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Journal of Marriage &Family, Dr Melissa Milkie, University of Toronto)顯示,家長花在每周陪子女玩的絕對時間和子女長大以後的成就沒有任何關聯,當然這是在滿足子女基本生活需求的條件下。而且這對做父親的和做母親的是一樣的結論。
這結果正中我下懷。我從來不認為在教育小孩上我比別人更好。女兒出生時我還在讀書。 雖然她非常可愛,我也隻在家呆了一個月就回去上班了。一個原因是喂奶。奶水多得可以養活第三世界,而且每天大汗淋漓,幹淨衣服一換上就弄髒。 幹脆換配方奶。 後來安慰自己, 如果女兒長大問起喂過沒有,就說喂過了,雖然隻有一個月。另一個原因是無聊。每天除了喂奶就是睡覺。上班以後覺得充實,但還得給同事一種不願回來的感覺。 當然我們當時有父母來幫忙, 好很多。 後來父母走了,小孩也倆歲了,就將她們送到幼兒園。雖說小孩開始也哭, 她們也學了不少東西。那時每天主要是做飯,幫忙洗澡,及晚上讀書。 房子髒就髒吧。不知道給她們讀了多少小兒書。有時想偷偷懶,跳過幾頁。 不想孩子不幹了, 原來她們早就將內容背熟了。在幼兒園和小學時,經常需要陪小朋友們去春遊。問了一個媽媽她去不去,她告訴我她偶爾去,但不想給小孩養成習慣。因為我得上班,當然是能不去就不去了。以致於小孩三年級時有一天拿了一張表格回來。 告說訴我說:你知道嗎你是我們班最不積極參與的父母? 一時內疚,就填了名字。 當然肯定抽到我了。去了也覺得挺好。
我們很幸運,因為小孩不喜歡體育,中學和高中大部分隻陪她們參加音樂活動, 也不算太忙,唯一美中不足是得經常忍受她們去時的緊張和回家時的眼淚。現在兩個都要上大學了,成鳳成鼠也得等五年十年以後才知。至少這份最新研究使做父母的少了一份內疚。
這些年來當地文化總喜歡將家庭主婦和職業婦女對立起來。 其實婦女解放運動的最大貢獻在於給了婦女是留在家裏或是外出工作的選擇。 我也了厭倦了討論話題象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女性和男性的區別在於做爸爸的對於沒有時間陪小孩不內疚。他們認為做孩子的楷模很重要。也許做媽媽的也該學一學。不要總覺的做媽媽和小孩的時間是神聖的或者是不可替代的。
那麽陪小孩太多有無這副麵影響了? 這份研究表明在做媽媽的有抑鬱症時有。 另外這份研究結果表明多陪子女的唯一一個正麵影響是在小孩讀中學時。 如果做父母的能多花時間和小孩溝通,這會使得小孩相信父母的關愛,對於他們將來建立健全的心理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