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評書大師單田芳先生今日去世,耳畔又回響起單先生那略帶沙啞而引人入勝的一個個名著評書,也禁不住說下評書之魅力,以為紀念。
多年前,對單先生的評書一聽鍾情,一日不聽如隔三秋。三國演義那些廣為流傳的故事被單先生繪聲繪色的語言講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記得每日午餐之時,匆匆幾口果腹後就恭耳靜候那半個小時與單先生的電波約會,享受評書之魅力。
那時,收音機是學生的主要娛樂方式,選擇節目由不得自己,評書的時間安排在中午十二點半到一點,伴隨著先生那“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始終不變的結束語,進入午休的夢鄉,日複一日樂此不疲。
在生活單調的年代,大師的評書成為文化滋養的亮點和永遠的美好回憶。雖不見萬人空巷的景象,但確有為聽評書而室內萬籟俱寂。
說來也巧,相隔多年後,最近在手機上又聽了一遍單先生的三國演義,當然今非昔比,手機的方便可隨時隨地開聽,駕車散步做飯皆為機會,不用再追隨電台的時間表,所以今欣賞單先生的評書可以做到短平快。
同位大師,同套評書,間隔數載,溫故知新,感慨不已。即歎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時光流逝,也有再聽故事時的人生感悟,正如辛棄疾所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評書的魅力在於聽,靜靜得聽,盡情的聽,不受環境及圖像的幹擾,閉目養神中,隨著單先生的講述,把思緒沉浸回朔到幾千年前的古戰場,塑造著那一個個英雄形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想象是無限的,天馬行空,上天入海,陰晴圓缺,悲歡離合,都在自己的思緒中隨意展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後來評書也登上電視的大雅之堂,四大評書大師袁闊成,單天芳,劉蘭芳,田連成的芳容風采一展四海,但本人仍喜好隻聽不看,讓大師的聲音盡出風頭,大師們功底的最高境界就是各自獨特的聲音魅力,電視上手持羽扇的形象不知是否能錦上添花,但更相信堅持揚長避短以聲奪人。
似乎評書這一行當不甚景氣,麵對色彩繽紛真假難分的時代,要說服年輕人靜下心思吃大苦而為聽眾寡付出的確不易。能像趙本山把東北二人轉唱紅遍大江南北,走向世界者畢竟是鳳毛麟角,而且能否長遠也是前途未知。
先生去了,但評書仍存,聲音永在,是評書喜愛者的財富。
沉痛哀悼他老人家的離去,一定去了天堂。為他祈禱。。。
為他在心裏落淚。想起他起來,有親切的感覺,但是在遠方的那位用心來說書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