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中線

用我們迷茫的眼睛 和 昏沉的大腦來----關注台海風雲
正文

我看“一個中國”和“一國兩製”

(2004-12-01 22:03:10) 下一個
我看“一個中國”和“一國兩製” 文章來源: 海峽中線 於 2004-11-25 09:05:22

說起台海政策,大陸這邊標準答案是:“一個中國,一國兩製”。因為這兩個項目總是連在一起說,所以造成“一個中國”=“一國兩製”的錯覺。實際上,他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一個中國”:這是一個大前提,我不懷疑它的正確性和合理性。但在92共識中,“一個中國”卻與“各自表述”連在一起,這提供了令人遐想的模糊空間。就像你邀請情人去公園玩,對方表示“要想一下”,讓你“等電話”一樣。美好的期盼能讓雙方的行為更加理性。

當我們具體到台海問題的時候,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雙方都必須有正確的心態。台灣:應該自信一些,格局更大一些,否則在談判桌上戰戰兢兢的,自己就先輸了。大陸:應該大度一些,格局更小一些,否則在談判桌上盛氣淩人,對手會被氣走。特別是,大陸應該自覺意識到:不能因為自己聲音大而壟斷對“一個中國”國際解釋。因為在兩岸關係中,大陸的談判對手是台灣人,自己的同胞,不是美國佬或者東洋人。

回顧92年以前的談判,我感覺雙方擱置爭議的意願很高,但耽誤了解決台灣國際參與的問題。我希望以後一旦兩岸恢複和談,別忘記這個題目。但難點是,“一個中國”在台灣被民進黨和台聯圬名化。如何恢複它應有的形象,是兩岸負責任的政治家共同麵臨的課題。

關於“一國兩製”:“一國兩製”是鄧公實用主義的傑作,大陸用它解決了香港和澳門問題。因為是鄧提倡的,所以它披上了不可討論的神聖色彩。但對大陸而言,不能躺在“一國兩製”的樹蔭下睡大覺,思維應該更主動一些,因為“一國兩製”遠不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

在我看來,“一國兩製”是一種臨時的過渡措施。在某一個階段,“一國兩製”能讓我們達成形式上的統一,是一種“苟合”的措施(請原諒我這麽說)。但是在苟合之後,它會妨礙更緊密的融合。比如現在或者今後幾年,如果港澳人提出要參與大陸政治,大陸能不能拿“一國兩製”拒絕他們?如果拒絕,則為歧視;如果不拒絕,則共產黨應該提前考慮如何提供政治參與空間。

回到台灣問題。對多數台灣人,“一國兩製”不是他們的選項,大陸方麵再強調,似乎沒有什麽作用。能不能開放思想,靈活一點?換個說法或者做法?別把“一國兩製”神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