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郭耕
人與動物共存於這個星球已達二百多萬年,二者關係根深蒂固、千絲萬縷。首先,人類本身就屬於動物,是靈長類動物,可知,我們與黑猩猩的差異隻有1%;
其次,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就象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離不開動物。盡管我們與動物——時而為神、時而為敵、時而為友、時而為役、時而為靶、時而為需、時而為師、時而為侶……恩恩怨怨,愛恨交加,至少,在饑寒交迫的歲月,原始人是通過逐漸學會利用動物,才得以果腹和禦寒的,由此說,動物改變了人類生活。
但是,隨著人類地位的自我提升,我們似乎越來越不屑於與動物為伍,甚至生殺予奪,為所欲為,六親不認,以怨報德。使地球上大量的同樣需要生存空間的、同樣是血肉有情之物的蒼生野種背井離鄉、妻離子散,身陷囹圄,慘遭殺戮,這一切,皆由一個物種:人類所為。動物的欲望是生存,可是人類卻為了可有可無的欲望而毀滅生存,難怪西方有句諺語:人類是唯一會臉紅,也是應該臉紅的動物。在此,我們是否該捫心自問:麵對大千世界我們做了些什麽?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
麵對命運與共的生態危機,我們必須做出抉擇,以關愛取代戕害,以“厚德載物”取代恃才傲物,不僅應遵循人與人之間的人倫之禮,而且要遵守人與動物之間的好生之德。從現代科學的成果所知,人與動物乃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關係,要麽同舟共濟,要麽唇亡齒寒,隻有地球生物永恒的多樣性,才有人類社會長久的穩定性,隻有學會關愛,才能相伴永遠。
人與動物恩怨交加的關係:
1、 動物為神 :原始人多把動物作為圖騰崇拜,認為,不同的部落源於不同的動物,如古老的印地安人有狼族、鹿族、熊族、鷹族……隨著國家的出現,動物崇拜漸成宗教,動物便獲得了神的稱號。古波斯、古希臘甚至非洲黑人部落,都不約而同地把母牛奉為神祗;古埃及人則視公牛至高無上,當然,牛、羊、貓、狗、河馬、狒狒、蒼鷺、鱷魚乃至屎殼郎都被埃及人視若神明;盡管如此,卻比不上篤信生命輪回、眾生有靈的印度人,在次大陸,被敬奉的動物簡直難以計數:牛是神、羊是神、野豬也是神;孔雀是神、烏鴉是神、麻雀也是神;大象是神、猴子是神、老虎也是神;烏龜是神、遊魚是神、毒蛇也是神……原來,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動物,或是逝者靈魂的寄主、或是天神降世的化身。中國東北山民畏虎,奉虎為“山神爺”,而世代居於北方的原住民,幾乎都相信鹿是一種能將人引向祥和、生殖旺盛、官運亨通、甚至奇異冥界的神秘動物。事實上,古人對動物的崇祈,無不折射出動物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動物為神,古今皆然,無論東方西方,對動物的信仰,早已根植於人們的心靈深處,表現於不同的民俗文化之中,不信,您就想想您的生肖屬性吧,那也一定是一種令您心儀的動物。
2、 動物為敵:在遠古,人類對待動物,敬畏多於敵對,畢竟那時的人類尚不具備以動物為敵的實力。隨著人類生產力的提高,包括自身生產力的提高,人多勢眾,開始居臨於眾生之上。從貓的地位的起落,便可見一斑,古埃及、古希臘均視貓為神,自由的象征。但中世紀歐洲的教徒們,出於對外來文化的抵製,對受外邦尊敬的貓也成了他們憤恨的對象,他們以貓為敵、視貓為妖,這種邪惡的宗教觀還殃及到許多其他動物,什麽惡魔撒旦能變成公羊、什麽吃小孩的動物是惡人扮狼……糾其原由,人們相信,魔鬼害人,總是要變成走獸興風作浪的,用法國修道士皮埃爾拉烏尤的一句名言就是“魔鬼沒有不借助野獸模樣的”。我想,從人們對動物的莫須有的恐懼而知,至今,人類對動物的敵對情緒還是耿耿於懷的。莎翁語‘有力者恥於傷人“,人類已如此強大,為何還執意與動物為敵呢?也許,僅僅是對孩提時外婆講的狼外婆的故事,還心有餘悸吧!
3、動物為友:人與動物可否成為朋友,我曾十分疑惑,以為這是我們的一相情願,畢竟我們長期以來對動物的態度是不夠朋友的,咀嚼之、勞役之、射殺之、褻玩之……
在經曆了成千上萬年的滄海桑田、特別是工業革命的血火洗禮、善惡榮辱之後,我們終於安靜地坐下來,回望天人關係,期待綠色和平,重新思考人與動物的關係了,其實,人與動物的理想境界,既要保持敬而遠之,又有“零距離”的親密接觸,古人尚且知道“馬有垂韁之義,狗有濕草之恩”,我們對我們的朋友為什麽不能善待之、親近之、欣賞之、敬重之……
從關鳥到觀鳥;從槍射到拍攝;從人對動物是否友善的態度上,便可以衡量出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在這裏,我們隆重推出一位與動物“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小女孩蒂皮,她是野生動物的真正朋友,她為我們展現了人與動物化敵為友的動人場麵。
4、動物為役:文明西漸、人心不古。隨著人類征服自然欲望的提高,伴著鬥獸場的血腥、馬戲團的虛榮,動物日漸走下神壇,為人所役。
馬匹曾使人類的活動空間極度擴展,成吉思汗一度鐵蹄馳騁,遠征歐洲;馬匹甚至開創了風靡一時的一個騎士年代;狗被馴化後,作為人的忠實衛士,不僅保障了我們的安全,還激發了我們的誠信。牛可犁田、馬可騎乘、母雞下蛋、公雞司晨、北方的馴鹿、南方的水牛、沙漠之舟是駱駝、高原之舟是犛牛、南半球有人飼養火雞、駝羊、亞洲人竟能役使獵豹、大象……直到1786年蒸汽機的問世,動物負重的勞役才算告一段落,但假以科學名義的勞役卻堂而煌之的被人推崇著,製作標本,使無數活的變成了死的;位於十二生肖之首的老鼠,成為實驗室中的受虐的常客;非人靈長類在太空艙中替人受過;動物園裏,到處是“悲莫大於心死”的生靈;進入現代社會的動物們,又成為現代化的勞役對象。人類真的為所欲為、無所不役?
5、動物為靶:渡渡鳥、大海雀、白令海牛……隨著人類足跡的擴展而一一滅絕;1867年,挪威人發明了捕鯨的飛叉,20世紀又裝配了捕鯨炮,如今,作為後起之羞的日本人正以科學的名義及手段,對這些地球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大開殺戒,使一處處藍色的海洋被點染成紅色;北極世界,血紅雪白,一年約有30萬隻豎琴海豹(多為白色的還喝母奶的幼子)被人用棍棒活活擊殺;中國西部的藏羚羊因西方時裝市場的畸形需求(披肩)而屍橫遍野;森林砍伐,鳥獸喪家,我們正使“樹倒猢猻散”之語成為生活中的一幕現實。一切野生動物均是我們的先人傳承給我們,我們也有責任再傳承給後人的自然財富,故唐代詩人杜牧有這樣的詩句:“勸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殺象取牙、殺犀取角、殺羚取絨、與虎謀皮、敲骨吸髓、見血娛樂、饕餮野味……野生動物隨著人類文明的提升,竟是處境每況愈下,麵臨滅頂之災。如果說狩獵運動尚且算是一種原始人漁獵蠻性的遺留,而那些謀財害命、暴殄天物行為,則是人類道德水準的滑坡。2002年初發生在北京的傷熊事件,就足令“以動物為靶”的缺德者在芸芸眾熊的麵前自慚行穢,但遺憾的是,今天仍有六千餘隻活生生的黑熊、棕熊在約200個養熊場中身陷囹圄,活熊取膽之廣告還在一些媒體上大行其道。
6、動物為需:以馬為核心的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以牛為核心的農耕民族則蓄養各種動物。肉、蛋、奶、皮革、絲綢……動物為人類提供了其生存所需的蛋白質,各種營養及禦寒材料,還為人類維持生存所需的植物生產提供著不可或缺的傳粉、傳播種子、控製害蟲等作用。一萬年以來,人類已使一些原來野生的動物喪失了其懼人天性,從狗開始,我們已成功地馴化了約60種動物,家雞的祖先源於中國南部、印度北部的原雞;家兔源於野生的穴兔;家鴨多源於綠頭鴨;狗、馬、羊、駝、水牛、鴨鵝來自亞洲;牛、豬、兔來自歐洲;貓、驢、珠雞來自非洲;駝羊、番鴨、豚鼠、火雞來自南美;人類的文明進化與家禽家畜的飼養馴化如影隨形,藍孔雀被印度人推崇為國鳥;火雞初被拿到英國時誤認為是來自土耳其,由此得名TURKEY。鴿子的馴養已有4000年之久,它使鴻雁傳書的浪漫成為實際;蜂的馴化則讓人類嚐到了天賜的甜蜜;海狸、水貂、狐狸等毛皮獸的飼養為婦人提供了華麗的裘皮;如今,人類無論從生理到心理,幾乎樣樣離不開動物,但動物卻完全可以不需要人類的照應而棲息。現代漁業曾一度輝煌,特別是在二戰之後,但是,年複一年的過度捕撈,不僅使內陸河湖竭澤而漁,汪洋大海同樣麵臨資源饋竭,糾其原因,皆因人類的過度消費。為了自身需求的可持續,必須給動植物以休養生息之機!否則,甘地的警告恐怕真要成為讖語:“地球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卻滿足不了人類的貪婪!”
7、動物為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類憑聰明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發明創造了許多工具、裝置、器誡,有些是從動物身上得到的啟發,有些則遠遠比不上動物。人造係統往往事倍功半,或耗能巨大、或汙染嚴重,動物們的運行機製則巧奪天工,成為人類仿生學的取之不盡的源泉。響尾蛇的紅外技術;蠅翅上的平衡導航;蝙蝠的回聲定位;貓眼的微光夜視;蛛網的超級強度;螢火蟲的生物冷光……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大自然蘊藏著無窮智慧,芸芸眾生的生存方式則更值得人類學習:蜂鳥的無害化生存、熊貓的深居簡行、大猩猩的適度消費……無不閃耀著智者的光輝。大熊貓尚能順應自然,計劃生育,並改肉食為食竹,人類為什麽就不能改邪歸正,迷途而返呢?孔子在兩千年前就告戒過我們:“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如果有人對此還充耳不聞,我們幹脆請來了三隻猴子,為您作出示範動作,聊做以“動物為師”的一種寓教於樂吧。
8、動物為侶:與動物相依為命,或為伴為侶,在中國自古就有,著名的如:宋代林逋有“梅妻鶴子”之佳話。十九世紀,歐洲的一些藝術家、畫家通過在作品中的動物與人的角色轉換,開始反思二者關係的相同和相似之處;法國作家雨果以其泛神論的思想挖掘著人類靈魂深處的“動物性”;不久,以動物象征人格的戲劇、樂曲相繼出台:易卜生的《野鵝》、契可夫的《海鷗》、舒伯特的《鱒魚》、聖桑的《動物的狂歡》、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無不賦予動物以人性化、人情化的浪漫格調,其實,這與動物權利推動者、愛爾蘭人馬丁的努力分不開,在他的力促下,世界上第一個“反虐待動物法”於1822年通過,兩年後,他又在倫敦成立了皇家動物保護協會。法國的皇家動物保護協會是1845年成立的,由於成員中有警察總長德賽特將軍等舉足輕重的人物,嚴禁鞭馬的保護法令終於出台,盡管遭到世人的嘲諷,畢竟,動物權利作為一種理論得到了肯定。通常,我們以為將動物養做寵物,就是愛動物,其實,那僅僅是一種滿足你自己占有欲的愛,以動物為侶,不僅要求它滿足你,你也要滿足它,即尊重動物的權利和異質性,相互為侶。
要了解動物,必須深入動物生活,所謂“不入虎穴,焉知虎子”。這方麵,珍尼古道爾建樹頗豐,積三十餘年的探索發現,她向我們揭示了黑猩猩王國的神奇奧秘,她是作為黑猩猩的一個朋友,深入其生活的,因此可知“作為動物的一個朋友,比拿著儀器的科學家更有可能走進這個領域”。
萬物有情
五月是溫馨的,不僅因為五月是歌聲蕩漾、鮮花怒放、無數個小生命呱呱墜地的季節,更因為五月的第二個周日是母親節。我要把對生命的頌歌奉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母愛是那麽偉大,她不僅僅是屬於人類,也是地球上所有母親所共有的美德。
母愛既偉大又平凡,她基於祖先那永恒的遺傳基因,是化學因素的誘發,更是物種進化、生命延續之必然。舐犢之情見於各種哺乳動物,對初生小獸的舐拭是親仔行為的最初體現。數月懷胎,一朝分娩。當一頭小鹿降生後,母鹿不顧產後身體的虛弱,就給小鹿從頭到尾一遍一遍地舐拭,鼓勵著小鹿站起來,特別要舐去小鹿的胎糞。這不僅僅是為了清潔,更是為刺激小鹿的胃腸蠕動,幫助促進其消化功能。因此,這最初的母愛——舐犢之情是淨身,是溫暖,是安撫,是鼓勵,更是對生命的激發。當小鹿吸吮到媽媽甜香的初乳後,便開始了踉踉蹌蹌的生命之旅。
我們常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無疑,那是專指人類,但同在藍天下的芸芸眾生、包括各種鳥獸,有無父母心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沒有父母,何來後代呢。我在做自然保護演講時常有一樁樁、一件件有關鳥獸親情的可憐且可悲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以求喚起人們蘊藏於內心的良知。
——某獵人在追殺一隻藏羚羊,眼看獵物走投無路,突然,這隻藏羚羊不再奔跑,而是麵對獵人跪下了。“奇怪,這個畜生還會求生?”獵人思忖著,但他並未因之而動惻隱之心,舉槍將近在咫尺的這隻藏羚羊打死了。
回到駐地,一解剖發現,這隻羊的腹中竟有一個胎兒,獵人怔住了,“這是一個就要生產的母親”;獵人明白了:她的求饒是為了孩子;獵人的鐵石心腸融化了,“我幹了些什麽?真是禽獸不如”!終於,這位獵人丟掉獵槍,金盆洗手。
——在非洲稀樹草原,某探險家曾與一獵豹遭遇,人獸相鬥,難解難分,雙方均受重創,最後,探險家終因將拳頭塞進獵豹的口腔而使獵豹窒息死去。看著這隻盡管雙眼圓睜、卻已一動不能動的獵豹,探險家艱難地爬起來,踉蹌著跑回營地。他找到一助手來抬獵豹的死屍,可回到事發地點,大吃一驚,獵豹竟然不見了。循著血跡,他們來到一棵大樹前,見樹跟下有一動物巢穴,獵豹就在裏麵,美麗的豹紋清晰可見,鼓搗了老半天,沒有動靜,原來,獵豹已死,待他們把死獵豹拽出來,都愣住了,大豹的身後居然還有兩隻沒睜眼的、嗷嗷待哺的小豹。此時,探險家明白了,獵豹之所以死不瞑目、拖著垂死之身跑回巢穴,是為了給兩個饑餓的孩子喂上最後一口奶。
——屠格涅夫曾寫了一篇名為“麻雀”的散文。一天,這位文豪正在遛狗,忽然,狗好象發現了什麽,放慢腳步,躡足潛行。原來,前邊有一隻羽毛稀疏、嘴帶黃邊的小麻雀,剛從巢中跌落,眼看就要被狗打了牙祭。這時,麻雀媽媽飛身撲到狗的麵前,她渾身戰栗,羽毛豎立,叫聲淒厲,盡管麻雀在狗之前顯得極其孱弱渺小,力量對比懸殊,可母鳥此時表現出的一種比理智更強烈的力量,使狗先是一怔,續而驚惶而退。好心的屠老先生趕緊喚回了狗,懷著對麻雀的敬佩之情走開了。之後,屠格涅夫感慨地寫到:我尊敬那隻小小的、勇敢的鳥兒,我佩服她那愛的衝動和力量,愛,我想,比死和死的恐懼更強大。
——有時,即使不存惡意地進入動物的領域,都給動物造成傷害,更別說蓄意屠殺了。不久,我聽到印度的一位同行講的一則有關犀牛的故事令人心酸:遊客在騎象遊曆森林時,遇見了大小兩隻犀牛,為了獲得更好的觀看效果,遊人驅象而上,走到了兩隻犀牛的中間。哪知,母犀因看不到幼犀而大怒,衝向大象,保安為保遊客,開槍射殺了母犀,遊客無恙,可是,從此,世界上卻少了一位母親,多了一個孤兒。
與所有的母親一樣,當幼仔遇到危難時,母親們會奮不顧身地衝上去解救。在野外,金絲猴往往見到人就飛身逃遁,但當小猴被人抓住時,母猴決不會一走了之,而是中了魔似地在樹上“嘎嘎”怒吼,甚至不顧一切地衝上去撕咬敵人,具有視死如歸的氣概。可悲的是這種至深至烈的母愛,往往被利欲熏心的人所利用,導致母仔慘遭殺身之禍。在海洋中,一些捕鯨人就利用雌鯨的母愛,先叉住無助的幼鯨,拖到船尾,因為捕鯨人知道,那失去孩子的母鯨遲早會趕來。於是,母仔雙亡的悲劇便會一而再地發生。這些人略施小計就能輕易地捕殺到大鯨。這種利用大自然真摯的母愛之情,誘殺生靈的卑劣手法,簡直是對神聖造物的褻瀆。我們說,人與自然與野生動物的關係,最終將反映到人與人的關係上,隻有善待自然,關愛動物,最後才能真正地珍愛人生。
動物園沿革——從監牢到庇護所;
圈養珍稀動物,中外有之,從中國皇帝到埃及法老,3000年前,周文王始建靈囿,築靈台,就是專供統治者欣賞動物的。現代動物園起源於1752年的維也納,當時的動物園,開始從僅對“業內人士”開放的會員交流之地,漸漸轉為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場所了,隨後,巴黎、倫敦、都柏林相繼出現麵向公眾的動物園。動物園的出現,是人類妄圖征服自然的產物。從動物園的沿革看,初期的動物園隻是滿足少數人的收藏嗜好。對公眾開放後,也僅把動物做為娛樂對象,搞好服務使遊人滿意,使經營者獲利,是初期建動物園的目的。19世紀的動物園,以分類為主題,分門別類地飼養、主要是野外捕來的、被囚禁的動物,展出方式純粹是籠舍式動物園;20世紀的動物園,,開始強調動物地理學和行為學,生態成為動物園的主題。動物園已從活的櫥窗,發展成活的博物館,後期,不僅在國際合作實施“遷地保護”的物種繁育等方麵取得長足進展,而且在公眾教育方麵日益影響著社會,使遊人獲得視覺愉悅的同時,在知識上甚至意識上得到提高,這時的展出方式的主流已屬於場景式動物園;進入21世紀,動物園對野生動物如何保護、是否虐待或過度利用,成了眾矢之的,動物園的主題是環境,動物園已從簡單的休閑之地,升華為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之所。出於對保護生物學(科學)的實踐和生態倫理學(哲學)的關注,動物園的公益性愈加顯現,動物園必須考慮動物的身心和遊人的身心雙向受益。動物園不僅是珍稀動物的庇護所,生物知識的奉獻者,還可能成為公民覺悟的影響者。21世紀的動物園,在展出方式上屬於浸入式生態動物園。
日常生活中的愛與害(遊戲棋)
1、 拒食野生動物、甚至不在野味餐廳用餐;前進……步。
2、 熱愛戶外觀鳥的愛鳥方式,既環保,又健身;前進……步。
3、 為房前屋後的野生動物提供便利,如,種樹、設小鳥食台;前進……步。
4、 遏止砍樹,保留荒野,為野生動物提供棲身之所;前進……步。
5、 動物落難時及時出手救助,前進……步。
6、 見到殘害、虐待動物的不良行為出麵勸止或向有關部門舉報;前進……步。
7、 向媒體提供有關動物的新聞線索,通報好人好事、揭發壞人壞事;前進……步。
8、 不為幹壞事的捧場、不圍觀耍猴、不支持其紐帶動物的行為;前進……步。
9、 見到獵捕鳥獸的網具、索套、夾子果斷拆除;前進……步。
10、 籠養野生鳥,導致自然界鳥少蟲多,生態失調,後退……步;
11、 吃田雞、害青蛙,有損農業生產、並導致絛蟲病,退回始發點。
12、 穿戴野生動物皮、羽、角、骨等製作的服飾,誘發獵取行為,後退……步。
13、 虐待動物、殘忍嗜殺,後退……步。
14、 購買野生動物製品、刺激買賣行為,後退……步。
15、 參觀動物園時,隨便投喂、恫嚇、欺辱動物;後退……步。
16、 買動物放生,好心幹壞事,停走一次。
17、 為滿足個人進補欲望,或虛榮心,炮製動物器官作藥、泡酒,後退……步。
18、 獵殺動物、或熱中在自然江河垂釣,幹擾生態和諧,後退……步。
19、 參觀自然保護區時,隨意闖入核心區,後退……步。
20、 把野生動物當作寵物來飼養,既違法,又無知,後退……步。
玩笑是玩笑,真的不用著急的,什麽時候有感覺了什麽時候寫。
好吧?
好久沒寫東西了,隻言片語還可以,寫多了就要漏餡了。
唉,我隻能試試看,不知道能不能寫得出來呢,真的很鬱悶:(
對了,你呢,你東跑西顛的,見過那麽多,我都等了很久了,你也沒個動靜呢:)
更有震撼力。
還有就像你寫的小白鼠那篇,都是非常不錯的。我個人覺得,比介紹動物園要積極
有力的多。
audree說得真好!從人對動物的態度,對自然的態度,對世界的態度,直接反射出人的本性和品質。
有時候,麵對一些冷漠的人,會覺得無能為力,唉,我又想起魯迅先生的呐喊了。
不過,喚醒一個人,總是多了一個對世界有良心的人,呐喊永遠是值得的。
我今年春在北京的時候,同學同事聚會,居然有人點菜點穿山甲等野生動物,我當時就拒絕,弄得場麵很僵。
讓我更不能接受的是,有人居然說:“你不吃,總也有人吃,不少你一個!”
唉,人啊,人!
拯救動物,其實是在挽救人類,淨化人的心靈。
所以我以為,救一兩個動物,不如喚醒一批冷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