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兒時家中過年二三事

(2018-02-15 13:26:17) 下一個

                                   1. 對聯

爺爺對過年的春聯非常嚴肅認真,從頭至尾親自辦理監督。他素常節儉持家,但每年都要買質量上乘的厚實大紅紙,且要買大張的,帶回家中按照自己家中的門窗類型尺寸親手剪裁。

對聯的內容也由爺爺挑選,他上過私塾,熟知常用的春節對聯。在那些年代, 似乎每年的對聯內容很相似,比如正門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慶新春” 。小孩房間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老人房間有“身體安康”。廚房有“五穀豐登”,“小心燈火”。水缸上貼“川流不息”等等。

接近春節,爺爺會準備好毛筆,墨汁,硯盤等用具,從親朋好友中請來擅長書法者到家中書寫對聯,那年頭不時興有償服務,爺爺會備上些酒菜招待一番以表謝意。但有一次出了個差錯,爺爺請我的大姑父來寫對聯,他到爺爺家時已近中午,就安排先吃午飯,飯後寫對聯。大姑父可能是多貪了幾杯酒,腦子一時有點欠清晰,竟把兩幅門上的對聯左右搞反了,因為左扇們上的一聯要在方紙內左豎寫四字右側豎三字,在右扇們上的一聯要右豎寫四字左豎三字,如此寫成的七字絕句詩,貼在兩扇們上正好對應。因這一差錯,爺爺很生氣,從此不再請大姑父寫對聯。當然,後來我哥哥勝任此事,也不用再請他人了。

貼對聯是個細致活,不僅要貼的整齊,還要平整沒有皺褶。那時,沒有如今的膠水,全是自己用做飯的麵粉攪拌成漿糊,難免有大小不均勻的疙瘩,刷少漿糊會使對聯粘不緊湊,刷多了會把紅紙濕透引起泡泡樣,影響美觀,爺爺會根據經驗塗上一層漿糊,然後緊接著用一把幹刷子輕壓平整,我們自歎弗如。

每次過年,爺爺要求完美的紅紅對聯成為家中的大景致。

                                    2. 新衣

那時,孩子們盼望過年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穿新衣服。祖輩信奉新年要有新開始,能更換的盡量更換,不能更換的要清掃幹淨,所以就有了二十四掃房子的風俗。隻要稍有條件,父母會盡力為孩子準備全新的衣服鞋襪,孩子們自然激動。

按習慣,新衣服必須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身上,有時看到孩子們急不可耐的樣子,也隻允許在除夕晚上把新衣服放在枕頭旁,隻恨夜長啊。也正為此,得一件新衣服那種激動滿足會變得刻骨銘心,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憶。我仍清楚記得剛入中學的那年春節,第一次穿到了‘的確良’褲子,那是媽媽與鄰居合買的一塊布,套著剪裁,兩個孩子每人一條,可以節省些布料。大年初一,穿上那嶄新的褲子不由得飄飄然,走路趾高氣揚了。

穿著那“高級”褲子,竟舍不得往地上坐了,生怕磨損我的高級服裝。

                                    3.  碗碎

春節講究吉利,最為普遍的習慣是把福倒貼,看見的人讀為福到(倒)。新年伊始,每家都圖個吉利,說話做事都注意讓人高興,慢慢形成了一些風俗。

我小的時候,家中的飯碗都是瓷碗,掉到地上會四分五裂。過年時,人來人往,小孩又特別興奮,那年頭,難得過節做點美味佳肴,慌亂之時難免。記得有一次,我手端一碗餃子,一不小心失手,餃子撒在地上,碗也摔破。要在平時,很可能會遭一頓訓斥教導,但大年初一,奶奶馬上笑著安慰,“碗碎了,歲歲(碎碎)平安啊”,這吉利話免了我一頓尷尬。

還有個風俗是初一早上不叫小孩起床,避諱催促年頭到年尾,但其實這是小孩最願意被早叫醒的一天,除夕夜熬夜,初一早上要穿新衣,放鞭炮,壓歲錢,吃餃子等,不願錯過一點點。為兩全其美,父母或哥姐會故意製造些響聲去喚醒,但不直接喊叫,每次想起來禁不住發笑。

又是一年伊始時,心中翻出些回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