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奇穀》寫盡風塵女子的恩恩怨怨
*****
我平時經常關注一些外籍華人英語作者,在書店裏看到帶有中國風格封麵的書,也必定要拿起來翻翻。讀得最多的可能就是譚恩美(Amy Tan)的小說了,最近讀完了她2013年出版的《驚奇穀》(The Valley of Amazement)。
我在文章末尾附了有關譚恩美的鏈接。她出生在美國,是英語作家,但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中文,最著名的(也是成名作)《喜福會》還改編成電影。據我所知,目前《驚奇穀》還沒有中文版,但相信不久會有。
美籍華人英語作家 -- 譚恩美:
這部小說和她先前的大多作品一樣,以兩個“衝突”為主題:第一個是母女關係;第二個是中西(或新舊)文化之間的衝突。通常,她的作品讀了不超過三頁就可以領略到這個主題。《驚奇穀》中涉及三代女性。通過一係列大起大落的事件,作者首先建立了主人公紫羅蘭和母親之間痛苦的關係,繼而是紫羅蘭自己的遭遇:失去父母、對母親的誤解及其帶來的憤恨、淪落為青樓妓女,最後曆經千難萬險從一個自私狂妄的男人手裏逃出。
晚清時期的上海青樓:
這是一個母女之間愛的尋求、理解、妥協的過程,一個女性成熟、成長、追求幸福和發現自己的過程。
小說的主要曆史背景是19世紀末到二戰時期的上海,大部分情節發生在那時的上海青樓裏,從十六歲的“開苞”開始,紫羅蘭所接觸的男人幾乎全是妓院的恩客。除了和母親的關係之外,她的成長和自我認識也全是通過和男人的恩恩怨怨來實現的。
晚清的上海青樓女子:
紫羅蘭母親的故事是倒敘,小說的下半部分才寫到,它跨越太平洋,從舊金山到上海,圍繞著她對一個中國畫家的癡迷和對家庭的反叛,同樣跌宕起伏,解釋了小說上半部分裏她的所作所為和情感的源出。
二十世紀初僑居上海的西方人:
就人物來說,紫羅蘭的母親是美國人,父親是中國人。她的混血身份和生活環境,從一開始就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片獨特風景,也是她的性格催化劑。這三代女人都具有反叛性格,都對各自的母親有著強烈的抵觸情緒。紫羅蘭和她母親都是那種強勢和軟弱兼具的人物,渴望愛,又不知如何被愛。幾個重要男性人物的塑造很有對比性,對情節發展起了很成功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十世紀初身著中國服裝的西方女子:
譚恩美的文字簡潔、明了、詼諧、生動形象。而她能用平實的“大白話”製造故事情節的懸念和高潮,闡述小說的主題思想,並描繪出愛恨嫉仇等各種情感,讓人流淚,令人感歎,這是她的文字功底,也是她嫻熟的虛構技巧的表現。
目前網上看到的中文書名翻譯“驚奇穀”,我認為不很確切。 “驚奇穀”是紫羅蘭中國父親的一幅平庸的畫作,在整部小說裏出現多次,它暗示了人物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認識的一個過程。Amazement 的含義遠遠不止於“驚奇”,它還有迷惑和神奇的意思,但我也無法想出一個適合於標題的更好譯法。
和《喜福會》相似,《驚奇穀》的結局是感傷的大團圓,母女之間心靈的碰撞,驚、喜、悲的大融合,但我認為《驚奇穀》的結尾解釋太多、拖得太長,高潮之後的漸降太慢,好像作者不舍得結束這部小說。而《喜福會》給人留下的回味就更加悠長、深遠。
*****
我來翻譯一下《驚奇穀》的開頭(這是在紫羅蘭發現自己是混血兒之前):
我在七歲的時候就明確知道我的身分了。無論是種族還是言行,我都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美國女孩。我的母親露露·明頓,是上海唯一開高級青樓的白種人。
第一章中的一段,紫羅蘭的敘述:
…… 我的思考方式也不像中國人 – 我不會向塑像磕頭,不會點香,也不相信鬼魂。母親告訴我,“鬼魂是迷信,是中國人根據自己的懼怕編造出來的。中國人害怕很多東西,所以他們有不少迷信。”我沒有懼怕。我也不會因為某個事情是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就去照它的方式做。我有楊基人(美國人)的聰明,也有獨立的思想。這是母親告訴我的。例如,我出了個主意,讓仆人們都用叉子吃飯,而不用古老的筷子。但母親命令仆人們交還刀叉銀器。她說,叉子上每個尖齒的價值都比仆人一年的工資還要高,所以仆人們也許會有變賣叉子的誘惑。中國人對誠實的看法和美國人不盡相同,我很同意。不過,如果我是個中國人的話,我會不會還這樣看待自己呢?
*****
這些是我讀過的譚恩美的作品,最喜歡的還是《喜福會》:
目前正在讀她的自傳性文集,關於她的寫作生涯:
譚恩美和她的已逝母親。她的小說靈感多來自於自己的年輕時代和母親的經曆:
《喜福會》中文版(1989):
《喜福會》電影(1993)。我已先讀過小說,看電影時還是哭得稀裏嘩啦:
《接骨師之女》中文版(2001)
《灶君娘娘》中文版 (1992):
《驚奇穀》英文版(2013):
有關譚恩美:
http://baike.baidu.com/view/670850.htm
小C,Geisha那本也很好,好象也拍成電影的。
英文小說讀完的隻有一本 Memoirs of a Geisha, 這本讀了不止一遍。
是的,有的主題是千變萬化寫不盡的,譚的讀者大都是女性,都是女人所關心的話題。問好思韻。
謝謝尼斯,都是閑書,隻能忙中偷閑,一次隻能看幾頁。
問好享受,現在找不出大塊時間,也沒有年輕時如癡如醉的那種讀書勁頭了 :)
謝謝波波。還記得九十年代去看這部電影,全場的女人都在唏噓。
問好荔枝並祝愉快!
曉青,現在也沒很多時間讀書,有些空餘時間都花在網絡上了,咳!
是啊,那部電影拍得不錯,小說還要好呢!
茉茉的寶寶還小,要定下心來讀點書可能有點難,我以前也這樣,等孩子上了幼兒園就好了些。
婉妮好!從小到大確實喜歡看書,但現在沒很多時間了,這些都是很多年來讀過的。
《喜福會》是部好作品。最近都沒時間看書,羨慕荔枝博覽群書。
嗯,比起懸念小說、動作小說,節奏是要慢一些,因為它不隻是講故事,還要描寫氣氛、刻畫人物、解釋背景,一本書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圓圓也看過SAGWA!我是和女兒們一起看的,凡是貓都不能抵製,家裏還有SAGWA的圖畫書 :))
老實講譚的作品隻讀過喜福會:(可能那時還年輕,覺得它的節奏“慢”了些,相信現在讀一定不會一樣。
N年前我看過卡通連續劇SAGWA,根據她的"THE CHINESE SIAMESE CAT"改編,很好看,我先生也和我一起看,從貓的故事中了解中國文化,十分有趣。
荔枝寫蝴蝶夫人,哪天拍成影視劇,一定精彩!
遊士過獎,這是很多年來陸續讀的,現在看書的時間少了。譚的英文文筆真是出色,她的一些文章已被納入美國高中的英語閱讀教材。
問好東東!《喜福會》還是她最好的一部,我覺得電影改編也不錯,離小說不是太遠。
很同意林妹妹,同樣一個主題和故事,要看是怎麽寫的。還有就是寫作對象(讀者),亦舒認為這是賣弄中國元素,因為她是中國人;譚恩美的讀者主要是西方人/非華人,她的中國元素恰恰為西方小說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現在還有一些很棒的印度裔英文作家,因為題材和角度的新穎,很受西方讀者的歡迎。
我讀過她以前的小說,語言還是蠻不錯的。不在於寫什麽,而是誰寫和怎麽寫最重要。
給菲兒上西湖龍井茶!你也寫,每個人的讀後感都應該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