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能不憶江南”東方講壇·文化江南係列講座中,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江南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胡曉明以《重新發現江南——略談江南文化精神》為題,為我們闡釋了剛健、深厚、溫馨、靈秀的江南文化精神。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江南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胡曉明
江南文化就是我們本鄉本土的文化,就是我們這裏的生活,就是我們的父輩和祖輩的文化。我們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江南古典的建築、通過吳儂軟語,把中國文化傳統的血脈連通起來,並且落地生根。
——胡曉明
中國曆史上對江南的發現
東漢以前,中原無疑是全國最發達的地區,中國文化的重心在中原。而中原中心觀念的轉變,其實是通過人口遷移而逐漸形成的。
眾所周知,中國曆史上至少有四次因社會動亂而發生的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
第一次是西漢王莽時期的混亂,使黃河流域的難民大量向長江流域移動,形成江南開發的原動力。
第二次是西晉末天下大亂,晉元帝渡江,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大量的中原讀書人帶著他們的書,帶著他們的經典跑到江南來,在南京定居,在吳地定居,慢慢在江南紮根,這個曆史事件被稱為“衣冠南渡”。中國的文化中心從黃河流域逐漸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第三次是在中唐時期,由於“安史之亂”,中原士庶避亂南遷,當時有大量的移民。曆史學家認為,在那個時候,中國南北的文化和經濟達到了一定的平衡,南方人口漸漸開始興旺。
第四次是北宋末,宋高宗渡江,以臨安(今杭州)為行都,建立南宋。大家知道,金兵占領開封後,把北宋的皇帝和大量的嬪妃、皇族、朝臣等押解北上,史稱“靖康之恥”。但這麽一個失敗的朝廷,居然成就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一座城市——杭州。真正對江南文化作出重要貢獻的時代,正是南宋。
我認為,中國的藝術史可以用兩大係統來加以簡單概括,一個係統叫作漢唐係統,另一個係統就叫宋元係統。漢唐係統和宋元係統的藝術可謂截然不同:漢唐係統的畫,大多畫在高山、大地、洞穴、宮殿、墓地裏,比如著名的敦煌壁畫。創作者都是職業化的畫師、工匠,非常專業,他們大多是以一代一代的家族形式進行傳承。而宋元係統的畫則是畫在宣紙上,畫在手絹上,開創了文人畫的傳統。宋元係統繪畫的創作者大多是文人,像蘇東坡、歐陽修等等,他們集詩人、畫家、書法家、學者、官員於一身,不像專業畫家需要養家糊口,他們完全是業餘的,而且有豐富的著作和作品被保留下來。所以說,宋元係統的藝術在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達到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度。
隋唐大運河
我們講中國曆史對江南的發現,還必須提到隋唐大運河。運河從先秦時期就已經開鑿,但直到隋唐才真正成為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南方的稻米、絲綢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北方去。因為有了水路,就像我們今天有了物聯網,人們才越來越發現江南之美,江南的特產、美食甚至風景越來越廣為人知。
文化就是因為傳播而刺激,而生新,而重新發現,江南正是這樣被不斷地發現,並一次次被賦予了新的魅力。
世界對中國江南的發現
說到世界對中國江南的發現,僅以意大利學者路易吉·布雷桑編著的 《從馬可·波羅到衛匡國:西方人眼裏的杭州》一書中一些傳教士、貴族和商人所實錄的遊記片斷為例,我們便可以從中看到外國人眼中當時的江南是何等繁華。
馬可·波羅 (威尼斯商人,1280-1290年在中國)在遊記中寫道:“第三天晚上,便到達雄偉壯麗的行在城(杭州),此名稱是‘天城’的意思,它表明,就其宏偉壯麗以及所提供的快樂而言,這座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都無法比擬的,生活其中的人們恍如置身天堂一般。”
鄂多立克(1265-1331)是羅馬天主教修士,也是一位著名旅行者。他在遊記中這樣寫:“我來到了大而令人驚奇的行在城,這座城市的偉大和在那裏發現的奇跡,整本書也寫不完,因為它是世上最好、最富饒的城市。”還有意大利伯爵烏戈·康圖,他寫道:“走在所有道路、廣場上,都是氣味芬芳、設計精巧,以至於行走其間欣賞它們,簡直就是一種令人難以想象的享受。人們全身的感官都是愉悅的;眼睛看著美麗的事物,耳朵聽著鳥兒甜美地歌唱,還有水流輕快的潺潺之聲,它們交織出一曲和諧悅耳的新樂章。”
傳教士衛匡國(1642-1650年在中國)在明末清初時來到杭州,他說:“千真萬確,在湖上劃船蕩漾而行,比世上任何其他事情都要舒適和令人愉快。中國人稱這個地方和這個城市為樂園、伊甸園,這毫不奇怪。”
可以看出,他們幾乎都用了極端的描述,不是從整個中國,而是從整個世界的範圍,來肯定杭州這座城市的美妙。他們都聽說而且都認同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諺語,說明江南的美好已經有了巨大的廣告效應,聲名遠播域外。
再比如日本,1982年日本吉野裏考古發掘以來,揭開了彌生文化(約公元前300年至公元300年)的神秘麵紗。因為更早的繩紋文化(約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200年)不足以說明彌生文化中極富特色的水稻和銅鐵器並存現象,所以日本考古學界有這樣的猜測:曆史悠久的中國江南文化正是彌生文化的原鄉。原來日本文化有一個斷層,一下子從原始的文化變成了文明的文化,彌生文化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考古遺址中發現了很多稻穀的化石,這些稻穀化石被認為是日本最早的稻米文化的起源。而這些稻穀化石經測定,其中的成分與中國江南的稻米非常相像,因此有一部分日本史學家認為,日本的稻米文化就是來自於中國的江南文化。
近現代學者對江南的重新發現
在近現代,不少中外學者通過史料研究,還在不斷重新發現江南。
美國著名曆史學家和漢學家彭慕蘭在所著的《大分流:中國、歐洲與近代世界經濟的形成》一書中,推翻了許多既有的看法,比如,明清時期在技術、製度、教育方麵都有進步;明清中國的地租和貸款利率大大低於以往以為的水平;明清中國人民的社會化程度和生活水平也有相當的提高;如果把中國區分為不同的地區,明清時代的江南是位於世界前列的。
清華大學的李伯重教授有一個研究,是關於19世紀初期江南與荷蘭經濟的比較。1579年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出來以後,荷蘭進入了一個世紀的經濟增長奇跡,被稱為 “荷蘭奇跡”。李伯重教授認為中國也有一個 “江南奇跡”。研究結果顯示,1820年之前,江南的GDP高於西歐的英、法、德,創造了至今不被人廣泛得知的世界經濟奇跡。而之所以能夠創造“江南奇跡”,是因為江南當時有世界上最好的自由經濟的基礎,有最好的教育和社會條件,有最好的人力資源。
在文學領域,我們對江南也有一個特別的發現。
在明清時代,江南的女性寫作量特別大,至今統計下來,已有2000多位女詩人,而且大量的詩集都被保留了下來。我們目前和加拿大的一所大學合作做數據庫,叫作“明清婦女寫作數據庫”,我們在整理這些詩集時,始終有一個很困惑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麽會有這麽多詩集流傳在民間?它們不是藏在自己家裏欣賞的,而是以刻本形式流傳世間。
從世界範圍來看,18世紀的時候,英國女性應該是最有文化、成就很高的,但她們也沒有這麽多詩人,留下這麽多的詩集。所以我認為,當時中國江南女性的寫作也算是創造了一個世界奇跡。
那麽,為什麽江南女性有這麽好的條件來從事文學創作呢?我想,這與江南的社會文明程度、教育程度、社會化程度以及人的自由程度都有關聯。我們以前認為中國明清時代就是落後挨打、破敗不堪,但回過頭來看,江南文化的一草一木背後其實有著非常深厚的積澱,而今天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奇跡,也正是和江南的文化傳統———重教育、重人才是分不開的。
什麽是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
總的來說,我認為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可以概況為剛健、深厚、溫馨、靈秀。我曾經撰文說,理想的大學也應該按照這樣的目標培養人才。其實,這正是我從“江南經驗”中得到的啟發。
第一是剛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這是荊軻當初要去刺秦王時唱的一首悲歌,這是北方的剛健,大家注意到,他準備“一去不複還”,一去就不回來了。而江南文化的剛健卻不一樣,它要把事情做成,它有很強的生命韌性,不是強調犧牲,而是強調要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臥薪嚐膽,大禹治水,吳國大夫伍子胥最終也完成了他的複仇計劃。
再舉個例子,蘇州人周茂蘭是明末清初的處士。其父周順昌被魏忠賢害死,他刺血書疏,去北京告狀。真的是用血寫的,不是用墨寫的,皇帝看了很感動,結果告成了,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贈官,封為誥命,而且賜了匾額,立了祠堂。
江南文化的剛健,還表現在對暴政壓迫勇於反抗的精神。清兵入關後,一路南下,但到了江南卻遭遇了從未有過的抵抗。1645年清軍攻破嘉定後,頒布剃發令,命令十天之內,一律剃頭,“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嘉定人民隨即自發起義抗清,兩個月內,發生大小戰鬥十餘次,民眾犧牲2萬餘人,史稱“嘉定三屠”。
因為反抗暴政,江南一帶湧現出了陳子龍、夏完淳、張蒼水、楊龍友、呂留良、金聖歎、夏之旭、張名振、祁彪佳、黃淳耀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還有明代奇女子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他們表現出的崇高的民族氣節,使江南成為中國最有骨氣的地方之一。
同時,剛健還有一個含義,就是富有創造性,不斷地向前追、向上走,因此,江南是中國文化最有創造力的地方,江南的經濟奇跡正是創造力的表現。
第二是深厚。江南因為水陸交通方便,移民很多,各地人才帶來了深厚的文化積澱。江南的文獻典籍、經史子集,十倍於北方。江南的學問和思想也非常深厚。清代的乾嘉學派就是江南的學派,主要創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顧炎武。美國學者艾爾曼曾寫過一本相當重要的書《中國近代科學的文化史》,指出中國的乾嘉學派富有科學精神,它是中國最早的具有現代性的學術流派。
從中國人才分布上,我們可以看出,出生於江南地區的內閣大學士遠遠高於北方。以明代的文學家、理學家、文魁為例,江蘇、浙江兩省與北方各省比較,明代的文學家江南有96位,北方隻有7位;理學家江南 44位,北方有 5位;文魁更是懸殊,為114比14。根據最權威的商衍鎏先生《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的統計,200多年間,江蘇共出狀元等184人,浙江共出狀元等137人,兩省相加人數為321人,而直隸、順天、河南三省相加的狀元等僅35人,相比懸殊。
第三是溫馨。多情多義,社會有序,平和溫潤。這是廣義上的溫馨概念,江南人即使吵架,也是很溫柔的。從深義上講,江南文化向來成為文化精神複蘇之地,是避難所、休憩地、複樂園,是溫柔富貴之鄉。
第四是靈秀。水鄉是江南靈秀的來源,因為有水就不一樣。江南這個地方非常奇妙,全中國找不到這樣一個水係豐富的地方。
我也到全世界去考察過,跑了很多與水有關係的地方,比如萊茵河兩岸、地中海沿岸、美國的五大湖區等等。但是,那些地方大多數是屬於水岸文明,而江南水鄉是屬於水鄉文明。水鄉文明和水岸文明是不一樣的,水岸文明是一種城市文明,水鄉文明則以農桑、漁樵文明為主體,是一種城鄉文明的結合。
江南人因水而與眾不同。他們因柔性而仁愛,因清澈而清明,因平澹而內斂;因流動而交流,因流動而自由,因流動而多樣、靈敏,因凝聚而廉貞。這個地方特別有靈性,它與水的清明、內斂、流動、多樣是分不開的。
為什麽要重新發現江南
今天,我們為什麽要重新發現江南?因為江南文化的背後包含了太多內涵,就像一個金礦一樣。江南除了水暖風輕、風花雪月、溫柔恬淡之外,還有江南的深厚、江南的剛烈、江南的多元。
江南文化不同於閩越文化、巴蜀文化,它不是單一的地域文化。曆史地理上的江南,經曆了一個從西往東、從北到南、從大到小的演變過程。簡單來說,江南文化有兩個源頭,一個是來自於鬆江廣富林本土原住民的文化,還有一個源頭是來自於中原文化。
在中國所有的地域文化中,沒有哪一種地域文化像江南文化那樣有這麽好的機緣,有這麽好的天時、地利、人和,把華夏文明千年的智慧結晶融於其中。曆史上至少四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將很多中原的文化、中原的書籍、中原的經典帶到江南,使中原文化在江南這個地方與當地的文化水乳交融,產生了新的文化。所以說,江南文化不是單純的地域文化,而是華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關係到中國文化的生命脈絡。
我們說,江南文化就像一座橋。為什麽是一座橋?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江南的文化連通古典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連通大眾文化的中國和精英文化的中國,連通城市的文明和鄉村的文明。通過江南文化,我們可以走過去看古典文化的風景,也可以走過來看現代文明的風景。如果沒有江南文化這座橋,那麽我們和古人之間也許會有一道很深的鴻溝,讓我們今人不能理解古人。因為江南文化就是我們本鄉本土的文化,就是我們這裏的生活,就是我們的父輩和祖輩的文化。我們可以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江南古典的建築、通過吳儂軟語,把中國文化傳統的血脈連通起來,並且落地生根。
我們今天講文化自信,怎麽來落實文化自信?講到底就是對本鄉本土文化的認同,對身邊一草一木的認同,這其實就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來源。所以,我們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重新提煉江南文化的精神價值與文化內涵,以增加認同感,從而真正提升植根於本鄉本土的文化自信。這,就是重新發現江南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