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社會科學研究者不應該脫離社會

(2018-01-05 09:56:59) 下一個

近日看到某名牌大學社會科學院頭麵人物的一篇文章,他說改革開放前農民因為地不是自己的,不好好幹活,所以打不上糧食來。 隻有改革開放以後把地分給了農民,農民才好好幹活,糧食才增產了。
 

果真如此嗎? 大家都知道現在農村許多地方基本上都沒有年輕人了,他們都出去打工了, 留在家裏的都是些老弱病殘。 所以田裏基本上沒有人幹活了,更別說好好幹活了。 問題是為什麽糧食產量還是不少呢? 這個現象是否說明分田到戶並不是糧食增產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

 

查中國糧食產量,我們看到全國糧食產量在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初期是在3億多噸徘徊,80年代中後期接近或達到4億噸。90年代都是超過4億噸,中後期有時超過5億噸。2000年以後糧食年產量都是超過4億噸的,2007年以後都是超過5億噸的了。

 

從這裏我們看到,糧食年產量雖然有波動,但基本上還是穩步上升的。 而這期間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了,在農村務農的農民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年輕人,他們一般都喜歡進城打工。 農田裏幹活的人少了,但糧食產量卻上升了。 這應當歸功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這裏有良種的使用,化肥農藥及其機械的應用,還有水利設施的作用。 這些都是以前幾十年的積累,沒有這些積累是不可能使糧食增產的。


其實了解這些並不難,現在各大城市裏都有許許多多的農民工,還有無數的農民小商小販。與他們聊聊天,了解一些農村的情況還是比較容易的。 所以我們的社會科學研究者們不能隻坐在辦公室裏想當然,應該走出去走下去,去調查,去接觸社會,而不是脫離社會。 這樣也隻有這樣,研究出來的東西才能與社會接軌,真正反映出社會的真麵目來。

當然分田還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使許許多多的農民能夠自由地走進城裏去打工,為國家提供數以億計的勞動力。沒有這些農民工,中國的改革開放是
不可能成功的。 但真正提高糧食產量,真正把農民從農田裏解放出來的是科學技術的進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