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十: 人與自然(上)

(2006-10-23 08:07:44) 下一個

---當物種滅絕的多米諾骨牌紛紛倒下時,作為其中之一的人類能幸免嗎?---


人與生物圈

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均為一個宏大的,相互依存的係統的一部分,它們依賴於我們這個星球上無生命的無生命的組成部分並與之相互作用。這些部分包括:大氣,海洋,淡水,岩石和土壤。我們人類完全依賴的生物群落,是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陸地生態係統(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等),海洋生態係統和淡水生態係統。

人,是生物圈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物,有能力大規模地改變生物圈,使之為人類的需要服務。但是,人類僅僅是生物圈中的一個成員,我們的生存依賴於生物圈所提供的生活資料。在地球上出現人類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人類和周圍生物及環境處於一種合理和諧的平衡狀態。

大約一萬年前,人類學會了栽培植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的活動範圍增加,需求增長,對環境的影響和衝擊日益加劇,使生物圈的麵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20世紀60年代後,人口的膨脹,世界資源的大量消耗引起的相對短缺,大範圍的環境汙染,不得不使我們從生物圈的角度去重新考慮生存現狀。

地球人口以35年左右翻一番的速度猛增猛漲,而地球上可耕種地有限,濫墾,濫牧,濫伐,使全球植被逐漸減少,大麵積的水土流失,耕地的質量下降,並嚴重到發生荒漠化。

環境汙染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重大問題。工業排放的含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煙霧,造成酸雨;燃燒油,煤,翻耕地排出的CO
2 彌散於全球的大氣,可能因其向下反射地表紅外輻射而提高氣溫;噴氣式飛行器排放的氮氧化物,也會減少高空臭氧,削弱對太陽紫外線的屏蔽作用。

必須對人類及環境的錯綜複雜的關係進行詳細周密的定量研究,才能對地球,對人類的命運有一些清醒的認識,從而學會自我控製。

我們麵臨著時代的轉折,可以繼續以長遠利益為代價,使環境單純地滿足我們眼前的需要,或者,保護生命珍貴的多樣性,讓人類的生存不要太早地麵對危機。

全球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指一個地區內基因,物種,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總和。遺傳多樣性指種內基因的變化;物種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物種的變化;而生態係統多樣性的測定是最困難的,因為群落的邊界(物種的聯結),以及生態係統的邊界都是模糊的。

從某個角度說,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可以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很多特征表現出人們在特殊環境下如何生存的手段和策略。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在語言,宗教信仰,藝術,音樂,社會結構等諸多人類社會特征的多樣性上,有助於我們適應不斷變化莫測的外界。

生命的絕對多樣化(sheer variety)具有巨大的價值。當一個生態係統的物種多樣性發生變化時,即物種滅絕或物種引進後的效應,生態係統對汙染的吸收,土壤肥力,小氣候的維持,水的淨化,以及其他不可估量的功能都會同樣發生變化。

當大象從非洲的傳統分布區域大量消失後,生態係統由草地恢複為疏林,疏林的野生動物又回來了。當海獺幾乎被皮貨商們從阿留申群島根除時,海膽種群壯大,抑製了大型海草的繁殖。

生境的喪失,不僅促使物種滅絕,它自身也代表了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斷喪失的生物多樣性,是人類需求與自然能力之間不能平衡的可信的一個量度。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基本原因,有非持續性的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消耗的高速率;不斷狹窄地取自農業,林業,漁業的貿易譜,比如,單絲浮網捕獲大量的目的物種,同時也捕獲了大量的“無辜”的海洋哺乳動物,鳥類,及其非目的種魚類;經濟係統和政策不能正確地評估環境和資源的價值;生物淘汰利用和保護產生的效益的占有,管理,分配之間的不均衡;生物知識量與應用的不足;另外,還有法律和製度係統,直接或間接地促成了非持續性的利用。

那麽,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是什麽呢?

通過不減少基因與物種的多樣化或不破壞重要的生境和生態係統的方式,保護和利用生物資源,以保證生物多樣性能夠持續地發展。

生態平衡的砝碼

在自然界,生物的個體總是組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彼此相互依賴,相互作用而形成群落。群落和它所在的無生命環境組成生物地理複合體--生態係統。

在生態係統中,不同種群具備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比如,綠色植物是生產者,它利用日光能製造食物;動物,包括人類在內,是消費者;細菌和真菌是分解者。任何一個生物,它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和功能,生活習慣和行為,跟它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和地位是相對適應的,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生態係統的穩定調節,是通過反饋機製實現的。當種群的個體數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食物必然短缺,競爭加劇,導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迫使種群個體重新接近穩定的水平。反過來,種群的個體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時,食物充裕,競爭減少,為個體數量的恢複創造條件。

在這些過程中,數量的增減作為一種信息回輸到係統當中,稱作“反饋”,若結果與原趨勢相反,則被成為“負反饋”,這種通過信息傳輸的調節過程,就是生態係統的信息流。

平衡,是對一個係統而言,生態係統是生物圈中的基本功能單元,總在不斷地進行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倘若一個生態係統的各個因素,在很長的時間力能夠保持相對協調的動態平衡,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態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了。

因此,生態係統的衡量,看是否處於生態平衡,要考察三個方麵,即結構上的協調,功能上的和諧,輸出和輸入物質數量上的平衡。

人類的活動範圍日益擴大,所以生態平衡的問題不僅存在於自然係統中各個生物群體內部,群體之間,群體和環境之間,更存在於人類的經濟生活和社會活動的許多方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青青,

我旅行的時候,也和你一樣,喜歡看人,看自然,看文化...

如果有一天,我們也能一起去旅行,那得多棒!

很喜歡你的補充,希望多聽到你的看法:))
苗青青 回複 悄悄話 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和保護的措施,我想到我們有過兩個案子。

有一個國家製定了生物保護的技術法規, 保證捕撈金槍魚時,不把遊在魚群上麵的海豚網住, 捕海蝦時,不把海龜捕入網內。 不使用保護海豚海龜保護措施的, 捕來的魚蝦不準上市銷售。 這些保護的目的是大家都能認同的,措施隻要不是變相的貿易限製, 也都是國際社會支持的。

很同意你說的, “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也可以是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

旅行的時候, 我喜歡看人類學博物館,看當地人吃穿住行的特點, 很有意思。 還有, 世界各地的民間舞蹈也都各有特色,能看出來各個民族性格的差異,人的多姿多彩。

你寫的生態平衡的概念也很有啟發。

祝好!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雷鳥提到的這個試驗,我也是印象深刻,記得當時追著看各種關於它的報道,雖然還不怎麽懂。

人類有時過於相信自己,以為什麽都可以做到,以為破壞了一個大自然,還能再造出一個新的來。

有些錯誤是不可原諒的,因為不是一切都可以重新再來。

謝謝雷鳥的補充!
Thunder_Bird 回複 悄悄話 上世紀 80 年代末在美國 Arizona 州的 Oracle 建起了一個人造生物圈,叫 Biosphere-II,占地 3.15 英畝 (大概三個足球場大小)。Biosphere-II 是一個完全封閉的係統,與外界連氣體交換都沒有。它的目的是檢驗人與其他物種在這樣一個係統裏麵長期生存的可能性。這個人造生物圈有地球上幾乎所有有代表性的物種和地質地貌。原來的設想是,裏麵的植物用太陽能和二氧化碳進行光合作用,給動物提供食物和氧氣;而動物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再被植物吸收和利用,以達到良性循環。

遺憾的是,90年代初實驗開始不久,就發現裏麵除香蕉外,其它作物都長不好。而且氧氣的濃度以每月 0.5% 的速度下降,不僅就稀薄到不能維持人的生存了。

這個實驗表明建造一個能自我維持 (self-sustained) 的生物圈並非易事。如果 Biosphere-I (地球)遭到破壞,別指望移民到其他星球另建一個生物圈--起碼目前不行。所以,還是好好愛好我們的地球母親吧。

謝謝 IRIS。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這部分的表述很枯燥,是人與生物圈,生態平衡等方麵的基本概念。

下一部分將談到自然保護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