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

喜歡北美新鮮空氣
正文

黎錦暉回憶錄,我和明月社(2)

(2016-04-28 20:45:05) 下一個

02

黎錦暉回憶錄,我和明月社(2)

 

二、明月音樂會的成立
根據上述經曆,截至1916年止,
我在原籍湖南的音樂生活,有三點必須提一提:
1,由於喜愛音樂而接觸音樂,沒有任何目的,
全是逢場作戲;
2,對於一切音樂,淺嚐則止,從不肯勤學苦練,
以致基礎淺薄,無一專長;
3,偏愛俗樂,喜唱民歌,每受親友的揶揄、恥笑,
甚或叱責。
從1917年起,
我接觸各種音樂的機會更多了,
逐漸感覺新文化運動應利用音樂為宣傳工具,
心想邀集知音朋友組成一個小型的音樂社,
以“宣傳樂藝、輔助新運”為目的。
“凡事預則立”,自己必須作準備,
於是進行了觀摩、閱讀、抄譜、記譜,
要求自己能結合樂理了解樂曲的結構,
聽懂不同的風調,哼出無法記錄的韻味。
由於畏難取巧,妄想先博後專,
對於需要窮年累月才練得好的手上技能,暫不追求。
我經常上天橋和城南遊藝場,
搜集一些民間小曲,跟朋友們研討,
也沒有人幹擾我們的自由。
但是,把所知的俗曲歌詞擺出來,
深感腐朽不合時代,或者猥褻不堪入耳,
絕大多數必須重新填配,進行這項工作十分困難,
摸索了四年以上,才找到一條出路--
保留原有曲調,改變唱腔,或取作新曲主題,
加以發展。
1919年新文化運動湧起高潮,鼓舞人們力圖上進,
我也參加了北京大學旁聽生的隊伍。
當時“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簡稱北大音研)
在校長蔡元培“兼容並包”的主張之下,
分為中樂、西樂兩部,
而中樂又劃為古樂、雅樂、通樂三類,
希望各展所長,互不侵犯。
由於古樂又有流派不同,雅樂與通樂界限不清,
雖說不上明爭,但免不了暗鬥。
並且除京昆戲曲另有組織外,
所有“下裏巴人”的民歌和曲藝,
都不許登大雅之堂。
我當時被推為“瀟湘樂組”①組長,
經常選奏湖南古曲如《滿江紅》,
雅曲如《鷓鴣飛》,
並製譜送北大《音樂雜誌》發表。
而俗曲不給刊登,
我選了許多民間樂曲,音調爽朗,感情豐富。
要求采用,並由我們樂隊試奏,
結果被少數會員反對,說是“俚俗不堪”。
我們不服氣,由我寫些短文提出意見,
並寫了《國樂新論》,主張改進俗樂,重配唱詞;
又發表《舊調新歌》--隻登載歌詞,
注明配用《小放牛》、《探親家》等曲調。
這事引起俄文專修館兩個湖南籍學生--
李實、羅漢的注意,
他們發現我就是長沙《大公報》的“甚麽”先生,
訪談甚洽。
當時有不肯露麵的進步人士,
為把新文化運動的精神推廣到廣大群眾中去,
擬創辦《平民周報》,
正需要用各種說唱形式的民間藝術
來傳達新的事物或思想,
於是李、羅二人便介紹我為主編;
出版後,銷路不錯。
因此,我聯想到“新音樂運動”
也需要“平民音樂”,
由於這個聯想,促成我探討民間曲調的計劃,
當然也感到這是一條坎坷不平的途徑,
不組織團體是行不通的。
1920年秋,
我住在距北大不遠的“鬥雞坑”,
院子大,屋子多,座上客常滿,
大多數是喜愛音樂的朋友。
嚴菊朋
例如嚴菊朋,那時他才20歲,
唱京戲,奏京胡都很好,
希望我幫他鑽研傳統的音韻學。
我勸他別走這條彎路,
捷徑是學注音字母,
短期就能把字音咬準,
聲調也可運用自如。
為了互助,他介紹曲藝藝人,
幾乎每天都到我家吟唱。
中秋夜,
大家談到以前認為是粗糙的、單調的、
原始的民間樂藝,
其實是民族音樂的寶藏。
其中有一部分精彩的東西,
經過民間藝人長期鑽研,具有高度的技巧,
豐富的感情,淺嚐絕難熟練;
真要練得十分出色,也需八九年甚至二十年的功夫。
加以記譜很難,必須麵授,
由於我們業餘時間不多,僅能摸索一點輪廓,
可是,即使模仿到一點皮毛,一經演出,也很動人。
因此我們決定成立一個團體,在“兼容並包”之內,
特別重視“民間音樂”。
我說:
“我們高舉平民音樂的旗幟,
猶如皓月當空,千裏共嬋娟,人人能欣賞,
就叫‘明月音樂會’吧!”
經過討論,全體讚成。
1919年到1920年,
革命新潮澎湃,青年日夜奔忙,
音樂活動無多,會友不常私聚。
兩年時間,我利用業餘時間編了兩種樂曲集,
一為《平民音樂新編》,以器樂曲為主;
一為《民間采風錄》,以聲樂曲為主。
每種按地方分編若幹冊,附有說明。
另外寫了幾篇漫談,
對西樂、中國古樂和雅樂提出了標新立異的意見。
住宅文獻被毀後,
僅存早被朋友借去的器樂集《梅縣曲譜》一冊。
三年之後,
這明月音樂會,終於得到可以憑籍的一種力量,
在1922年奠基於上海。
15年內,關於選材、記譜、配器、
排練、編輯、出版,
以及參加公開的器樂表演、歌舞伴奏、
唱片收音、電台廣播和影片錄音等工作,
都少不了會員的辛勤和協作,
也都是用這個團體名義負責。
實際上,
它始終沒有訂過會章,沒有掛過招牌,
也沒有印過會員名單。
誰有一技之長,自願參加,就算是會員,
經過勤排勤練,就可參加工作,
久而久之逐漸成為專業。
在明月社的曆程中,
由於各個階段必須適應環境,社的名稱不盡一樣,
如:
“語專附小歌舞部”、
“中華歌舞專修學校”、
“中華歌舞團”、
“明月歌舞團”、
“聯華歌舞班”、
“明月歌舞劇社”、
“明月歌劇社”等七種稱謂,名異實同;
而始終與社休戚相關的明月音樂會,
對內服務,對外負責,它的名稱始終如一。
一切關係,下文分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