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二十四: 動物園演義之美國動物園的萌芽(下)
(2006-10-31 04:23:10)
下一個
在19世紀末,紐約的動物園無論是對那些第五大道上富有的淘金者還是那些渴望忙裏偷閑的工薪階層,都是一個娛樂的好去處。對於那些住在東區陰暗、擁擠的出租房屋裏的新移民們,花幾分錢坐電車或溜達到陽光明媚的動物園也是一種享受。
1868年,中央公園動物園送給芝加哥的林肯公園一對天鵝,於是後來就有了芝加哥林肯動物園,後來林肯公園又陸續得到了不少禮物動物,到了1873年,林肯公園已存欄獸類27隻,鳥類48隻。這兩個公園就是美國最早的籠養動物園,今天已成為受人尊敬的現代動物園。
當時這兩個籠養動物園都位於城市公園之內,屬公園管理處管理,員工們根本不懂物的怎樣養動物,工作崗位也不是固定的,這個月這個員工還在掃樹葉,下個月可能就被派去養動物。直到1980年,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紐約市簽署協議,由協會接手對中央公園及布魯克林和昆士區的動物園進行管理,雖然這些動物園仍屬於市府但管理權限已交給了保護協會。今天那些珍稀動物、那座標誌性建築物還矗立在原來的地方,不過她已由一個籠養動物園變成了受人矚目的、代表動物園21世紀發展方向的野生動物保護中心。
在十九世紀50年代費城是美國政治文化的中心,一些政治家、科學家和商人提出費城應該有自己的動物園,因為他們其中的一些人對倫敦動物園有很深的印象,認為動物園會給城市的發展帶來好處。
1859年的費城是美國第一大城市,當時美國第一座植物園-巴爾的摩植物園已經建成、還有皮勒自然博物館和許多歐洲風格的公園、花園以及音樂廳和馬戲團等文化設施。同年的3月21日,費城野生動物協會成立,這是威廉姆·卡麥柯博士的主意,他曾考察過歐洲許多動物園,認為動物園是費城文化發展的新起點。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他的觀點,加上受內戰的影響,協會也停止了工作,直到1872年在他的召集下又重新開始工作。
和以前的籠養動物園不同的是,費城動物園的設計具有規劃性,動物籠舍是永久性建築,由專業建築師設計、施工,準備雇用全日製飼養員照顧動物,派出人員有計劃采購動物,為籌集資金,還實行了會員製。經過15年的努力,終於在1874年7月1日費城動物園正式開園,迎來了首批3000名觀眾,當時的門票大人25美分,兒童10美分。看到漂亮的動物籠舍,鳥園、猴館和各種珍稀動物,人們好評如潮。26年以後費城動物又在動物園界率先建立了科學實驗室用於動物園研究。
戰後華盛頓成為了美國的首都,當時已經有了世界聞名的自然博物館-史密桑那學院,到1870年有了動物協會,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支持當時並沒有動物園,隻有一個供自然博物館部分標本來源的小飼養場,由標本製作人威廉姆·洪納徳負責管理,1887年對公眾開放,不過動物不多卻養了不少狗。後來在美國國會的壓力下,建立了一個占地175英畝的動物園,同時具有研究和展覽功效,於1891年正式對遊人開放。
華盛頓動物園開放後不久的1895年,紐約動物協會,即現在的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成立,其宗旨是致力於對動物的深入研究和為老百姓的休閑娛樂提供服務。它的一份後來被認為對協會本身和其它動物園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報告中提出:"提倡與其他組織共同保護繁殖北美洲動物的合作精神,反對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破壞"。
動物協會開始著手工作,爭取資金等各方麵的支持,在郊外籌建動物園。4年以後,即1899年11月8日,由原史密桑那標本製作人威廉姆·洪納徳任園長的紐約邦克斯動物園正式開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美國變得更為富有,城市不斷發展,人們比以往更重視自然資源,其中也包括動物園。動物園成為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截至到1999年,美國已有國家動物園、幫克斯、聖地亞哥和亞特蘭大等23家動物園,動物園和植物園被視為大型公園係統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不過,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學習怎樣照顧動物,怎樣管理他們,雖然經過大量的經驗教訓,今天回顧起來了,當時對這些知識仍是一頭霧水。很少有人知道動物在野外如何生存,那些獵捕它們的人根本不願意去了解動物的行為,對動物在野外吃些什麽,住在哪裏知道的非常有限,飼養員的工作簡直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遊客們在動物園裏看到不少不同的動物,但卻了解不到多少有意義的相關知識(我們今天仍有許多動物園還是這樣)。動物說明牌上隻簡單寫著"獅子"或是"老虎",至於動物從哪裏來,有多大年齡,在野外行為如何等信息一概沒有,頂多寫上幾點喂食。
為了讓遊客不斷重複訪問動物園(不斷來消費),動物園的動物必須不斷充實新種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動物園之間是一種激烈的競爭關係(現在已變成合作關係)。一個動物引進了長頸鹿,另一個也一定要引進,並且還要再引進犀牛。那些引進了很"酷"的物種的動物園,遊客數量往往大增。於是動物園不停地引進最吸引人的動物,新物種接踵而來,那些珍稀動物獨家擁有者終於有了炫耀的資本…
北美的動物園經營者們把動物園的娛樂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對那些有意義的知識卻仍然知之甚少。小熊跳舞、大象遊行、穿衣服的黑猩猩等動物表演到處都是。一本當時的動物園指南上寫著?quot;觀眾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11年夏季每天下午四點鍾在靈長類展館外舉行的9隻類人猿進餐的露天表演。"這本指南還進一步說明表演的目的就是要向觀眾展現這些"像人一樣"的黑猩猩。
早期的動物園動物時常被單獨關在籠子裏,連我們今天所知道需要過家族生活的動物像黑猩猩、大猩猩也不例外。由於受到資金和時間的限製,飼養員對動物的照顧非常簡單。那時的動物籠舍就像一間洗手間,隻有瓷磚和混凝土,非常方便用水衝洗。當時認為保持這樣的清潔對動物的健康致關重要,飼養員打掃起來也很方便。根本不考慮動物的自然需求,這種動物飼養方式被稱為"廁所時代"。
"廁所時代"的動物被圈在除了鐵欄杆,其它甚麽也沒有的籠子裏,無處藏身,也從來都不能離開地麵,沒有其它物體,沒有"家具",大型貓科動物虎和獅子頂多有塊兒睡覺的鋪板。除了一日兩餐和在打掃衛生時被挪到另一間籠子外,生活相當單調。
到了20世紀初期,為防止動物生病和死亡,對它們的護理已有很大改善。 這是的動物越來越難以引進,原來似乎無限的動物供應好像已經接近枯竭,許多動物已被捕獵得瀕於滅絕,甚至已經滅絕。另外外國政府也認識到這些動物是他們的自然資源也很有價值,誰要拿走,必須掏錢。不過盡管這樣,又過了幾十年動物的野外捕捉才明顯下降,但到現在已沒有停止。
捕捉動物的限製意味著今後動物園要更加小心地善待它們的"居民們",它們必須學會讓動物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讓它們在動物園裏繁殖,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寄希望於從野外繼續捕捉動物,而且小動物還能吸引更多的觀眾。漸漸的人們發現,要讓動物保持健康並且繁殖,就要給它們提供像自然生境一樣的飼養環境。
附注:文章來源:
http://www.chinaezoo.com/his2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