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考證蕾絲是何時傳入中國的,記得小時候媽媽很喜歡,總在我白襯衫的小圓衣領繡上一條秀氣的半月亮、小三角或者立體餃子邊,或者托小阿姨們為我製作各種手工或者鉤針網織花邊之類的,有幾年最流行的時候,幾乎所有夏秋衣服,尤其是新裙子,那胸口有鉤針花朵,領口、袖口、裙身和下擺會綴滿寬度不一的蕾絲花邊,小時候沒多少小孩穿,總覺得是時髦,潮流的代名詞,長大了,知道了那是懷舊、性感、浪漫、高貴的象征。我感覺有的款式是舶來品,屬於歐洲古代宮廷的貴族用品,也有的不是,像餃子心型立體的那款,是媽媽與阿姨們相互交流後自學得來的,但都甚是喜愛。穿上那種裙子,飄飄然的,仿佛覺得自己是歐洲宮廷貴族小姐、抑或古時候的皇家千金大公主一般、、、、、、嗬嗬嗬,說說笑笑而已。
前幾天懷舊一下,周末泡上去年回國時老同學贈送的原生態高山綠茶,享受一段浪漫的茶時光......
享受一段下午茶的時光......
幾款爛漫的蕾絲卷(抹茶、巧克力、椰絲黑芝麻和混合口味)
一、材料
雞蛋1個x3、低粉35克x3、抹茶粉5克、可可粉5g,椰絲3g,黑芝麻2g、牛奶15gx3、黃油3gx3(如果是不粘鍋,可以不用)、鹽適量
二、做法
1、分開碗打入雞蛋,打散雞蛋,加入牛奶再打散;
2、分別篩入麵粉,用指尖撮入一點鹽巴,繼續攪拌至稀糊狀;
3、第一個碗篩入抹茶粉,第二個碗篩入可可粉,第三個碗倒入椰絲碎和黑芝麻;
4、微波爐打10秒左右化開的牛油,等份量倒入三個碗,稍加攪拌備用。
5、不同蛋糊分別裝入不同的袋子,紮緊上方的口子,待鍋熱後再剪掉袋子前端的小三角,大小夠出麵糊的小孔即可;
6、用中小火燒熱不沾平底鍋,從中心點出發,用畫花瓣的方法做出多個重疊的、規則或不規則的大小圓,線條粗細越均勻越好看;
7、大約20-30秒後,隻要整體鬆動就可以翻麵,用竹鏟或筷子整體翻個後再燙一下正麵;
8、取出要趁著它的熱度和柔軟,將正麵朝內,慢慢卷出蛋卷狀;
9、靜置放涼後再吃會更鬆脆。
三:經驗
1、如果家裏有蛋卷機更好,如果沒有就用這種方法最簡單快捷,而且做出的蛋卷酥脆,保存時間較長。
2、直接剪開裝裱袋好過用漏嘴,不同的食材開口大小不一,如椰絲就需要剪大一點的口子。
3、用不粘鍋最好,牛油可放可不放,放牛油會更光澤。
4、依個人喜好,可以疊加不同色的麵糊,延長烘烤時間,做出混合蛋卷。
5、我個人覺得采用反麵卷在外頭比較容易。
6、放涼後吃更脆。
7、吃多少做多少,當天吃完最好。
附錄:
蕾絲花邊(英語:lace)是一種以繁複的鏤空花紋為特點的紡織品,以紗線相互打結、交錯、撚繞,而形成具有空花的布料,主要用於衣物的裝飾。有蕾絲風格的織品起源很古老,但真正的蕾絲花邊知直到15世紀末才真正出現,剛開始是用來裝飾教會祭壇,因此成為修道院中的手工藝而開始發展,經手的設計精致非凡,之後這樣的技術流傳至民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的意大利大量生產了以裝飾衣物為目的的蕾絲,不過在當時依然是聖職者、王公貴族等一部份特權階級才能穿戴的奢侈品,在導入法國後成為主要產地,並受到細致設計極受歡迎的洛可可風格的影響下,無論是技術方麵還是樣式種類都進入了最盛期。 16世紀起在西歐廣泛流行,並逐漸傳遍世界。
早期一般使用絲或尼龍製作,現在則多為棉製。大致分為手織、機器織物這兩種,但依使用的技法不同又可往下細分,而且在現今歐洲仍舊殘留不少因時代、地點而各有特色的圖案與名稱。(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