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克勒短暫移民曆險記(上):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8575/201603/717573.html
(四)老克勒的尷尬
出外購物也是個問題。G先生的媳婦每周一、兩次,到超市作一次大購買,但平時牛奶喝完了、衛生紙用完了,就需要G先生步行到附近的便利小超市去臨時補充一些。G先生最恨的是超市收銀員的囉嗦。買東西麽,一手交錢一手接貨,謝謝、拜拜,就行了,還需要什麽特殊的交流?可是每次,收銀員都有理由多說幾句:我看你買了薯片,有薯片蘸醬你不買嗎?這個罐頭有點癟,你可以去換個好的。哎,你怎麽從來不買獎券?中國人好像很喜歡買獎券啊。G先生一聽就頭大了,如果再碰上那個口音重的印度籍收銀員,講英文“咯嘣咯嘣”的像爆鹽炒豆,G先生更是一頭霧水,腦子一片空白。
有一次,G先生在店裏花了$15.02,遞過一張二十元鈔票,等著拿$4.98 的找零。那印度籍收銀員卻把錢遞還給他,嘴裏還咕嚕咕嚕。G先生一聽不好,是張假鈔嗎?接過來,兩隻手指捏捏、撮撮,怎麽看也不假,而且又是兒子昨晚從銀行取款機取來的,怎麽會假?又遞回去,笑容滿麵:good money, good money! 收銀員伸出食指和中指,“二”的意思吧?G先生忙點頭:耶,耶, 是二十元!收銀員搖頭,指指G先生的錢包,再作“二”的動作。G 先生想,難道二十元不夠,他要我再加些錢?再看看收銀機上的顯示,阿拉伯數字,不會錯,就是$15.02。G先生看看後麵有人排隊了,開始出汗。再聽聽收銀員,他好像在說 “change, change”。這個字認得出來,不就是“換”的意思嗎?叫我換一張?G先生從錢包裏又拿出一張二十元鈔票,遞過去。
這時後麵有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看上去年紀比G先生大得多,摸摸索索從自己的錢包裏取出兩個銅分幣,顫顫巍巍地走上去,“啪”一下放到櫃台上。收銀員笑了,把G先生的二十元和老太太的兩分錢都放入自動抽屜,給了G先生一張五元的。謝謝,拜拜。
G先生捏著這五元錢,出了店,擦把汗,才突然醒悟過來,原來收銀員在問他有沒有兩分錢的分幣!G先生剛才是慌亂了,才會糊塗得連這麽簡單的事情都琢磨不出來。而老太太幫他付了那兩分錢,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回家後,G先生把這件窘事告訴兒子媳婦,兒子告訴他,change 是“零錢”的意思!
有時,G先生在去小超市的路上,邊走邊猜測收銀員有可能問的話,事先想好幾個應答的單詞,但沒有一次是用得上的,收銀員似乎每次都有新的理由來使G先生難堪。
(五)老克勒成了宅男
後來,G先生想出一個辦法,對方一說英語,他就咪起眼睛,用手先指指耳朵,再左右擺擺,然後臉上做出很無助、很尷尬的表情,意思說“對不起,聽不懂”。這個方法果然管用,對門鄰居也好,收銀員也好,任何想和他說英語的人,立馬把話刹住,不再和他羅嗦。
但是,時間一長,G先生自己也成了個啞巴。星期一到星期五,白天十個小時,G先生沒有人說話,聽不見自己的聲音。電視看不懂,廣播聽不懂。總算每天有張中文“世界日報”看,兩頁大陸版很快讀完,隻好逼著自己去看香港的馬賽、台灣的影星八卦這類他根本沒興趣的新聞。兒子媳婦下班回來就在電視機前的沙發上一倒,累得話也不想說,G先生就不好意思和他們聊天。他又開始暗暗記下小超市印度籍收銀員的上班日子,設法避開這個印度人。後來,小超市幹脆不去了,家裏需要什麽東西,打個電話讓兒子媳婦下班路上買回來。
再後來,天漸漸冷了,下雪了,人行道不好走了,G先生不能再出外散步,花園裏也沒有活做了,他就整天整天地呆在屋子裏,不但聽不到別人的說話聲,連人影也不見一個了。
用現在的話來說,G先生成了一個地道的“宅男”。
如今的宅男有互聯網,而九十年代,網絡還不普及,G先生不能上網聊天,也不能給上海的老克勒朋友發郵件。G先生開始懷念上海,想念和老克勒朋友一起吃著不正宗西菜海闊天空的日子。他考慮,是不是要向兒子媳婦提出,回上海住一段日子,移民的事情,緩一緩再說。
(六)老克勒決然回國
這個時候,媳婦懷孕有四個月了。G先生太想有個孫子或孫女了,家裏有了孩子,那會多麽熱鬧呀,G先生就會有人說話了,即使是咿咿呀呀的兒語也好啊。G 先生想象著全家圍著孩子團團轉的幸福情景。G 先生雖然是一個大男人,卻是個典型的上海好男人, 買、汰、燒,樣樣拎得起。他身體好,還可以擔當起更多更重的家務,比如冬天鏟雪、夏天割草,原來小G不讓老爸做的事情,G先生也完全可以接過來,讓兒子安心上班,讓兒媳專心帶孩子。總之,G先生不會成為累贅,相反,他會是一個很得力的幫手。
G 先生決定不提回上海的事了。再說,兒子講過,再等幾個月,要為他辦理移民了。
一天,媳婦下班回家,順口對小G說:我媽護照已經拿到了,下個月可以去申請簽證了。
G先生這才知道,媳婦早已邀請了親家母來加拿大。其實這也沒什麽,G先生幾次聽說過華人生孩子請母親或婆婆過來幫忙的事。通常,小夫妻把老人接過來住幾個月,或住幾年,把孩子帶到讀小學的年齡,這樣妻子就不用辭去工作,也不用把孩子送到托兒所去讓陌生人照看。一旦孩子到了上學年齡,老人就可以回國去了。有的老人會在暑假期間過來看孩子,到九月份開學就回國,對老人來說,也算出國旅遊了一趟。
問題是,親家母來了,那麽G先生算什麽呢?媳婦和嬰兒有了外婆照顧,屋裏有了能幹的女人當家,G先生不就成了一根多餘的蠟燭?而且,按國外的習慣,孩子六個月大就開始睡自己的嬰兒房間,家裏隻有三間臥室,親家母來後,G先生睡到哪裏去?
吃晚飯的時候,媳婦對小G說,你看要不要把地下室隔出一個房間來做臥室?再裝個浴室。
小G說,好吧,我明天就打電話去聯係人來做牆板、鋪地毯。
事情就這樣決定了。兒子媳婦沒有趕G先生回國,而是要為他在地下室另造一個住處。
G先生翻來覆去想了一夜。在加拿大度過了沒人說話的大半年,現在要突然適應親家母喋喋不休的發號施令,肯定是困難的。在沒有窗戶的地下室房間度過漫長的寒冬,也是難以忍受的。不如過幾天就回國,回上海過我的老克勒日子去,也省了兒子媳婦一筆裝修地下室的錢。
第二天,G先生把這個重大決定告訴兒子和媳婦。小G 夫婦聽了,也沒多大反應,媳婦淡淡地說:噢,本來想周末去抱一隻貓來養的,那麽就不用去抱了。
(七)老克勒還是“老克勒”
回上海後,G先生恢複了出國前自由自在的日子,還找了一個老伴,一個老克勒朋友的遺孀。老夫妻雙雙出入西菜館、咖啡館,在家裏聽聽貝多芬,有什麽外國來的展覽或演出,也必定趕去熱鬧熱鬧。家裏仍然養貓,陽台上仍然種滿了花花草草。老伴會做西菜,雖然不正宗,也讓一些老克勒朋友吃得開開心心,盡興而歸。
G先生雖然時常惦記著遠在加拿大的兒子一家,卻婉言謝絕了再訪加拿大的邀請。主要原因是,親家母已經辦好移民,永久地在兒子家占據了第三間臥室;其次,G先生的英文仍然很差,他實在不想再到加拿大那個小鎮去做聾子啞巴了。再說呢,葉落歸根,上海老克勒,顧名思義,他的根就在上海,他這個年紀搬到外國去幹什麽?
G先生在加拿大短短的生活經曆,也常常是老克勒們茶前飯後的話題。G先生是老克勒們的羨慕對象,因為一般老克勒隻是十裏洋場遺留下來的老古董,而G先生可以算是個見過世麵的現代老克勒。至少,G先生可以向老克勒朋友們指出,他們喜歡吃的所謂羅宋湯是極其不正宗的。
後記
這是一篇舊文,G先生短暫移民發生在90年代後半期。曾在另一網站發表前專請G先生的兒子過目,小G 作了一些補充:他的丈母移民來加拿大照顧女兒、孫子四年多,在孫子上幼兒園後,終也因為不會說英語、不會開車、在當地沒有華人朋友,耐不住寂寞而回國久住。丈母比G 先生年輕很多,也不是“老克勒”,但他們在北美的經曆和結局都很相似。
小G夫婦似乎對各自的老人都懷有一些愧疚之感,不過他們都承認,G先生和親家母,還是在國內生活得比較快活。
謝謝菜農,新周種菜快樂!
年紀大了連根拔出去移民,確實很不容易。大臭臭新周愉快!
謝謝東東,我也認為他作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
完全同意 :) 謝謝頤和園看帖。
我也覺得這個結局是好的,紅裙新周愉快。
荔枝的故事很耐看。
謝謝你喜歡,新周快樂!
是啊,國內有老人的移民還真糾結。茉茉新周快樂!
謝謝貓看帖,人年紀大了還是不想有太大的變化嗬。
齡媽應該知道Barrie,他們就住在那外麵的一個小城,那時Barrie 也很少有中國人的。周日愉快!
你說的有道理,和兒子媳婦一起住是一回事,和親家母住在一個屋頂下,換了我也不願意 :) 謝謝看帖!
謝謝婉妮,周日愉快!
說得是,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謝謝鬆鬆!
謝謝荔枝分享好文,周末快樂!
哈,也有這種情況,不過能有來去的選擇還是福氣的。謝謝五湖看帖。
菲兒早茶吃完了?叉燒包吃了幾隻啦?
哈哈,圓圓就記得吃!
是的,畢竟到了一定年紀適應新環境就比較困難些。謝謝曉青。
爆鹽炒豆印語,哈哈哈!我自製過鹽炒豆,對“咯嘣咯嘣”深有體會。
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