的行為本身是有意義的.”
"我很喜歡陳曉旭說的一句話,大意是她隻是換了一種活法,她要學佛的精神,從點滴做起,教化自己,幫助眾生.”
我感覺,林妹妹這番話的重點並不一定是普渡眾生, 而是通過幫助眾生來教化自己。
寫的很不錯,讚美一下. 突然想到,體育健將,處處都是建身處;然身體虛弱者,需要一個健身房和指導老師,....
抄上《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 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道一句,阿彌陀佛……
“人所向往的是那個彼岸,而不是乘坐的哪條船“,很對啊。所以修行何必出家,行善同樣不必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