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臉書的露臉文化

(2019-11-19 20:48:49) 下一個

接到一個以前同事的生日祝賀,高興之餘琢磨他如何記住我的生日,我們曾經是同事,但並非要好的朋友,況且已經離開不短時間了,後來問詢才知他是從我的臉書(Facebook)上看到的。

臉書並不新鮮,但建立自己的facebook是個新事。孩子學校的新班級老師通知使用facebook與家長聯絡,班上的新聞,甚至學生作業都放在上麵。鑒於此,家長就必須有自己的臉書賬號才能參與其中,與老師保持同步。

建了個人賬號,同事們的加入邀請隨之而來,你加我,我加你,同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朋友圈迅速擴張,的確興奮一陣。

各種事情都有文化,朋友圈也不例外,加入臉書之後,看看一個個朋友發出的內容,照片占大量篇幅,如鄉隨俗,自己很快也隨手把孩子抱著狗狗的一張照片放進臉書,得到不少點讚。

第二天,一位印度朋友提醒說,他看到了我新放入的照片,特別提到在孩子學校的大門口照的那張,建議文字中不要提及孩子的學校名字,以免信息被不法之人利用,聽後頓覺後悔,是啊,個人信息被盜後出事的例子不少,及時敲了個響鍾,遇事要三思後行才對。

可是,看看同事們的facebook,大量個人和家人的生活照,比如婚禮照,節日合影,小孩滑稽抓拍,旅行遊記照,有的男女朋友更換後,與前友的幸福倩影還能保留,甚至家中住院的病人也要匯報一下,難道他們就不怕個人信息外露?

想比之下,華人顧慮較多,個人社交網上多是山水鳥獸照,私照不常見。印度朋友似乎也相近,謹慎行事,放個頭像後完事。從中也窺視出東西文化的不同,這個朋友圈絕大多數是美國人,自己不太情願在facebook露臉,就顯得另類,打算孩子結束這個年級後,下學年若不需要,估計要撤離臉書。

同樣,從微信也可看出華人使用社交媒體的傾向,朋友圈原創的東西越來越少,個人的照片更少,這反映出文化心態,欣賞少挑剔多,何必自尋煩惱。不是嗎,有的竟因為一句微信被誤解而結下怨愁,有的造成家庭不和,還有的計較朋友點讚的次數,甚至因政治觀點不同而出口傷人,凡此種種,關閉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多。

實際上,文學城的博客中又有幾人使用真名實姓呢,隱姓埋名,以文會友,隻聽其聲不見其人,說話自由,少惹麻煩,或許更符合華人的文化因素,如是這樣,會有更多的博主加入,欣賞這片舒心的天地。

臉書是個露臉的地方,既然不願露臉,就另尋別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客旅者之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無法弄' 的評論 : 謝謝你的分享!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我把臉書當做存檔的地方,我的照片都上去,然後就刪手機裏的照片。可是我的臉書照片only for me, 別人看不到。生日也不顯示,煩露個人信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