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穿插的照片,部分是我在“太古廣場”拍的,這是多倫多北麵一家很大的華人購物中心。其餘照片來自網絡。)
我有個表姐,住在多倫多北麵某衛星城市的一個華人聚居區。她是七十年代後期就移民過去的,在加拿大居住了三十五年了。原來一直住在更北麵的鄉下小鎮,根本看不到亞洲麵孔的地方。前幾年,他們為了孩子的高中問題搬到這裏,打算住到明年孩子畢業。
我問表姐,搬到華人聚居區有什麽感受?
表姐說,剛搬過去的時候覺得有點神奇,不太習慣,有時看看左右鄰居、小區裏走過的路人,聽他們說話,恍惚以為自己是在中國的某個城市,但看看藍天、大樹、公園的小湖,又顯然是在加拿大。
我因公司事務,每年有幾次開車過境去安大略,有時就在表姐家住一夜。
早晨醒來,就聽見對麵人家的爺爺走出前門,咳嗽、清喉、吐痰;接著是奶奶抱著小孫孫出來,能聽見她用東北話逗孩子。老夫妻是專來加拿大為兒子帶孩子的。兒子媳婦一大早就上班去了,再過一會,老夫妻會用童車推著小孫子,步履蹣跚地走向附近的小公園,那裏有兒童滑梯和秋千。爺爺腿不好,還拄著拐杖。
隔壁人家的丈夫要上班去了,打開了車門,妻子趕出來用上海話囑咐他不要忘記吃藥(“中飯辰光覅忙記切藥”)。
我早起在那裏煮咖啡,一邊從廚房的窗口望出去。東北人的右邊住著一家香港移民,說廣東話,嗓音很響,夫妻倆有個讀初中的寶貝兒子,爸媽整天圍著他團團轉。這會兒,媽媽用手指著兒子的自行車嘮嘮叨叨地說著什麽,我猜她是在提醒兒子安全騎車。表姐說,這男孩調皮,一拐彎,知道父母看不見了,就會把自行車前輪提起來,一跳一跳地在小區的街上飛駛。父母常抱怨兒子不肯好好念書。
這裏不像老唐人街周圍的華人聚居區,而是個典型的郊區中產住宅區,房子的年齡不超過20年,價格都過了百萬。因為地價昂貴,房子之間造得很近。表姐家的後院緊靠著後麵一條街上房子的後院,從他們的臥室後窗望出去,密密麻麻的全是別人家的臥室窗子,一眼能看到左右五、六個後院。
這些院子幾乎都不種樹,有一株灌木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麽不種樹呢,有了樹就能遮人眼目,保護隱私,更不用說夏天能遮蔭。但其實,大多華人新移民並不需要這種隱私,因為他們沒有當地人在後院過日子的習慣,不會在院子裏閑坐、曬太陽、喝咖啡、做BBQ、 吃飯。無論外麵的天氣有多舒適,大多華人還是更喜歡呆在室內。
這些院子裏都有些什麽呢?大多隻有一塊草地,割得短短的、整整齊齊的,但也有幾個李時珍的百草園,長滿了參差不齊的野草。野草一旦開了花,就會繼續播種繁衍,百草園就失控了,主人也就幹脆不去管它,任它自生自滅了,反正他們不使用這個院子,窗簾一拉,眼不見為淨。
也有鬱鬱蔥蔥的園子,種的大都是蔬菜。中國人比較講究實際,種蔬菜有得吃,種樹、種花不實惠。正對表姐的那家鄰居,蔬菜長勢非常好,果實累累,品種也很多,打點得有條有理,真是令人羨慕。管理菜園的是那家的退休父母,據我表姐說,他們是周遭唯一喜歡在後院轉悠的一家。
傍晚,和表姐出去散步。她告訴我說,這個地方華人最熱衷的話題有兩個:一是房地產,每次有哪幢房子豎起了出售牌,大家都興奮起來,鄰裏之間奔走相問:要價都少?多少平米?去年房價漲了多少百分比?二是學校:高中排名第幾?那家人家的孩子進了什麽名牌大學?不用說,這裏中小學的排名,在全省範圍內都是高居不下的。
走過小公園,聽見有人在咿咿呀呀地放一種中國的地方劇,看見小水塘邊的長凳上坐著七、八位華人老伯老太,披著一身的晚霞,操著各種口音的普通話在那裏嬉笑言談,使我想起黃昏時非洲大草原上聚集在小河邊喝水的一群羚羊或斑馬。老人們在這裏能找到同胞、同鄉,可以有自己的社交生活,很幸運。
表姐說,這裏也見過大媽廣場舞。國內大媽舞遭貶的主要原因,一是擾民,製造噪音;二是跳文革舞,勾起不少人的痛苦回憶。不過,這裏的大媽舞隊也就五、六個人,音樂放得輕,跳的是少數民族舞,並沒有引起過居民的異議,那不很好嗎。
沿著小區馬路走去,不少人家的前院也是百草園(這個現象在任何一個中產小區都有見,但在這裏似乎比例比較高。)有的居民幹脆不要前花園了,把草地也除去了,換成了磚地,表姐說很可能是做了地下室房客的停車場。也有的前院,可能是前屋主種了很多花,但目前的屋主懶得打理,任其野草蔓生,擠兌著那幾株頑強開著花的芍藥、繡球,看著真叫人心疼。
拐過街角,突然眼前一亮,一個漂亮、茂盛、色彩斑斕的前花園出現在眼前!門前一棵高大的樺樹,樹下是綠茵茵的草地,兩邊的花圃裏種著常青灌木,夾雜著各種顏色的常年生的觀賞花;角落裏有一個小小的噴泉,門廊上掛著本年生的雜色花籃;大門前還有兩隻巨大的瓷花缸,裏麵盛開著鮮紅的大朵天竺葵。
一個四十出頭的華人女子蹲在前院花圃裏拔草,她的丈夫在為一株灌木剪枝,一隻大黃狗在他們之間搖著尾巴跑來跑去。他們的小女兒在澆水器前歡快地跳著叫著,頭發和衣服都淋得透濕。
表姐說:這家人我認識,武漢人,男的是南京大學畢業的,在這裏做IT,女的出國前是大學教師,很好的一個小家庭。
她又說,這裏的小中都很棒,書讀得好,個個會彈琴,而且規規矩矩,很少有在小區裏飆車、大聲放音樂之類的情況。這個小區很安靜,也很安全。基本上可以放心孩子不會在學校裏交到壞朋友。
我們和這對武漢夫妻打過招呼,繼續前行;沒走幾步,就聽見那位女子用普通話對小女孩喊道:“時間不早啦,換身衣服,練琴去!”
我和表姐會心一笑:這到底是中國,還是加拿大呢?
最後還想補充一下,托咱們祖國的福,最近幾年那兒的房地產需求量和房價急劇增長。明年春天表姐想搬回鄉下去了,她會一路笑著走出這個小區。
是,老人、新來的、語言沒過關的,最合適。問好落雪!
梅子好,有段時間不見了,忙吧?我想全世界凡有中國人的地方都差不多!
你的想象力真豐富 :)
這麽多華人,中餐館水平不高肯定過不了關,中國人最在乎吃。
白求恩的故居我也去過,記得離邊境好像很遠。
這個小區的平均年齡很年輕,幾乎每家都有還在上學的孩子,因為這裏的公立學校非常好。我想孩子大了就不會繼續住在這裏了。
糖的問題問得好,中國還是外國 :))
老虎也在加拿大嗬。沒有中國人的地方大概隻有鄉下了 :)
這個地方身在其中,還真以為回國了呢。問好姥姥。
適合老年人,年輕人還是應該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見識見識。
士嘉堡,馬克汗,列文治,甚至沿著404高速北上的一些新開發的地方都有很多中國人;西邊中國人少點,但慢慢也越來越多,我這條街以前沒有,現在有2家了.我們這前後院除了極個別的都整的非常好.
噢,是這樣的,這個小區離那個Mall很近,凡住在那裏的人都熟悉這個購物中心。我沒有小區的照片,隻好放一些Mall的照片了,總之是想說明那裏是個很中國化的地方。
謝謝!這些可能也是全世界華人的特點。
謝謝,我是想盡量描寫得客觀一些。
我和等等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
華人的文化征服力很強,又愛紮堆,所以形成了這樣的特色區域。
謝謝享受看帖,問好。
我和東東一樣,也越來越喜歡清淡安靜的生活,不太愛熱鬧了。
我們中國人布滿了全球,文化發散能力忒強 :)
現在還是比較習慣平淡的生活。
你就看中我這句話了呀,哈哈 ...
也要看地方,有幾個小區華人特別多。我表姐這個小區,再往東一點,華人就很少了,大多是西人了。不過,如今真正要避開華人,是不可能的,你懂的 :))
浴德大人,中國人厲害哦,走到哪裏都是一大片!
謝謝秋水,個人需求不同,居住地區的喜好也不同。
是的,這種環境對老人最合適。你去太古的確有點遠,是在大多市的邊緣。
婉妮說得對,對不少剛來到異鄉的人來說,也許是個過渡的好辦法。
住那裏太方便了,沒有動力去融入主流社會。
我們這裏華人也越來越多了,每年夏天都有來自很多同鄉會的野餐會。非常熱鬧。聚會上遇見過退休來和兒女團聚的老人,他們非常喜歡這些聚會。
雨女說的這個情況和我文中的小區有點相像,除了老人和小孩子以外,中青年鄰居之間也沒什麽來往,甚至還有意保持距離。
嗯,很理解。世界上隻有兩種人,一種是愛紮堆的,另一種是不愛紮堆的 :))
那個地方的中國飯店可正宗了,我去過一個上海飯店,菜很不錯,可惜沒兩年就易主成了越南飯店。中國餐館太多,競爭太厲害。
吃飯是方便,而且還怕出外吃得太多,要破產了 :)))
我這個記者當得還可以吧?我表姐都認為我說得很可觀呢!
是的,對語言、文化沒過關的新移民來說是個過渡階段的去處。
波波,這地方太有得吃了,我表姐說自從搬到那裏,她家在外出吃飯上花的錢猛增,誘惑實在太大了。我每次過去也是一門心思地吃、吃 :)
思韻,真的假的?嚇死人了,哈哈。放心,不會去把你人肉出來的,我一年裏最多去那裏三次。
不過你認為我說得準,我很開心,我盡量把我的印象寫得客觀一些。
葉子,我表姐很小就出國了,在加拿大生活35年,嫁了個半老外,她也不會滿足住在印度的,哈哈。各取所需,這種地方能滿足部分新移民的需求。
我還是喜歡我住的城市。雖然我的鄰居沒有中國人。但他們個個nice.互相看到,點頭打招呼,像久別的朋
友。有事沒事,種花割草,生活平靜和祥,這也是我移民原因之一吧。實話實說,我是不會移民到印度去的。(別砸我)
我也認為是不錯的小區,景觀也不很差,畢竟“百草園”還是占少數。
愛吃的人,住那裏可是太幸福了,我每次去表姐家就是一個“吃”,然後買一批中國食品回來。
這個小區很新,和老唐人街完全不一樣,除了偶爾走過的居民外,基本上看不出是個華人小區。謝謝小滿來訪。
是的,主要還是剛來不久的華人。第二代就不會在這裏了,我表姐一家也是暫時在那裏住。
對英語沒過關的新移民來說,這個小區可以說是非常好。
曉青早, 端茶!是的,老人在這裏的情況應該好得多,還可以步行去中國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