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點心得體會

(2006-06-28 05:49:28) 下一個
學謎幾個月來,越來越覺得:能編一個“巧”謎,隻能是偶得。

就拆字而言,大多數人認識的,常用的漢字就那麽多,能做謎材的又少了不少。且經過前輩長時間的拚拆,幾乎所有的parts都有了固定的格式。比如說:“灬”,常被編做“馬蹄”,“然後”,“焦點”等;再比如:“X”常寫成“齊心”,“風中”,“殺頭”等等。用來用去,字謎也就因為俗套而失去了很多趣味性。用現成的parts,如果組合得好,也是能編出非常巧妙的字謎來,但始終讓人感覺似曾相識。那種恍然大悟的快感全無。如何能擺脫這種格式的陰影的束縛,偶得個把巧謎,個人覺得應該著眼於漢字本身的結構。

漢字是象型文字,各個部分或提聲或指性而定義了方位感;結構上的疏密關係而產生的韻律感;很多字與字之間互相包容時的錯落有致的精巧;。。。太多了。老祖宗們幾千年智慧的結晶,真是得好好崇拜才是。每個漢字都是一幅畫,一幅具有內涵的畫。這也是漢字值得玩味的意趣所在。個人覺得,拆字就象是在畫與畫之間去探尋結構上的聯係。這種聯係是拆字的精神所在。

由於水平實在有限,隻能膚淺地就字與字之間的互相包容談點淺見。望大家批評指正,集思廣益,共同提高。

拆字是試圖找出字與字之間結構上的相互關聯。比如想拆一個“喜”字,在“喜”中看到了:“十”,“士”,“吉”,“口”,“豆”。。。等等。就“豆”而言,又能聯想到“豇”,“豉”,“壹”,“短”,“登”,“豌”,“鼓”等。這些字就會被用在謎麵裏,作為拆卸的材料。在這些可拆的材料中,與其用公式化的:“一方”射“口”,不如從“士吉豆”等字的整體入手去拆,從而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漢字的基本筆劃就一筆“點豎橫撇捺勾”,如果從這些基本筆劃著手去拆,那就是幼兒園大班的識字;但謎麵其間穿插拆個基本筆劃,則會使謎麵增加不少變化,平添很多意趣。就象一幅潑墨山水,有實有虛,有繁有簡,有濃有淡。。。;拆一點,這點精於何處是畫龍之筆,是拆字的魅力之一。

想拆基本筆劃太容易,“人前人後”撇捺都有,但若想讓謎麵有層次,則需多留心一些筆劃不多的“中間字”。姑且先稱為“中間字”,因為這些字鑲嵌在其它很多字中,因而成了極好的謎材。

先舉幾個例子:
葉 -- 請看下麵一堆字中是否能找到“葉”的影子。古,籲,吐,吉,呆,杏,吱,告,固,估,故,啤,哢,味,和,周,呷,呻,哐,哇,咭,咻,嘩,跺,咩,咪,哞,哺,哩,唑,唐,唪,嘖,喵,啉,唾,喂,唯,售,哩,噴,獸,喜,喋,喃,喂,喹,喟,嗔,嗑,嘟,嗉,害,嘻,嘭,嘲,嘿,噪,嚏,。。。。。。如果算上含“口”,“十”兩字的相關字,這大概才千分之一,雖然能入謎麵的字不多,但畢竟有了大量的選擇。

什 -- 就更多相關字。仕,仕,仟,仔,偉,休,仵,任,華,估,體,佧,伸,佃,傭,住,佳,侍,伎,佬,侄,侏,佯,俚,保,倒,債,值,做,偶,偎,傅,俐,僖,僵。。。。。。若加上“人”,及和“十”有關的數不清的字,能入謎麵的材料俯拾即是,就看如何去組織謎麵。

能把謎麵編得通順精巧,個人覺得取決與如何很好地運用這些“中間字”。這些字在字謎中就象潑墨山水中的大片含蓄,是謎麵的主體。(自己一直覺得,國畫潑墨山水的主體是空白和含蓄)隱約感覺二者之間的相通。 想到哪兒敲到哪兒,不成體統,見笑。也算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各位方家多多指引,才能有所提高。

27th April 2006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