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可慧 來源:秋小愚 編輯:慈懷讀書會
前些日子的深夜,我打車去車站接人。出租車司機是個頭發花白的中年人,那條長長的路上,他一邊與我說話,一邊歎氣,我大約這輩子都忘不了,下車的時候,熬夜通紅的眼睛和對於生活無奈的表情,他說,不好意思,讓你見笑了。
我說:不會。
他是一個26歲女孩的父親。十五年前,他下崗了。沒有任何技術,他開始踏人力三輪車,用他的話說:什麽也不會,隻能靠力氣賺錢。於是,去租了一輛三輪車,然後沒日沒夜地踏。為了賺錢,他每天6點出門,晚上11點回家,一天都舍不得休息,有一段時間累到晚上睡覺都會流鼻血。
七年前,他開始學開車,他已經快五十歲了,理論考、場地考、路考,他花了三個月時間考了下來。兩三年後,通過了出租車駕駛員的考試,租了一輛出租車,一直開到現在。
他是一個最最普通的勞動人民,也是一個最最普通家庭的頂梁柱,和千千萬萬的男人一樣,為了孩子和妻子的生活,做著最默默無聞的供養。
他有著最簡單和直接的父愛,他幾乎舍不得吃路邊的快餐,每個晚上的夥食,就是一包3塊錢的梳打餅幹;他舍不得染頭發,一定要等全白了才肯去染;他身上的衣服還是他十年前買的。
但他給予孩子,都是他認為所能給予的最好的,中學時候的營養品一點都不落下,名牌衣服一件也不落下。上大學那年,為她買了筆記本電腦,買了她喜歡的手機,電腦和手機加起來快10000元,他想都沒有多想,就買了下來。之後,隻要孩子需要什麽,他都盡力滿足。
我覺得我作為父親,已經仁至義盡。他問我,你說是不是?
我很想告訴他,其實你完全不必為了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而讓自己連最普通的日子都過不上,可我真的不想傷了一個最普通父親的心,違心地笑了笑。
一直以來,我都並不完全認同“富養”這個概念。一個孩子從小擁有優渥的物質確實可以讓她在今後的日子裏不至於為了物質而窮心極欲,迷失東西,但如果你隻是無限地給予,她是無法慢慢成為一個懂得付出與努力的大人的。而當她以一個孩子的身份走入社會,這個社會一旦以大人的身份衡量她,她就會被無情地淘汰,至少一開始一定是。
中國孩子的家長很懂得付出,一些家長會告訴孩子“我們這樣辛苦地活著,就是為了你”,一些家長會默默隱忍,然後一直付出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但很少有家長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告訴孩子,讓他們慢慢成長,希望他們有朝一日也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希望的日子。
這個中年男人的孩子的故事意料之中,但好像比我想象得更壞一點。
她畢業後,先去了一個公司,上了五天班就辭職了,因為她發現上班的夥食太差,路遠不得不坐公交車,拎著包回家了。
她在家待了一個月後,找到了第二份工作,路很遠,但是是一個大型企業。他終歸是希望她能夠安心工作,於是給她買了一輛車,不算好,八萬多,但卻花盡了所有的積蓄。
原本一切如常,希望她安安穩穩地工作,可是,一年後,也就是今年,她被辭退了,一直到現在還待業在家。這個老父親托人見到了她的老板,還拎了東西。你知道的,這其實並不是光彩的事,你也知道我去做什麽。可我聽了他們主管的話,很羞愧。主管說,她什麽都不會寫,什麽都不肯幹,有些時候辦公室做大掃除,所有人都在勞動,她一個人在旁邊玩手機;紀律性很不強,遲到早退,中午跑出去,下午三點才進公司;上班時間坐在辦公室裏化妝,不停地吃零食,聊QQ。
你說,我聽了這樣的話,還能說什麽?中年男人抹了把臉,真是家醜不可外揚。
他也是無處可說,他能與誰說呢!
其實,這樣的孩子雖然不多,但多多少少可以看到許多年輕人的影子。
我們許多人都是被“富養”的一代,這裏的富養並不是特指生活在別墅裏,出門坐豪車的孩子,而是我們都得到了比我們原本可以擁有的生活更優渥的物質。
我們生活在溫床裏,被人遮風擋雨,許多年裏,我們都以為這個社會,是自己有一天想努力了,然後開始努力,就可以過上優質生活的社會。然而,事實呢?
包括我,我也是被無端“富養”過的。小時候,我的家境確實不差,雖然父親也經曆了下崗,但是又很快找到了工作,幾乎無縫銜接,但我能擁有的日子,我至今想來,都覺得對父母有所虧欠。
我每周要上三個興趣班,並且價格不菲;母親每次出門都會給我買好看的裙子,有品牌是她的標準之一;後來,因為我數學不好,還給我請過家教。但有一件事,我至今難忘,大學有一天,因為臨時調課,我在早上回家。一進門,就看到母親在吃泡飯,什麽菜都沒有。
我很驚訝,父親也是不經意地說:這都好多年了,每天早上泡飯上撒鹽。母親與父親使了個眼色,父親一說出口就後悔了,而我在那一刻竟然什麽都說不出來。
我也承認,我還是有被“富養”過孩子的弱點——比如膽小,比如沒主見,比如怕事。而這,我也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自我糾正。
我去打工,有一次,我還自己一個人去跟老板討薪。這個故事很離奇,我大一的時候,做完一個促銷,去與品牌的代理商結錢。代理商是個30多歲的女人,她說,我們的錢是一定要打入某銀行卡的,你明天去辦卡來,不拿來就算是作廢。女人的語氣很凶,說得當時20來歲的我,差一點就哭了。
事實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就忍不住了,一邊騎車一邊哭,到門口的時候,把眼淚擦幹才進門。可一回到家,父親馬上看到了我的委屈,母親也看了出來。母親護女心切,說:你明天去辦卡,我陪你一起去那個代理商那裏,她要是再凶,我們就報警。母親是個心急的女人,恨不得馬上就是第二天早上,可以一塊去。那一次,父親說:這次你自己去試試,如果再不行,我們一塊。
父親也是知道的,他一直說二十歲對於一個孩子是一個裏程碑,要像一個大人一樣活著了。所以在之後的許多日子,他不停地希望我能夠出去實習、打工,哪怕沒有工資。
忘了說,第二天,老板還是很凶,我和老板說:卡我辦來了,希望錢打入後給我打個電話。她看了我一眼,依舊沒說什麽話。但我經曆過這一次以後,好像真的沒有那麽害怕了。
所以,當有一天,我和婆婆說我曾經打工的那些故事,婆婆幾乎是驚訝的,她不是覺得我有多能幹,而是覺得我的父母居然同意讓自己的女兒去做那麽辛苦的工作,一個人去討薪。我婆婆也是那些傳統的母親,所以,他的兩個兒子就是傳說中的“媽寶男”。
我先生,也就是他的大兒子後來去了飛行學院,停飛後分配到了一個部隊的司令部,大約當過軍人,勉強還能吃苦,也經曆過風吹日曬,漸漸脫離了“媽寶男”。
而我的小叔子,一直到大四,所有的假期,他都是在電腦的遊戲中度過。現在,我婆婆開始擔憂未來他能做什麽,她也知道曾經的自己太過於寵愛他而是他麵對這個社會顫顫巍巍,甚至於去修一部手機也需要母親跟著,可是,她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而我想說,這其實就是大部分父母和孩子的茫然,因為他們永遠希望改變是一時之間能夠完成的,然而這是一個過程,可能需要一年,兩年,甚至好多年,並沒有那麽快。
當然,我還是要多謝父親那一段鼓勵的日子,在適當的時候,讓我獨自去麵對風雨。雖然我承認,現在的我,依舊有許多改不掉的毛病,但在那些年,時常被大雨淋濕的日子裏,開始會自己打傘,開始與這個社會有原則地和解和相處,開始麵對每一個形形色色的人。
回到與那個司機的對話,我說:就當是之前沒有的成長,現在開始慢慢補課。
那個司機說:是嘛?
我說,應該可以的。然後我編了一個故事,就是那種一個姑娘畢業之後如何碰壁,後來現在如何覺醒又過上好日子的橋段。我看到那個中年男子的眼睛有點發亮,一種一路以來都沒有的亮光。
早點回家。我下車後說。他笑了笑,說,不好意思哦。
那一夜,我的腦海中都是那個中年男子的樣子,他的皺紋不斷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我對孩子說,要是別人都有的,那我也會給你買。要是隻有很少人有,或者都沒有,那麽除非是有迫不得已的理由,否則我有錢也不買。
(發自我的文學城離線瀏覽器)
孩子應該從小幫忙適當做家務,適度地消費。家裏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都同樣重要。那種為了滿足孩子,犧牲父母的基本生活的做法,何其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