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兩、三個月,文學城就會爆發一場有關上海人的討論,可見人們對這個話題有多興致盎然。這些討論多是對上海人特性的評判:好,還是不好。這類博客看熱鬧的人也很多。
個人認為,仁者見仁,上海的男人女人,既不像某些網友所描述的那麽好,也沒有像另一些網友說的那麽壞。不過我對這類爭論有點厭倦了,現在我的興趣在於上海人的曆史文化來源 -- 到底誰是真正的上海人?
我常和人開玩笑說,我不是正宗上海人,因為我六個月大的時候才到上海居住。其實這種情況在上海很普遍。即使我們這一代出生在上海,我們的父母輩,又有多少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呢?首先我的父母就是成年後才移居上海的。上海是個移民城市,一個海納百川的地方,很多曆史學者認為,“上海人”(指上海市區)這個概念的形成,不出百年。
我出國前在上海住過三個地方,回憶那時周圍的鄰居和同學,地域背景真可謂五花八門。
我家樓下住著一家南京人,隔壁住著一家鎮江人。我常聽兩位阿姨聊天,很小就聽出了南京話和鎮江話的微妙的口音差別。
對麵人家是廣東人。他們一家都沒有名字,以“老廣東”、“小廣東”、“廣東人家的”著稱。他們之間都說粵語,別人都聽不懂,但也沒人抱怨他們在上海說廣東話。親友之間說自己的母語,無可非議。
南京人、鎮江人、廣東人,都是解放前就到達上海的老移民。
我最要好的女同學之一小靜,是個東北人。她父母是解放時隨軍南下進入上海的,算是那時的新移民。小靜的上海話有明顯的北方口音,我和她之間都說普通話。部隊孩子在校外一般不和本地孩子一起玩,但也沒有什麽衝突。不知為什麽,我倒很喜歡這些北方人家,覺得他們和自己家有一些不同,但這正是有趣之處,例如我到小靜家去玩,她媽媽會說:哎,來吃餃子(或包子),我知道你們家不會自己做的。確實,那時我家隻包餛飩,從來不包餃子。
記得鄰居中還有山東人、杭州人、湖北人,鄰裏關係都很不錯,大家吃不同的東西,老一輩說不同的方言,大多能和睦相處。就是有衝突現象,好像也和“本地人”/“外地人”沒有直接的聯係。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有大量移民進入上海安家,到解放時,非本籍人口占總人口的85%。一半以上的移民來自江浙兩省的不同地區,其餘的,幾乎全國各省都有。移民的原因,往往是原籍地區的天災人禍,以及上海經濟的飛速發展。軍閥混戰、日軍入侵等等,都曾驅使大批人口遷入上海。
解放後,政府對上海戶口嚴格管製,基本上是隻出不進。同時上海市區人口繼續爆炸,住房緊張、生活逼仄,排外現象日漸顯著。隨著時間的推移,我上麵提到的那些鄰居,都成了老移民,融入了主流,到了第二、第三代,就可以堂堂正正地稱自己為上海人了。
也許是因為戶口製度,還有以前經濟不發達,人口流動少,中國人的地域觀念似乎比西方人強很多。美國有種族歧視,但我很少聽到有地域歧視的言論,在大城市,甚至沒人對你的來源地有什麽特別的興趣。德州人到了紐約,就是紐約人。這是我到美國後最初的印象之一。
我總覺得上海有點像美國,人口的祖籍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很雜,而融入了主流的,就開始帶有上海人或美國人的總體特征,然後新一代的移民又注入新生血液,所以上海人或美國人的總體麵貌一直是在變化著的。
既然我們走出了國門,生活在多元文化的國家,我們的觀念也要走出來。我喜歡雜的地方,不是亂糟糟的雜,而是豐富多彩的雜。出國後,在努力融入主流的同時,也結交了一些中國各地及港台來的華人,越來越感到出生地不那麽重要了。多樣化能開闊一個人的眼界,豐富一個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多元文化總比“純正”的單一文化更有趣、更有活力,當然前提是要和諧共存。
我學會了這樣看自己:首先是一個人,地球人;其次是中國人;再其次是海外華人。然後我就可以說:我是上海人。
~~~~~
貼一些我收藏的南京路140年照片。
南京路1870年:
南京路清末:
南京路民初:
南京路20年代:
南京路30年代:
南京路40年代:
南京路50年代:
南京路60年代:
南京路70年代:
南京路80年代:
南京路90年代:
南京路21世紀:
*****
我的其它上海篇:
說來有意思,我父親的一個老家叔叔,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受黨的委派,給吳化文當司機,估計還有個任務就是監視他。我這個爺爺輩的老人八十年代初得了肺癌,我父親給他聯係了中山醫院當時的院長裘麟找了最好的醫生替他開刀,好像開掉了一半的肺,但是又活了十多年。九十年代中後期去世了。
這個山東老吳有意思,網上說他是"跳槽將軍",連漢奸都當過 :)))
哈哈,上海話都退化了,還管它粗口切口?這些話長久沒聽見了,一看就覺得親切、幽默,吃瓜群眾的語言,接地氣 :)
文城裏確實上海人比較多,也許和總人口有關係吧?上海人的話也特別多 :)
山東人的大氣是有名的,我以前有山東籍同事,他們真不像南方人那樣會打小算盤。你父親那時代,人際關係也相對直接、簡單,真是一去不複返了。
這位大元帥分析得太好了。還有契約精神也是一大特點。人的觀念不一樣,例如"親兄弟明算賬”,在上海人看來是個明智的做法,在旁人看來是“精明、愛算計”。現在大家都到了國外,可以察覺到上海人的態度是更接近於西方的。
謝謝指正,你眼睛蠻尖,記性也蠻好!等一會我去換一張照片。希望有機會也寫寫你的故事。
路過問侯樓主,和各位不管上隻角或下隻角儕是模子嗬啊
你的照片真不錯,以後多發發。
另外,你那張九十年代的南京路照片,應該也是八十年代的,中百十店好像八十年代末就改名了。記得十店有個全國勞模好像姓張,我父親1986年到那兒買大衣,沒有他的尺寸,這位勞模不久帶著他的徒弟到我家把合我父親尺寸的大衣送上,往事曆曆在目,多麽溫馨,多麽難忘。
真的呀,“一碗咖啡”,有趣,謝謝來訪!
不好意思,是我看錯了,是鬆江網友講的。“做地球人”的意思,是指不要把自己的出生地和身份看得太嚴重。
謝謝同鄉過來聊天。
謝謝大元帥,很高興你喜歡這些老照片。
有道理,上海以前是一片沙土,一張白紙,經濟發展吸收了很多外地人才。
我總懷疑吃瓜群眾裏也有眼睛明亮的,吃進去但沒咽下去,又吐出來了,不然每年怎麽有那麽多人出國移民。
上海通商後吸引了這三個地方的人才,所以上海在人才方麵是有些優勢的。。
誰扣帽子啦,我欣賞你的上海切口還來不及,看了親切呢,喇叭腔 :))
說真的,我看見你說"阿烏卵”,笑得停不下來了,不過我曉得你是在過一把癮,不是真正在罵人。現在上海人都不說上海話了,儂有啥看法?
“最終都來了發明租界這玩意的洋爺爺洋奶奶的老家”
千真萬確, 儂最拎得清。
默默說的一點不錯,不少上海人骨子裏的確有一種優越感,這是其它地方的人最看不慣的一點。文城的上海人好像也特別多,我每次寫上海文章都有陌生網友來留言。
說的對,很多人對自己父輩打下來的江山都嫌不夠好,不夠安全,都要設法到西方國家去。
噢,你是紅二代啊,向你致敬 ... 不,應該說向你父親致敬。山東人豪爽,所以,你也應繼承父輩的大氣,不要歧視鄉下人了吧,畢竟,當年解放軍裏大多是農民兄弟嘛 :))
是呀,美國本來就是一個大農村 :)
確是,郊縣人口沒多大變化,市區人口80%以上全是解放前外來的。
哎,解放後,正是馬列主義老太太們才享受了上海的梧桐樹和花園洋房,她們當然要懷念啦。
隻是搞笑一下,鄉不鄉下人不是很重要。眼光放遠一點,人生並不是僅僅為了財富,名聲。我剛寫過人生的兩種追求。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
每天一講 發表評論於 2017-03-21 19:14:26
主流媒體 發表評論於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嗎?隻有鬆江府,隸屬於江蘇。土生土長的鬆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義。
-----------------------------------
嘿嘿,所以說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觀點你是正宗的江蘇鬆江府人,如果按照現代的觀點來說,你絕對是正宗上海鄉下人。你千萬不要生氣,我是實事求是的講了老實話
儂真是阿無卵,西腦子。正宗鬆江人已經是正宗上海人了好哇,田沒了,都城市化了。儂個想法才是鄉下人。哈哈
——————————————————————————
嘿嘿,你別激動嘛,作正宗上海鄉下人,有什麽不好啊,鄉下人有田,說不定你還可以做個身價過億的低調大財主呢,比你在美國強。
我生在上海,長在上海,來美國前從來沒有在中國其他地方生活過,算是上海人了吧,但是我的籍貫一直是寫山東,我很驕傲,我有一個跟隨陳毅三野大軍南下解放和接受上海市政府的父親。我從來就不認為自己也不想做正宗上海人,更看不慣那些算盤打得精的所謂上海的小市民。
主流媒體 發表評論於 2017-03-21 18:12:09
以前有上海嗎?隻有鬆江府,隸屬於江蘇。土生土長的鬆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義。
-----------------------------------
嘿嘿,所以說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觀點你是正宗的江蘇鬆江府人,如果按照現代的觀點來說,你絕對是正宗上海鄉下人。你千萬不要生氣,我是實事求是的講了老實話
儂真是阿無卵,西腦子。正宗鬆江人已經是正宗上海人了好哇,田沒了,都城市化了。儂個想法才是鄉下人。哈哈
說得是,最和國際接軌的城市。謝謝留言!
其實我這篇的意思是,不必去糾結誰是真正的上海人了,這個命題很難解決。特別是我們這些出了國的人,上海隻是我們的老家,情感上的聯係而已。至於誰是真正的美國人,反正不是你,也不是我,但我們的下一代也許可以算。
哈,不夜城。上海的寧波人很多,滬語就是寧波方言的演變。
以前有上海嗎?隻有鬆江府,隸屬於江蘇。土生土長的鬆江人才是上海人的本義。
-----------------------------------
嘿嘿,所以說嘛,如果按照以前的觀點你是正宗的江蘇鬆江府人,如果按照現代的觀點來說,你絕對是正宗上海鄉下人。你千萬不要生氣,我是實事求是的講了老實話。
多倫多就是豐富多彩的雜 :)
梅子說得有道理,戶口製度保護了上海的人口不再繼續爆炸。上海戶口真是金不換,上海人娶嫁了個外地人,戶口隻能出,不能進。
上海人腔調,希望是褒不是貶呀!
回複 '每天一講' 的評論 :
“彈開,儂是正宗的鬆江人。” 哈哈,儂講講,儂是正宗啥個人,老城廂裏的?
-----------------
嗬嗬,其實,儂這篇文章標題“誰是正宗的上海人“就是個偽命題,不是嗎?所以現在阿拉就等著拜讀儂的下一篇大作,誰是正宗的美國人了。
+1
經過近代史的洗禮,今日的上海更加引人入勝,更加寬廣,胸懷也更加博大,街前巷後的上海人也更加大氣,
荔枝好文,片片很珍貴。
“彈開,儂是正宗的鬆江人。” 哈哈,儂講講,儂是正宗啥個人,老城廂裏的?
我是正宗上海人,鬆江農村地區,到我父親,應該是農十幾代有的。:-)
---------------------
彈開,儂是正宗的鬆江人。
餘秋雨寫過一篇《上海人》,分析得很透徹、很犀利,不知茵茵讀過沒?
是的,很多歧視來自經濟地位和職業,還有一種源於是否“土”,見沒見過世麵,例如剛解放時有些上海人看不起北方來的共產黨幹部。蘇州底層人倒馬桶我還不知道呢,一直以為蘇州人都是“娘姨”(傭人)和風月場所的女子。
上海人的地域歧視,大部分和財產多寡有關。倒馬桶的“馬桶拎出來”,應該是蘇州口音,是蘇州底層人群的用語,但是現在大部分用在了蘇北人身上。
哦,你是真正的本地人啦,你說“我伲”嗎?
哈哈,有意思!我小時候上海還有上隻角、下隻角之分,看來現在還是有上下區域之別,不過和以前的劃法不一樣了。
我家有些長輩說話還是分尖團的,聽起來比較糯軟,用的詞匯也有所不同。
采菊人好,老上海來啦。是啊,"外地人”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戶籍製度造成的。
葉子說得太對了,語言和文化緊密相關,滬語退化、消失了,上海文化也危在其中。像我們在海外的,更覺得家鄉離自己越來越遠,味道越來越淡。我想移民城市都有這種現象,我剛去過多倫多出差,那裏的同事告訴我說,現在多倫多有12%以上的人口是華人,我看看街上到處是中國麵孔,這也不是多倫多原先的“味道”了,不知多倫多的老居民怎麽想的。
要不是嚴密的戶口製度鬧的, 是不是上海人哪有那麽重要呀。
上海人對房子有一種特殊的糾結,以前住房緊張的關係吧,其實為什麽不可以結婚後兩人共同買房、還貸呢,像歐美國家的年輕人那樣?也不止上海人,國內很多人都這樣,女孩找對象要男方先有房子。
我媽那一邊也來自浙江。現在小孩在家都不說滬語了,老人都跟著他們說普通話。
謝謝加成分享曆史知識,宋江應該是上海的真正前身,現在的市區還是英國人150年前開發出來的。我小時常聽大人說,真正的上海本地人在郊區,他們說的方言才是“本地話”,市區的居民基本上全是各地來的移民。
菲兒雖然隻有一半上海人,在文學城是以上海人的麵貌出現的,我就是這個意思,實際上無所謂什麽正宗不正宗 :)
我想這些照片基本反映了上海100多年的變遷,謝謝健康喜歡。
思韻的新家鄉 -- 多倫多,就是這麽一個充滿活力的多元城市,不少多倫多市民都以寬容和諧為榮。
曉青,就是這樣的,人都有共同點,找到了共同點,合得來就行了。
很高興你喜歡這些老照片。你說的新上海人是指90年代後進入上海的人吧,再給他們30年,不過到那時上海人的麵貌又是怎樣的,現在還無法講清。謝謝評論!
二郎說的都是實情,包括那些老是把“華人與狗” 掛在嘴上的,也對老上海獨有情鍾,這裏麵有一定的懷舊情緒,對過去的共同懷念,縮小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問好美貓!我小時還有歧視蘇北人的言論,但已經比上一輩好多了,後來就慢慢消失了。很同意你說的,滬語的退化很令人擔心,一些外婆輩的老上海人都在家裏說普通話了,小孩子基本上隻能聽,不會說了。
你再接再厲談談誰是正宗的美國人吧。
照片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