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水晶在2010年底寫的,是他對自己過去四年的投資經曆回顧,因為那是他從正式工作退出的最初四年,無論是經驗和資金規模都是一個典型的小散戶,我們可以參考水晶這個小散戶是如何思考投資和人生。當時,水晶是三十剛出頭的年紀。
一個職業散戶的4年投資感念
作者:水晶蒼蠅拍
注:謹以此文掛念本身過往的小小投資曆程,也獻給所有已經、準備恐怕希望創始屬於本身的投資人生的同仁們,祝賀各人都竣工本身的夢想。
屈指算來,從老婆懷上小寶寶我正式離職到閨女如今已經3歲多,我的職業散戶生涯飛煙似的已經掠過了4年的光景。其實回首望去這4年也挺戲劇化的,一開始的 “休息”並無退休之意,更多是當時各方麵條件巧合匯集在一起的一個小決定,可人生有時候就是這樣,很多必然的結果就是被不經意的偶然推動的。
雖然接觸股票這玩意時間也不算很短了,但是真要把這個當做家庭唯一收入來源和一項事業,還真是經過了一番掙紮權衡的。首先是思維和身體慣性,職業生涯怎麽也10多年了,階段性休息個幾個月很爽,但是就此不去朝九晚五了,一時還真有不適應的感覺。另外,證券市場的動蕩盡人皆知,把家庭資產的增長放在這個地方總是心裏不踏實,而且“炒股”這名號,好像也不如以前的頭銜來的好聽啊,嗬嗬。這就是我休息前2年時候的典型心態。
這種感覺的慢慢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生活狀態的適應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隨著堅持不懈的學習和思考,我開始慢慢的從本質上理解什麽是股票,什麽是證券市場,什麽又是投資等等一些從來不曾認識清楚的問題(雖然以前的一筆重大股票投資獲得了很好的回報,但我心知肚明那絕對是僥幸,毫無長期複製的可能)。這一學就一發不可收拾,越學習越有問題,越有問題越試圖去找答案,學的越多越難以整合甚至有矛盾衝突之感,越是矛盾越是不斷思考總結,就像陷入某網絡遊戲不斷殺BOSS升級的過程樂此不疲難以自拔,直到某一天,突然就感覺“通暢”了,腦子裏的一根筋散了。從那個時候開始,我逐漸體會到了“投資的美感”----投資不再是價格的波動,不再是與無數對手的搏殺,不再是孤注一擲或者彷徨不定,不再是欲望編織著焦慮的浮躁;投資是關於曆史進程的,它是關於社會趨勢的,它是關於商業本質的,它是關於哲學與價值觀的,它是關於思維方式的,它是關於修養的,它是充滿韻律而美好的...
很自然的,在這一過程中我通過學習與不斷的實踐,逐漸摸索到一條比較適合自己性格、特長和財務特征的投資模式。當這一刻到達的時候,我開始意識到:我的人生將要開啟與以往完全不同的一頁了。我依然謹慎而如履薄冰甚至依然有很多疑問未得解答或驗證,但自那時起,我已不再彷徨和猶豫,我知道了我人生新的目標和方向是什麽,並且我知道自己樂在其中。
其實職業投資一點兒也不神秘,它與每天上班的本質沒有什麽區別:賺錢。但坦率講投資的生活還是很讓人滿意的,比如不用再早上急匆匆的爬出被窩而可以睡到自然醒;不用再周轉在老板-客戶-員工的死循環中焦頭爛額而可以清淨的讀書玩遊戲逛街看電影;不用再做空中飛人頻頻的離別家人而可以默默相守;不用再在黃金周與各方神仙爭搶客房和機票而是理論上具備了想走就走的能力;不用再忍受無聊的辦公室政治和各種欲言又止的顧忌而盡管率性而為;不用再費盡心力的PK掉一個個競爭對手隻為了繼續向上爬卻忘了生活原本的意義是什麽...追尋財富自由的最終意義是什麽?其實就是人格的自由,身心的自由。
雖然實業確實可以也曾經為我帶來難忘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不過這種成就感其實在投資領域也同樣存在甚至更加強烈---如果人生可以同時體會到這2方麵的成就感,那也算是沒白來這一遭了。所以,對我而言,投資可能是我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的最好工作----它完全依靠你自己的腦袋決勝負,它永遠公正無私,它簡單而又直接。
前文簡述了我從一個職業人向一個投資人轉變的心曆路程。但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認為一定要成為“職業”投資才能成功,或者是不是需要離開日常工作也是非常個人化的。任何事情一定是有利有弊,自己怎樣過的才最舒服,才最接近理想,隻有自己知道。可以確定的是,成功的投資,可以讓我們對於生活模式有了最大的選擇權,而這個權利的背後則完全可以是千姿百態的。
這4年的職業投資生涯隻是我人生中短短的一段,卻又是意義非凡的一段。也許他代表了我一種生活的結束和另一種生活的開始。很顯然,就接觸股票而言,我的入市時間並不長,滿打滿算也就6年左右(包括2年時間內連什麽叫PE都不知道,未受重創真是老天保佑)。但坦率講,我認為時間其實既是個問題也不是個問題。說不是問題,是因為我感到價值投資其實是很多個關鍵成功點的集合,每個成功點都是被一層窗戶紙隔開,而打開這些窗戶紙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思維方式”。而思維方式不是一個時間積累的問題(比如巴菲特最近指定的接班人托德·庫姆斯才39歲,真讓人感慨人和人差距咋就那麽大呢),而是一種綜合了很多東西的“悟性”。說時間又是個問題,是因為投資畢竟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融合了科學性和藝術性的事物,“經曆”對於投資能力的提升有不可取代的重大意義,一個太年輕的人或者一個證券經曆太短的人我認為也是很難真正成熟的。所以我的結論是:擁有正確的思維方式的投資者可以隨著時間而越來越強大,但時間對於持著錯誤思維方式的“炒股人”而言卻沒有任何意義。前者的1年可能等於後者的5年甚至10年,後者的10年未必等於前者的2到3年。
即使在這短短的幾年投資時間裏,我已經見證了股市中一個個人物的傳奇和隕落。他們都曾經一戰成名如日中天,後來卻又一落千丈甚至聲名狼藉。就像《明朝那些事兒》裏說的“一個人在這頁的時候還很牛逼,到下一頁的時候已經慫了”,隻不過證券市場的效率要比曆史高得多,嗬嗬。這些人物我不知道對別人有沒有價值,對我而言的價值卻很大,我可以總結成2條:
1,一個人要變成焰火很容易,要變成太陽卻很難。當一個人說自己是太陽的時候,我們最好想想他是不是焰火。
2,股神不是裝的,孫子才是裝的。
我非常遺憾的是,這個市場裏依然每天充斥著對投資非常不利的觀點和消息,而且他們曆來是最受熱捧的。雖然我知道這非常符合人性和證券市場的規律,但還是覺得有點兒可悲。好在我有限的投資生涯裏,耗費在那上麵的時間加在一起也不過短短的幾個月,雖然從人性上而言我也踏入過同樣的陷阱企圖找尋鮮花和果實,但很快我的性格和思維方式就不允許我相信那些東西了----後來我才知道,巴菲特也曾強烈的癡迷技術分析和短線操作,但30歲以前完成了所有人性中不利方麵的嚐試並開始走上價值投資之路,最終成就了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幸運的。
價值投資的原理是永久有效的而它的實踐又永遠不可能普及。市場中80%的人是不會理解價值投資的意義的,而理解其意義的人中又有80%的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無法理解和掌握足夠的“具體方法體係”。因此,這一矛盾給予最終有幸進入價值投資大門的少數人以長期和巨大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說,我又算是幸運的。
不是任何國家的任何時代的人都有機會獲得投資上的重大機遇的,即便他本來比巴菲特更聰明。而中國正值國家發展的關鍵和黃金期,這一曆史階段的降臨是巨大的娘胎彩票。中國正在崛起不是一個可能而是一個現實,中國的崛起就是千萬個中國家庭中國人的崛起--今天,你我都有這個曆史性的機會。從這個角度說,我還是幸運的。
所以,幸運的我,必須認真把握好這個時代賦予的機會。所謂認真,就是把投資作為一項嚴肅的工作來對待,沒有老板的壓力但是你要自己學,沒有客戶的催促但是你要自己有緊迫感,沒有專家團來給你評定級別但是你要自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投資如此自由,所以能走多遠甚至願不願意往前走,都是自己說了算。我記得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如何落魄的時候,也不忘翻開《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那其中有對成功的強烈期望,但我想更多可能還是從心底裏對這種事業的熱愛甚至是沉醉。也因此,我開博就將題目寫為“一個散戶的自我修養”,正是此意。
為什麽有的人在股市中總是在不停的成長而更多的人卻永遠原地打轉?最大區別其實不在於智商或者專業知識的階段性差異(那是容易追趕的),決定的因素其實是:到底有沒有把投資當成個事兒?特別是當成個真正改變命運的契機來嚴肅的對待?如果選擇“是”,那麽毫無疑問其將會製定長期的“個人成長計劃”,我稱之為“有計劃的量變”。就是說立足目標很長遠,並且始終如一的主動的、有計劃的在提升自己各方麵的“經驗值”,並導致“不斷的升級”----正如同我們在職場,想往上走必須提升自我素質,什麽考證看書進修培訓都會很自然而然且充滿主觀能動性,對不對?投資其實有何不同呢?我們在職場的時候,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能一步登天從實習生直接當老總的可能,對不對?投資呢,憑什麽認為不用艱辛的學習和漫長的磨礪就可以如成功的前輩們那樣收獲豐碩的果實?
這種“有計劃的量變”將最終導致人與人在思維方式,視野格局,判斷力,行為方式等各方麵逐漸分野並差距越來越大,就是我所謂的“學習的複利”----這可能導致同時出發的一群人,到後麵原地踏步的已經開始聽不懂走在前麵的人在說什麽了,絕非誇張。這也就是一小部分人最終獲得巨大收益而絕大多數人最終碌碌無為不斷的浪費曆史性巨大機遇的最關鍵奧秘所在。可惜,永遠隻有少部分人能理解這點,而這部分人中又永遠隻有更少的人願意付諸行動----其實,這才是躋身“成功投資者俱樂部”最大的壁壘所在......
我很早前就說過,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在每個月看來也是差異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來的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麽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那就是財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就是一種人生對另一種人生的不可企及的鴻溝了......抓住現在吧,從現在開始學習吧,對夢想開始付諸行動吧,這就是我送給所有好朋友們的最掏心窩子的話。
如果說這幾年我最大的投資感悟是什麽,那麽可能是:不要讓簡單的東西複雜化,也不要把複雜的東西簡單化。
非常多的人喜歡盡量多的為自己的投資增加變量因素,什麽宏觀,微觀,技術,基本麵,博弈...聽說過的最好都用上,以為這才夠“全麵”。實際上掉進了自己設置的“變量迷宮”而不自知。又或者把一些簡單的東西非要神秘化複雜化甚至玄學化,以讓人聽了五迷三道高深莫測為榮。
另有很多人把投資當做一種純藝術行為而嚴重忽略了投資首先是一門嚴謹的科學,或者無限拔高某一方麵的重要性而忽略其它,比如“偉大企業死了也不賣”,又比如F10一下或者最多去讀幾篇券商報告就算是對公司的分析了,又或者死守著“跌破淨資產才能買”的固執,再比如“找過去2年業績增長最快的”等等。
以上這些,怕是再花10年20年在股市,也難修成啥好果子的。投資成功的大原則其實很簡單:遵循常識,利用複利,安全邊際,護城河,保持理性,能力圈...總之50個字以內肯定是夠用了。但成功投資的具體構成卻又很複雜。一個合格或者成熟的投資者不應該是隻局限在某一方麵的能力上,而是要在風險機會的識別、商業的理解力、財務數據意義的分析、情緒的自我控製、基本而多角度的估值衡量、對大局的前瞻性、對曆史規律性事物的認知、高度邏輯化的思維方式,甚至是從一些細小的東西來見真實的等等一係列能力的綜合上,因此確實是非常困難。這不像技術分析,初看如天書,其實越接觸越明白關鍵問題正在收縮到幾個點上,而價值投資初看都是平實的大白話,但越鑽涉及的知識點越多,越往上走要求的能力麵也越寬闊。我認為如果僅僅是以賺錢為驅動而沒有真正的興趣的話,還真是很難堅持下去。
前麵說了很多“要去做”的意義,那麽“怎麽做”呢?或者說,投資道路的成長上有沒有什麽捷徑呢?有的,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投資其實沒有任何區別。當大量的經典著作和投資大家們深邃的思想印入腦海的時候,就是思維境界不斷攀升的過程。大量的閱讀是最好的“九陰真經”,它也許不能讓你一步登天,但至少可以讓你少走十幾年的彎路。比如,即便是在投資的風格傾向上有巨大的差異,但是幾乎所有的投資大師們都告誡:不要頻繁的短線操作,不要自以為可以預測市場,不要讓自己的理智失控......要利用複利,要尊重常識,要遠離風險......我們可以借此多想想,為什麽?你還非要去挑戰這些嗎?
對於市場和生意的“感覺”怎麽來的?為什麽同樣的一個企業,放在一個人手上如庖丁解牛絲絲入扣直指核心,而放在另一個人手上卻如獅子咬龜無從下口一籌莫展?雖然這裏不排除個人天分方麵的差別,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於有沒有充分的“開卷”以及隨後堅持不懈的“實踐”。先站在巨人肩膀上然後再熟能生巧,有時候差別就是這麽來的----正是因為這答案太樸實簡單,完全無法滿足眾多“一朝暴富”的心裏期待,因此注定永遠是邊緣,也就注定了永遠能獲得市場的回報----天下有些事情就是這麽具有諷刺意味。
而在大量的閱讀之後,則開始學會辯證的思考和學會做“減法”是很重要的----與此相反,我看到的絕大多數人卻都在試圖構建一個越來越複雜的投資體係並以為這才是“專業”,我個人實在不敢苟同。在大量閱讀思考的基礎上,如何將自己的投資模式更加單純化,所謂熟能生巧,越是簡單且經過時間反複驗證的東西才越具有可重複性。
對於未來的幾年,我最最重要的任務和課題就是:迎接大牛市的到來並且確保全身而退。
自07年6124見頂以來已經過去了整整3年,從時間周期上來衡量2011和2012年是最有可能啟動下一輪牛市的時間段(中小板以及新興產業的牛市已經自09年開始確立)。對於這必然來臨的時刻(不用糾纏於哪年哪月哪日,以及中間又產生了哪些波折),由於09和10年的全麵布局已經接近完成,隨後的牛市策略很簡單,就是一個“捂”字,其預期的回報即便以中性情景的推算也可以想見是令人滿意的。
但曆史和證券市場的規律告訴我們,市場的長期平均收益率不過是6-8%左右。一個階段的超高收益率之後必然導致強烈的均值回歸。無論是企業業績還是證券市場回報率而言,均值回歸都是不可逃逸的鐵律!因此,對於所有已經完成良好布局的長期投資人而言,如何在收獲了豐厚的牛市獎勵後確保成功而退,躲避開命中注定必將遭遇的下一輪大熊市的主跌浪,將是財富最終分野的決定性因素。
我1年前說過,上一輪熊市來臨並且見底回升醞釀的這2年,不要考慮發大財的問題,投資的核心都是“布局未來”。而當牛市將終於來臨的時候,當群體性癲狂將注定再一次出現的時候,投資的核心問題將變為“急流勇退和守成”。雖然在具體的細節、時機和純技術上的把握上需要到時候再斟酌,但是有2點是明確的:
第一,對於牛市的瘋狂期以及曆史的市場估值高壓區要保持極端的警惕,撤退是腦袋裏繃緊的第一戰略。
第二,所有成功的投資都不是以“猜頂”作為前提的,所有在過去2年在山腳下吃足了貨的人將有最充分的資格不去“猜頂”---這正是我過去的博文《未來的賣出是否成功其實取決於現在》的意義所在。
此外,隨著資產規模的不斷增長,預計5年後我的投資模式也會發生相應的一些變化。總體原則是資產規模越大則資產的大類別配置也將相對更分散化,證券投資的風格將更加趨近“多數時候等待安全邊際的出現,持倉更加分散化,以多種措施對衝熨平波動”等特征,這裏還有一些課題留待細細研究。總之,隨著資產的增大,抓住牛市機會的相對重要性要明顯的小於規避熊市以及其它重大投資風險的重要性。
初始階段的財富增值的要點是找到足夠長且濕滑的雪道(長期有效且可複製的正確方法)並堅持不懈的去推動小雪球以較快進入一個規模基數(小本金的持續滾動和較快速成長),而到了中級階段則雪球已經進入穩定的雪道(較成熟且固定的投資模式)並有很強的自行滾動慣性(複利威力顯現,大本金下每3-5年1倍的增值所得的絕對收益可能將超過以往小本金下10年10倍才能獲得的收益),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讓這個越來越大的雪球更快,而是避免在半途撞上突出的山體而四分五裂(避免意外風險為第一要務,錯過不是問題,問題是過錯)。
最後,我相信一定會有人問我怎樣才能以職業投資為生。我覺得答案很簡單:
第一,你一定要真心的,從心底的對投資有興趣,而不僅僅是為了賺錢,特別不是為了“更短時間能賺更多的錢”。
第二,你一定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思考,一定要認識清楚自己是誰?自己真的適合投資的理由是什麽?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又是什麽?說真的,我覺得並不是什麽人都適合投資的,哪怕他的實業做的很好或者智商情商都很高。我有時候甚至覺得,投資,可能就是上天對於某一擁有特定性格、價值觀、思維方式的人群的獎勵。
第三,一定的資產基數是必要的。它可以使你不必擔負太大的日常物質壓力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一般而言,我傾向於如果你“可完全用以投資的資金”的10%的收益(較低風險係數下的中性年回報預期),能夠至少提供你2年以上的家庭正常生活開支(所有開支全包括,養房養車養孩子過日子,比較固定的旅遊等等,但不包括意外和大病支出等),那麽可能就達到了一個基本的條件了,且這個年份越長越理想。但是不是低於這個基數就一定不行?我想不是的,但那可能需要麵臨更大的壓力(特別是市場低迷時期)和更多的付出和努力而已。
至於具體的一些技巧,比如如何在穩定的長期投資周期內取得階段性的現金流,這些反而是細枝末節,也很簡單。如果朋友們感興趣我未來會做一些總結供參考。
4年多的職業投資經曆中,有將近2年的印記留在了這個博客上。原本,這隻是一個職業散戶的自我修養之路,而隨著參與的朋友越來越多,它可能也在慢慢的記錄下和匯集著很多人投資曆程上的某一個小片段。我希望多年後,曾經有緣在這裏相聚過的朋友,都能夠從這條我們共同的投資成長之路上找到某種有價值的東西,並最終收獲屬於自己的那片天地......