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中線

用我們迷茫的眼睛 和 昏沉的大腦來----關注台海風雲
正文

我的64觀

(2004-10-28 22:06:04)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海峽中線 於 2004-05-11 08:03:50 64是我很想談卻一直回避的話題. 看到這麽多關於64的討論, 忍不住羅嗦幾句. 先講下我自己: 89年我大學3年級,和當今的大學生一樣, 年輕、愛國且熱血沸騰. 從89年4月中旬到5月底, 幾乎天天白天(4.26之前幾天除外)孜孜不倦地上街遊行,晚上則看書準備考試. 所以, 我把自己看成64的普通參與者, 或"受蒙蔽者", 大家沒有異議吧? 從一個參與者角度, 我想說: 多數參與89年學生運動的人, 不是被人煽動的! "鏟除腐敗,清除官倒", "要民主, 要自由"這樣的呼籲, 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 乃人心所向, 在廣大的學生和人民中, 能激起強烈的共鳴, 所以64參與者甚眾. "學生領袖"不可能蒙蔽全國近百萬的學生和數千萬的民眾! 我黨, 不是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麽, 怎麽會被蒙蔽呢? 從一個"被蒙蔽者"的角度, 如果有人認定我是"被蒙蔽的"話, 我今天客觀地說: 89年的學生運動有很多值得檢討的地方. 檢討什麽呢? 第一, 站在"黨"的立場, "我們黨"應該承擔"處置錯誤"的重大責任. 沒有學生運動納入理智的、體製內的軌道,並導致血腥的鎮壓,共產黨必須負擔責任。別的不說,用坦克等重型武器對付絕食學生,不知道這地球上還有哪個政黨幹過? 第二,站在學生的立場, 應該檢討脫軌的學生運動對社會的破壞力。年輕人,憑自己的一腔熱血,為理想而非不顧身,固然珍貴。但是, 社會改革試驗本身的複雜性,遠非工程技術實驗可比。可以想象,如果當年所謂“學生領導人”上台推行激進的改革,決非中國之福。最多多幾個大陸版本的“林佳龍”罷了,學生當初的政治主張,最後會煙消雲散。 這些年, 我一直納悶,當年的學生運動,怎麽會走向“暴亂的”?我個人看,下麵的兩個原因是很重要: 一是,中共高層內部分裂,導致學生運動被不同勢力利用,被逐步推向“與黨對立”的舞台。這個賬,算到學生頭上是極其不公正的。中共高層的分裂,是共產黨長期的老人政治和及老人政治所特有的意識形態的直接後果。我們有幸地看到,老人政治模式在大陸逐漸淡出。 二是,大陸當時的社會生態。 80年代中期,是中國試圖擺脫馬克思主義公有製的桎梏,初步嚐到經濟改革甜頭的年代。一方麵自由派政治思想活躍,並具有相當的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麵,從舊到新的經濟製度轉換(所謂雙軌製),為各種經濟腐敗和社會不公提供了溫床,民間孕育了相當的不滿情緒。 社會跟人一樣,不滿情緒必須有合理的宣泄途徑,而不能一味強行壓製。壓製得越久,就會造成爆炸式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大。當時,盡管有自由派學者在鼓噪,但政治仍然是“我黨”的專利。國家大事,是我黨的事,關你們屁事!”在一黨之私下,一切都成了工具,為鞏固黨的領導服務,有誰敢“篡黨奪權”?改革方向, 是黨和黨的政府的專利,討論不得的。學生當年的活動,犯了我黨的大忌。 這跟台灣今天“愛台灣,搞民主是民進黨的專利”頗為相似。可惜這個危險,在當今大陸依然存在。 對64,仍然是見仁見智。共產黨從當年“旗幟鮮明”地說:“...是一場反革命動亂,發展為暴亂”,逐步退防到“春夏之交的那場風波”“89風波”,說明他們也意識到當年也許做錯了什麽。從這一點,我奉勸那些僅僅根據我黨宣傳材料的觀點來評價64的年輕朋友,說話留點餘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