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二十五: 動物園演義之歐洲的變化

(2006-11-01 04:11:39) 下一個


這裏為了更好地講述動物園的發展曆史,讓我先看看此時歐洲的情景。在1907年,一個名叫卡爾·哈根貝克的德國人開了一家自己的動物園,他在他的動物園實施的理念改變了世界各地的動物園。

哈根貝克原來的工作是為動物園和馬戲團采集動物,後來開始為馬戲表演訓練動物。一個喜歡創新的人,他把動物原生地的不同的人文背景一起融合到動物表演當中,他讓拉普蘭人和馴鹿一起表演,讓因扭特人和北極熊共同演出。

他的演出遍及歐洲大陸,1878年,僅在柏林就有六萬兩千多人次觀看他在當地動物園舉辦的巡回馬戲表演。成功並未讓他滿足,他仍在不斷摸索展示動物的新方法,為了訓好動物,他在世界各地的巡回表演過程中,對動物行為學作了認真研究。

他還有更多的打算,要建立自己的動物園,那不是一個普通的動物園,籠子挨著籠子,而是像他描述的那樣:"不是把動物限製在狹小的籠子裏,透過欄杆去看它們,而是讓它們在盡可能大的空間裏漫步,沒有欄杆、沒有其它視覺障礙,讓人們忘記這裏是動物園。"

他設計的動物園給予動物最大的自由度,遊客們覺得和在野外欣賞動物沒什麽區別,按照這一思路他建造了哈根貝克動物園,現在這個動物園還存在著,由他的後人在經營。

他引進了在動物展區邊緣建立壕溝的新概念,他根據他訓練動物的經驗測試出每種動物能跳多高和多遠,從而得出壕溝的寬度和高度,再利用地形或種植物的辦法把壕溝隱蔽起來,讓觀眾看不見壕溝,但同時保證動物不能跑出來。

哈根貝克還能設計把猛獸和草食獸放到一起的展區,如把獅子和斑馬放在一起展覽,其實也是用一道看不見的壕溝把它們分開。你看雄獅躺在一塊大石頭上,周圍的草地上是一群母獅和小獅子,在獅子後麵是一群斑馬、羚羊和幾隻鴕鳥,整個一個活生生的自然景觀。觀眾看到了非洲的景觀,看到了動物物種之間的關係,知道了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生境的概念。
  
從此人們開從新的角度欣賞動物園動物,他們看到的不再是鐵欄杆後麵的動物籠子,而是充滿了自由景象的自然展區。對動物來說也有了更多的空間去活動和更多的東西去欣賞。這種展覽方式極大的改變了人心目中對動物園的印象。

但一些動物園的園長,其中包括紐約邦克斯的洪納徳並不欣賞這種自然展覽方式,認為這樣動物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就太遠了。但更多的動物園非常歡迎這種形式並迅速開始改造他們的籠舍。哈根貝克的兒子們來到美國,設計了密執安州的底特律新動物園,他們還協助設計了辛辛那提動物園。芝加哥的布魯克林動物園派了一個代表團去德國漢堡哈根貝克的動物園取經,回來後結合了許多經驗到布魯克林動物園的建設中。美國的動物園迅速?上了自然式展覽新概念。
 
 哈根貝克不但引進了許多展覽動物的新概念,、還改變了動物們的生活方式,這種趨勢在今天仍在發展,並且今天我們在動物園所學到的同樣可以應用在野外。
  
1930年經濟大蕭條過後,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提出新經濟計劃,讓更多的人享有工作。這極大地初進了動物園的發展,為動物園的維修和現代化更新解決了急需的人力資源。緊接著,二次世界大戰中止了動物園的發展,直到50年代才又重新開始繁榮。60年代正是美國人重新反思價值觀的時代,動物園也開始經曆一場革命,人們開始更多考慮自然保護,開始重新認識動物園的作用以及如何對待動物。

原任瑞士貝塞爾動物園園長,後來又到蘇黎世動物園任園長的黑尼·海澤爾博士曾對動物園設計和人類如何護理動物方麵有過重要貢獻,通過對野外和動物園動物的觀察,他認為必須從生理、心理和社會學角度滿足動物在動物園小空間環境下的各種需求,這幾方麵動物的需求是動物園動物最基本的福利要求。

海澤爾博士在他〈〈動物園裏的人和動物〉〉一書中指出:"判定一個動物園中的動物的生活標準,應以它們在自然界的生活為指導。"

在60年代,我們對動物在自然生境中的生活有了許多了解,珍妮·古多爾和喬治·夏勒等生物學家讓我們知道了許多動物的行為。而今天動物園已成為一個向公眾介紹動物知識的重要場所。公眾教育部門已在動物園普及並扮演重要角色,向遊客提供課程安排,示範講解以及誌願者服務,事實上公眾教育已成為動物園的重要功能之一。
  
   70年代,當人們對動物園護理動物的標準有更深認識的同時,善待動物園動物的呼聲在急切增長,動物保護組織示威反對動物園,美國最大的保護組織美國人類協會開始監督對動物的照顧和護理情況,發行指南手冊要求重視動物的需求。

一些人主張關閉所有的動物園,另一些人要求更加善待動物。那些天天和動物打交道的動物園專業人士也在積極為動物園創造更好的護理標準,他們成立了美國動物園和族館協會(AZA)來監督自己的工作,為自己的工作負責任。

在70年代早期,AZA就確認動物園動物的娛樂功能必須以公眾教育和科學研究為前提才可以實現。動物園界發生了徹底的改觀,動物園之間的競爭關係被合作精神所取代,優秀的動物園之間加強合作,共同改善動物的居住條件,更好地開展公眾教育,並且最重要的是共同在動物的自然生境實施保護工作

。對野外動物的研究越來越多,科學研討會越來越多,全世界動物園間的人員和信息交流越來越多… 科學和醫學的飛速發展也給動物們帶來了良好的健康護理和科學營養的食譜,它們的繁殖更加成功,生活的環境比以往更好。

70年代,兩位地形造境建築師(Landscape architect)喬恩·柯和格蘭特·瓊斯,以及當時的兩位園長丹尼斯·鮑爾森和大衛·翰考柯斯在設計西雅圖的Woodland Park Zoo的大猩猩館時提出了"沉浸式景觀"展區的新概念,遠遠超越了哈根貝克的理念,這種展覽把動物放到一個到處是植物、山石有時還有其它種動物的完全自然化的環境中。

更重要的是,它把參觀者帶進了實地環境,在沉浸式景觀中設計技巧的運用使觀眾感覺到自己也是大猩猩生境中的一部分。他們看到鳥兒在頭上飛翔,身邊傳來雨林中植物瑟瑟的聲響。當你身臨其境,你就會從心底裏對環境萌發一種新的感悟,一種和動物相似的感悟,一旦當你感悟到她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應該像愛動物一樣熱愛它們的環境。
 
 80年代,動物園飛速發展,建設展覽場地的新材料不斷出現,像水泥這樣的老材料在造景工藝方麵如製做假樹、池塘、堤岸等也有新的突破,更好更多的新展館紛紛落成,哈根貝克的自然式展區概念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在90年代,世界各地動物園的作用又有了發展,這種發展已遠遠超越了動物園的圍牆,它們開始積極參與野外動物及其生境的保護工作。


附注:文章來源:
http://www.chinaezoo.com/his2main.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